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田园一一丁小文徐巷风景油画展》

建杉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0日下午,“渔光田园——丁小文徐巷风景油画展”在南京九华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为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我于3月21日下午怀着浓厚的兴致观赏丁小文画展。</p> <p class="ql-block">丁小文,男,1962年生,江苏南京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国美术学院美育教育油画培训班结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者,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研究馆员(教授)、省委党校原图书馆副馆长。</p><p class="ql-block">绘画作品被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西藏博物馆、西藏文化博物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河海大学档案馆、西藏罗布林卡管委会、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常州市委党校、中共新疆伊犁州委党校、镇江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徐州孙凤鸣纪念馆、盐城文学院、九华美术馆等机构收藏。</p> <p class="ql-block">《自序一画家丁小文》</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感恩"少年梦想地"徐巷村的油画风景展。</p><p class="ql-block">1969年至1973年,画家曾居住徐巷自然村5年。当年江南小村的"总角过客人",至56年风风雨雨后◇情深似海,尽力链接起过去梦想与当下现实的场景转换,对徐巷所辖10个自然村美丽风景进行艺术刻画◇创作了21幅徐巷油画风景作品集中展出。让今日丽彩都市人,知晓"无名"的徐巷村,知晓"默默"的徐巷人。</p><p class="ql-block">希望观者细细品味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化性、历史性、故事性和现代性元素,希望观者用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信息发布形式,尽情链接今日徐巷新农村的建设风貌。</p><p class="ql-block">画展开幕式上画家丁小文(右)与我的好友梅吉顺先生🈴影。!</p> <p class="ql-block">好友梅吉顺</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共展出丁小文近年来创作的21幅风景油画作品。他以“渔光田园”为主题,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重彩刻画了江苏省镇江市宝堰镇徐巷村所辖十个自然村的不同风景,或隽秀、或秀丽、或诗情、或画意,栩栩如生的美景,把徐巷的田园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徐巷的自然美景,更融入了丁小文对乡村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深情眷恋与独特艺术视角。</p> <p class="ql-block">丁小文的绘画作品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著称,多取材于江南水乡和皖南山村,既有庭院一角、树丛花草的精致小景,也有田野远山、树木房屋的全景式构图,兼具现实主义的可观赏性和现代绘画的美学特征。</p> <p class="ql-block">丁小文曾在1969年到1973年,在徐巷村生活了5年,对徐巷所辖10个自然村美丽风景记忆犹新,他用饱含深情的画笔,以油画的形式,对这些村落的江南风景进行了艺术刻画,创作了大量徐巷油画风景作品。</p> <p class="ql-block">徐巷村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宝堰镇,地处茅山老区核心地带。</p><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就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近代,更是江南抗日活动地,王巷自然村就有多处地下交通站。</p><p class="ql-block">这里,英雄辈出。徐巷村近年在建设千亩高标准农田。</p><p class="ql-block">引进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p><p class="ql-block">徐巷村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p><p class="ql-block">那里有甲鱼,牛肉和徐成龙须面,一切等待着大家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这些油画作品,都是精选出来的作品。所展作品从高维度油画艺术形式,向参观者呈现了江苏镇江徐巷村的文化、历史、故事和现代多样元素。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视觉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展览当天,丁小文在开幕式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艺术理念,表达了对徐巷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徐巷村是他曾经生活过的村落(1969年—1973年),经历了7-11岁少年难忘的时光。52年后,他以自传小说《总角出徐巷》记录那里的人和事,并且作为当年随父母下放历史个案的图书已存江苏省档案馆。56年后的今天,他又将对徐巷村眷恋之情感挥洒在21幅风景油画作品中,希望通过举办这场画展纪念自己的童年,徐巷村虽不是他的出生地,但记忆中这里就是他的家乡,用油画色彩细腻地描绘出脑海中的童年场景,从而完成了自己追溯过去的梦想;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乡村主题的艺术创作,努力发挥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宣传宝堰徐巷村的风情风貌,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在丁小文画展开幕式的座谈中,文艺界人士作了即席畅言。