从“陋室”到“广厦”(四)无锡,大丁村,农村新居

晓敏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们通过人才引进,调到了无锡市郊区。按当时的规定,要求调入无锡者,必须在无锡有住房,于是,在无锡毫无根基的我,租赁了大丁村的这套农村新房。</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年代,苏锡常乡镇企业崛起,经济改善以后,很多人家盖起了两层楼的新居,我租赁的就是这样的房子。(租在大丁村,是因为那里距离我工作的郊区教育局,不到二里地)</p><p class="ql-block"> 房东老丁,小学校长,大丁村本地人,因为有三个儿子,就在宅基地盖了三上三下的这套住房。我租住的是他家西侧的那套新房。</p><p class="ql-block"> 房子院门向东,北侧是三上三下的楼房,每个屋子面积大概17平方米,屋子北墙后有楼梯上楼,南面有阳台,三个阳台互通。在楼房的对面,顺院子的南墙有三个对应的平房,是灶间,有自来水。不过,当时农村没有下水,因此,如厕和倒痰盂要去村里的公共厕所(距家百米)。</p><p class="ql-block"> 院子南面是大丁村的主要通道,水泥路,能走大车。路东出口,是当时还幽静的蠡溪路。过了蠡溪路,就是郊区的中心——河埒口。</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所“大丁村小学”,就在村道边上,距“家”不过百米,房东太太是校长。名为村小,其实,原来是乡里的中心小学,学校条件不错。两个女儿第二天就去上学了。 </p><p class="ql-block"> 住进不久,上海的父母、我妹妹带着她的女儿,来大丁村探望。一来,他们就喜欢上了。那么便利的交通、那么宽敞的住房、出乎想象的“农村”生活。无锡的主要风景区:梅园、蠡园、鼋头渚、锡惠公园、天下第二泉都在我们区,在这里乘公交就可以到达!</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更是喜欢:</p><p class="ql-block"> 村南的梁溪河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岸边连绵的鱼塘闻着路边农家自留地的芳香,听着梁溪河上机帆船的突突声,还有河边摆渡的摇橹船……久居都市的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野趣。</p><p class="ql-block"> 从村东蠡溪路过街,就是河埒横街,两侧不少商铺,中间搭凉棚的,是农贸市场,那里新鲜的农家菜、猪肉、鹌鹑、河虾,都是父母最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与乡趣不同的,是“河埒口”一一郊区的市政中心,不但有区政府,梁溪、江南两个大商场,还有梁溪路上一路排开,无锡市新建的展览馆、博物馆、友谊商店和文物商店、庭院式的“太湖工人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我真幸运:在乡镇企业崛起的岁月来到了无锡,在号称“神州第一郊”的郊区,亲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在大丁村感受苏南农村老百姓的神气!</p><p class="ql-block"> 尽管对房子很称心,但每天上班,看着村口的居民小区“泰康新村”,我还是会想:“哪年能住上这样的公房就好了”——毕竟,大丁村还是农村,下水道、煤气这样的公用设施,还得住公房才能享受,再说,大丁不是我久居之处。</p> <h5>大丁村小学</h5> <h5>这是七十年代美国人拍的很有名的照片,照的是河埒乡镇企业的女工们,地点应该是在大丁村。那时,常常有外国游客的大巴车停在大丁小学门口,去参观对面的工厂,买一些珍珠项链之类的纪念品。我的两个女儿就在校门边被老外邀请拍过照。</h5> <h5>那时,大丁村的公厕也是这样,可以倒马桶、洗痰盂。</h5> <h5>河埒口的“无锡展览馆”,规模很大。</h5> <h5>搞商业的父亲,最喜欢河埒口的“食品自选商店”,据说,那时全上海也只有一处。</h5> <h5>我工作的教育局在区政府的马路对面,照片的摄影就是我的房东,他是摄影爱好者</h5> <h5>网上图片:当年的梁溪河畔,布满了鱼塘(照片中间是梁溪河),无锡的淡水养殖当年全国闻名,无锡水产研究所每年有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学习培训。无锡郊区的机关招待所就称“水产招待所”,在大丁村东,后来扩建为“西郊宾馆”。</h5> <h5>1929年的大丁巷全图,那时,大丁巷北为桑田,南为鱼塘,东为河埒口,梁溪河时称溪河。绘图者也是大丁人,无锡名人。大丁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才辈出。八十年代的中宣部长就是大丁村人,区机关很多干部就住在大丁村(包括郊区区委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等)</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