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述职有感</b></p> <p class="ql-block"><b>【文字编辑】笑看云卷云舒</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现场实拍</b></p><p class="ql-block"><b>【美篇乐曲】《世界赠予我的》</b></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站在了这个熟悉的报告厅,望着台下二十八位各级名师工作室的旗帜次第绽放,我忽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登上这个讲台,那是2019年我第一次接受到培训新入职教师的任务,我选择了三个小时一直站着讲,细数我三十年班主任工作的感悟和收获,那时牢牢记住了窗外摇曳的一株银杏。那时它不过碗口粗细,如今已亭亭如盖,斑驳的树影里藏着我们共同走过的教育春秋。今天我们作为全县最早一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站在这里述职,是在总结这几年来我们共同总结到的经验,是在共叙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困惑。聆听着前面二十七位优秀同伴们的探索路径及收获,我心中的千言万语,终究凝结成了三盏香茗:一盏敬奋进的时光,一盏敬相携的伙伴,一盏敬永恒的语文。</p> <p class="ql-block"> 这第一盏香茗,我要敬给那些在青石板上刻下教育年轮的晨昏。记得2021年全县的名师工作室初创时,我们都如摸石头过河,积极参加外请专家的培训,从通识培训到实地考察,“启动和展开”都是举步维艰。后来我们有了工作室建设的框架,我们才有了为了“语文”而立命的信心,才有了深耕课堂的突破与沉淀。还记得当时许多同事挤在图书馆的角落备课,手写教案在日光灯下泛着温柔的黄。年轻教师捧着余映潮老师、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反复揣摩,老教师用红笔在作文本上写下比批注更长的感悟。那些年我们追着季羡林老先生的背影读《留德十年》,我们都在《诗经》的“蒹葭苍苍”里寻找母语的密码,把当代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谱成曲尝试着师生通唱。在我们工作室的档案柜里,至今还珍藏着工作室教师接力撰写的“阅读感悟”,泛黄的纸页间仍能触摸到当年研讨时粉笔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第二盏香茗,当敬给和我一起并肩奋进的伙伴们的坚毅目光。二十八个名师工作室就是二十八面旗帜,更是二十八盏明灯,盏盏照见教育者们的赤子之心。记得参加去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李老师的大型活动,英语工作室的张峥主任能用流畅的英文吟唱李清照的《声声慢》那时的平仄与韵律在异质文化中绽放奇花。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对话,恰似江南园林的漏窗,让不同的风景在交融中生发出新的意境。更难忘疫情三年,我们通过云端接力完成《论语》微视频,当全县孩子隔着屏幕齐诵“有朋自远方来”时,我忽然懂得:教育者的孤勇,终将在星火相传中化作漫天银河。</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盏茶,要敬给永恒流淌的语文长河。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数字时代的比特洪流,汉语始终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这些年我们带学生用AI技术重走李白放歌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用大数据分析《红楼梦》的叙事脉络,但每当晨读时分听见孩子们诵读“关关雎鸠”,依然会为这份穿越千年的心动热泪盈眶。语文教育从来都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母语的河流中照见自己的倒影。今天,当我将工作室的接力棒交给年轻同事时,仿佛看见五年前那株银杏正在把金黄的叶子轻轻放进泥土——这不是告别,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春天。</p> <p class="ql-block"> 此刻窗外又飘来几片银杏叶,像极了我们批改作业时不小心抖落的朱砂。或许教育人生本该如此:在季节更替中沉淀年轮,于薪火相传里见证永恒。感谢这个让我们相遇的时代,感谢语文赐予我们永恒的乡愁。愿所有工作室的灯火永远明亮,愿三尺讲台永远回响着唤醒灵魂的钟声。名师工作室是教育智慧的孵化器,更是教育精神的传承纽带。作为学科发展的引领者,我们以“共研、共享、共生”为理念,通过课题攻关、课堂深耕、课例创新,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样态;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我们以“传帮带"为路径,用示范课打磨教学艺术,以读书会厚植专业底蕴,借项目研究锤炼教育智慧;作为文化基因的唤醒者,我们以经典诵读涵养人文情怀,用创意写作激活母语表达,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磁场。名师工作室的价值,既在于构建专业发展的生态圈,更在于形成薪火相传的教育链——让经验沉淀为范式,让理念转化为行动,让每位成员在团队浸润中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最终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校,辐射一域”的教育使命。这种传承,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对育人使命的接力。我说过:我要用满腔热血坚守“退休不退学,退休不退教,退休不退色”的“三不退原则”,将名师工作室的意义传承坚守到永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