主持人聶春霞即兴道:“每一幅绘画作品里面,都凝聚了丁小文的深厚情感、心血,他的功力等丰富的内涵在其中。”九华美术馆长熊继平称:“我觉得乡村振兴呢,就需要我们丁老师这样的人,念旧情。用他手上的画笔描绘我们的乡村,在这点上我们要向他学习!”文学家/评论家梅吉顺说:“他举办过许多次画展,这一次画展再现徐巷风景的绘画作品是我感到最温馨……”宝埝镇徐巷村李国平主任赞许:“丁教授把童年的记忆全部留在了徐巷,我们徐巷人非常尊敬他,他为我们画龙点睛……创作许多幅反映徐巷今昔变迁的风景画。”研究员于正发言:“现在许多画家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或者往前成长的一个点。而丁小文他找到了艺术这个源泉。”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处原主任沈荣珍称赞:“丁小文已退休了,但他还在追求自己的那份梦想……”江苏省红楼梦协会副会长高安宁赞叹道:“通过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他的油画作品呈现出美丽的乡愁,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诗和远方!人到退休后还有什么远方?但是他的画作给我们带来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艺术家总是向前看,要穿透历史。要给人感到前面永远有个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渔光田园——丁小文徐巷风景油画展”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乡村文化与自然风光的深情致敬。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感受到徐巷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也可以深刻感悟到丁小文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表达。</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上,丁小文分别向九华美术馆、宝堰镇政府和徐巷村委会捐赠了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乡情难忘!画家丁小文与宝堰镇和徐巷村领导和工作人员🈴影。</p> <p class="ql-block">展览现场还提供了100本丁小文所著《总角出徐巷》图书,供观众免费取阅。我有幸得到丁小文日记体纪实小说《总角出徐巷》👌</p><p class="ql-block">注:总角指古时小儿将头发梳扎成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形状如角,后借指童年时;一般泛称8岁至12岁的少儿时期。</p> <p class="ql-block">好友梅吉顺与江苏省红楼梦协会副会长高安宁🈴影。</p> <p class="ql-block">画家丁小文与夫人梅子女士在画展🈴影。</p><p class="ql-block">梅子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愉快地说:“我们丁老师的画展举办成功,跟他平时刻苦努力分不开的,我永远支持他!永远做他的幕后工作者!谢谢大家!”丁小文感激与欣慰地回应:“我也谢谢我的夫人!我所取得的成绩后面有你的功劳,给你包个大大的勋章🎖”夫妻👨‍❤️‍👨间喜悦的神情和欢快的话语中流露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的恩爱浓情!!!</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委党校丁小文教授所著《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一书,为藏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史料。</p><p class="ql-block"> 1988年,丁小文在省委党校图书馆工作,一天在书库历史书架上看到了《康藏轺征》图书,这是一本刘曼卿撰写的游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半文言作品。详细阅读以后,丁小文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并逐渐产生了对民国时期赴藏代表刘曼卿进行深度研究的想法。2013年,丁小文接受安徽电视台五集专题片《刘曼卿赴藏》采访;2014年,丁小文创作的刘曼卿肖像油画被西藏博物馆和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分别收藏;同年在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市美术馆、西藏博物馆举办《国民政府赴藏使者刘曼卿文献史料展览》,图书还被改编成广播剧《雪域彩虹》,并获得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丁小文创作的四幅刘曼卿主题的绘画作品收入《藏彝走廓》画册并在北京展出;同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由丁小文创作的《情向西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图书。2018年12月,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西藏文化博物馆承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协办的《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在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举办,向全社会广泛展示刘曼卿的事迹。</p><p class="ql-block">为了办好这次展览,丁小文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收集、研究的关于刘曼卿的全部成果都送到了西藏文化博物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刘曼卿形象,让大家都来了解和认识刘曼卿,并且学习她在民族大义上的家国情怀,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丁小文如是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刘曼卿生平,1906年出生在拉萨,精汉、藏、英、印多种语言。父亲刘华轩曾任清王朝驻藏大臣的进贡秘书,母亲是康定藏族。1929年1月,23岁的刘曼卿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处一等书记官。