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思维的模样(七)

水墨青花

<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了来自中心校的教研反馈,她们内部教研活动,同一课,中心校两位老师分别上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已经进行到了第三期。这是本学期和中心校业务专干沟通后选择的一种教研方式。</p><p class="ql-block"> 研课磨课,如何让老师们真正倾其所知,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共同成长,一直是中心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心校所辖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分散,每所学校每个学科的骨干力量,为了均衡,又没有办法集中在某一个年级。这些都成了中心校集体备课的困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曾经和负责信息技术的刘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尝试过远程教研活动,但因为远程的活动无法保证在线每个人的参与状态,磨课效果打了折扣,就没有了后续。</p><p class="ql-block"> 研课磨课,什么状态下所有人都能置身其中呢?就是当他成为展示者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前几年,学校内部教研,总是把老师们分为几个组,同年级同学科为一组,共备一节课,展示的时候每人展示其中一个片段,连起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小组的智慧得以集中。虽然每个人展示的是片段,但整节课设计她一定是投入了全部精力的,因为小组的展示效果也代表了她个人。这种捆绑式的教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同年级同学科老师的教研目标更为集中,更为高效。</p> <p class="ql-block">  这次中心校选择了镇域内学科教学工作特别优秀的老师来进行课例展示。这次中心校的课例展示,看到了两位老师及磨课团队共同备课的良好效果。虽然这次不是同备一课时,只是同一课,但教学目标一致,更为重要的是两节课之间还有连续性,这使得授课老师必须合作。捆绑的是课,但间接促使老师自由组队捆绑,让授课老师成为了彼此最靠谱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未来,这种方式还可以集中更多力量加入到集中教研活动中来……</p><p class="ql-block"> 撬动思维的,一定是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