1929年7月,她毛遂自荐奔赴西藏,翻高山,过大江,在拉萨两次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面,维护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正常关系,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了汉藏间的团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使藏“女钦差”,并留有著作《康藏轺征》传世。之后,刘曼卿为宣传抗日,再赴拉萨,成为一名积极抗战的民族勇士。天妒奇才,1942年9月,她年仅36岁,在重庆去世。</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刘曼卿,一袭旗袍,侧身端坐,齐耳短发,明眸善睐,端庄淑静,透着书卷气,不说绝代佳人,但也算是个漂亮女子。</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刘曼卿,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前往西藏考察,与十三世达赖喇嘛进行会晤。抗战爆发后,她再次进藏为救亡图存尽力,并积极组织各族民众共同抗日。刘曼卿以其冲破世俗的个人选择,为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掀开了民国边疆政治的一角,促进了当时社会各界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康藏轺征》是民国时期著名女政治家、藏事活动家刘曼卿所写的赴藏游记。刘曼卿依据其第一次赴藏期间所记日记而写成了《康藏轺征》,撰写旨趣在于“警醒漠视边陲者”,以及“为关心边事者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康藏轺征》是刘曼卿立足于藏族人记藏事、实地考察、中央使者、新女性等多元视角来展开写作的。该书是当时其他地区人士认识西藏局势的窗口,也是当前人们研究民国康、藏历史的文献资料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读本。</p><p class="ql-block">此书分康藏轺征和续记两部分。正编收著者1929年7月由四川入藏一年多所著短文62篇。续记收著者1932年由云南入藏时所著短文9篇。内容涉及西藏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历史、经济、风俗、社会、地理、名胜、古迹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吉顺是我相识30多年的好友,二十世纪90年代初曾在外贸公司同一部门工作。兴趣爱好相投,常在工作之余聊文学艺术等方面话题而畅言甚欢!数年后他离开单位,我俩仍时有交往。后各自忙碌且因通讯原因而失联。</p><p class="ql-block">不曾想在一次文艺活动(2017年9月26日,我与近10位中学同学去南京人民大会堂欣赏《德基美术馆开馆暨管峻书画精品展文艺晚会》)。我的同学搞到10张文艺演出票,便相约在人民大会堂门口等候,恰巧遇见也来看此演出的梅吉顺,好友多年不见此时不期而遇倍感惊喜,因演出即将开始,梅吉顺赶紧给我一张名片后告辞。自此我俩又互相(微信)联系/走动。呵呵😊,我与梅吉顺因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为好友,又在参加文艺活动中而久别重逢,甚是有缘且欣慰!</p><p class="ql-block">观赏丁小文画展,正是梅吉顺通过微信告诉我,邀我🈶空去欣赏画展。梅吉顺与画家丁小文也是相识30多年的挚友,我们仨同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人,故我对丁小文的绘画作品及他的文学作品《总角出徐巷》有着同时代人对社会生活的感触及对文化艺术追求的共呜。感谢好友梅吉顺推荐我参观丁小文画展,稍有遗憾因家中有事,未能参加画展开幕式,未能亲临画展座谈会,感受众多文艺界人士讲评丁小文绘画作品时那艺术交流的温馨氛围。丁小文画展和《总角出徐巷》一书,让我了解一位“学者/画家/作家兼具一身”的文艺工作者生活坎坷却又丰富多彩的励志人生!</p> <p class="ql-block">受邀参观丁小文画展开幕式的梅吉顺先生余兴未尽,文采横溢的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名:梅阁论剑2011)</span>在微博上发文为丁小文画展开幕喝彩:</p><p class="ql-block">春风和畅之际,为期十天的丁小文教授《徐巷风景油画展》已于南京九华饭店隆重开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专家学者及观众纷至沓来。展览中的二十多幅作品凝结了丁小文教授总角之年难以割舍的稚少情怀,炉火纯青的意象倾诉,漫过五十多年光阴,在记忆的亚麻布上洇出天赋异禀与奋勉勤耕的绚丽油彩。那些用童年视角聚焦调制而就的梦幻乡愁,此刻正在九华美术馆的炫目射灯下静静发酵,散发出田园与渔光的浓郁气息。当我们在他的一幅幅精品力作前驻足聚神,画中蒸腾的松节油的醇厚与技巧圆熟的浮凸笔触,湿润了我们回望岁月的眼眸﹣﹣原来所有对故土的凝视与重新生长的风景,都是时光窖藏的佳酿,终将在艺术的经纬中寻获共鸣坐标,历久而弥醇。而那个已然鬓白的总角少年,却仍在事业的追求里不停地奔跑。</p> <p class="ql-block">附:丁小文钢笔淡彩画。画家通过钢笔画技法中的淡彩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了校园景色的微妙变化,</p> <p class="ql-block">丁小文绘画作品: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肖像画(素描)</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委党校丁小文教授数次奔赴“藏彝走廊”体验生活,寻找灵感,尝试着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图书、广播剧、专题电视剧、图片展览、绘画等形式研究主题。这里,集中绘画专业之长,以一种具有独特美感且十分有趣的形式,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藏彝走廊”的人、事、物,做精细入微的刻画,进行高度艺术概括,让一幅幅“藏彝走廊"自然地理与人文情怀相交融的绘画,成为"藏彝走廊"文化创新印记。</p> <p class="ql-block">刘曼卿,国民政府文官处一等书记官,1930年赴藏,人称"女钦差"。2015年,国务院用“当时的中央政府代表刘曼卿”文字,确定了历史角色。</p> <p class="ql-block">刘曼卿,以“一位弱女子任以四万万人所不胜任之任”的志向,直赴边地西藏,两次谒见十三世达赖喇嘛,“其胆略固足以豪于一班国人之前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