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梅香》连载,第二章《农居冷暖岁月》(五)田园梅影长

李儒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田园梅影长</b></p><p class="ql-block"> 田园时光的笔触细细勾勒出生活的轮廓,而那些与土地、与生活紧紧相依的日子,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层层涟漪,每一圈都承载着酸甜苦辣,每一滴水珠都映照着花梅的坚韧与拼搏。</p> <p class="ql-block">  “真的分田到户了!”花梅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家那一亩几分地,心中五味杂陈。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土地成了家家户户的命根子,每一分耕耘都寄托着一家人的希望。家中虽有丈夫政,可他身为国家干部,在外工作,家里的农活全要靠花梅一力承担。花梅是个勤俭持家的女人,宁愿自己多出力兑工,也舍不得花钱请工。她觉得,只要自己咬咬牙,日子总能过下去,而且要过得好一点。</p><p class="ql-block"> 田里的活儿,像插田、扮禾这些,花梅自小在农村干了好几年,在生产队里干过,倒也不怕,可抽水和用牛却成了她心头的两座大山。生产队集体的抗旱设备主要是一台移动的电动抽水机,看似简单,可要使用它,却不是件容易事。抽水机需要抬到田边,那笨重的机器,让花梅犯了难。无奈之下,她只能和其他农户拼机,几家人一起出力,轮流使用。每当轮到花梅家抽水,她和政便早早地来到田边,与其他农户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抽水机抬到合适的位置。电缆往接电盒的插座上一插,抽水机“轰隆隆”地响起来,清澈的水顺着管道流向干涸的稻田,花梅看着那水流,眼中满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  用牛耕地更是个技术活,她得让丈夫政学会自己操作。政是个聪明勤快的人,以前在生产队出集体工是也没有去用过牛,甚至有点怕牛,但为了这个家,也咬着牙去学。刚开始,那牛根本不听使唤,东走西歪,政急得满头大汗,却也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摸索。花梅在一旁看着,心里既着急又心疼,却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旁边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 双抢时节,那是一年中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刻。烈日高悬,田野间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汗水的味道。花梅咬着牙,坚持不请人,要自己一个人完成这繁重的农活。政在最紧张的那几天,也会请假回家帮忙。两夫妇在稻田里忙碌的身影,就像两只不知疲倦的燕子。他们把打稻机踩得飞转,金黄的稻穗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纷纷落下,化作一堆堆饱满的稻谷。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在稻田里,与泥土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田野上。政顾不上一天的疲惫,借着月光,开始犁田。手中紧紧握着犁耙,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犁铧翻起黑色的泥土,发出“沙沙”的声音。往往是犁翻了一大片土地,天边才泛起鱼肚白,政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而插禾时,花梅和政都是一把好手。他们弯下腰,熟练地将秧苗插入泥中,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整齐的秧苗便在稻田里排列开来。这一亩多田,在他们夫妻二人的辛勤劳作下,虽不轻松,却也没有费太多的周折。</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花梅家的稻子在收割时,总是比别人家的好看。青绿黄澄的,落色恰到好处,谷粒更是饱满圆润,产量也比别家高出不少。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政懂科学种田,将科学的种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有的则打趣说懒有懒人福,犁耙功夫不到位,反倒让稻田通风透气,抽水灌水不及时,干干湿湿的环境有利于禾苗生长,还不容易生虫生病。不管怎样,花梅和政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收获了属于他们的丰收。</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计划生育如同一把高悬的剑,悬在每一个家庭的头顶。1982年,计划生育的政策对花梅和政这批人盯得很紧,时而一个运动,时而一个运动,让他们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春季运动中,花梅检查出有孕。按照大队计划生育工作队的要求,丈夫是国家干部,家属要带头,必须去流产。那时政在地区读书,不在家。花梅一个人,带着满心的无奈和不舍,来到卫生院。冰冷的手术台,医生冰冷的话语,都让花梅的心揪成一团。可她别无选择,只能咬着牙,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她本应好好休息,可她放心不下刚插完的禾苗,为了给禾苗灌水,她打着赤脚,在水塘和水田里来回奔劳。双脚踩在冰冷的泥水中,每一步都钻心地疼,可她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那一片稻田,那是一家人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夏季运动时,大队工作队又找上门来。计划生育工作愈发紧迫,两胎户坚决要女扎。政的单位也开始介入,要求政做好家属工作,抓紧让花梅结扎。政提出男性结扎的想法,却被拒绝。可怜的花梅,只能把刚上完不久的环又取出来,躺到公社卫生院准备接受女扎手术。</p><p class="ql-block"> 计划生育在当时是国策,目标明确,就是要把该流的孩子流下来,把该结扎的妇女结扎完。至于用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集中运动,要做手术的人很多,手术室和手术床供不应求。工作人员生怕搞来的结扎对象跑了,所以格外紧张。到了下午,工作人员才带着花梅去做手术的地方。政陪着花梅来到门口,却被要求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等。政满心疑惑,看着眼前的房子,这哪里是手术室,分明是会议室。他心想,难道还要先开会学习吗?后来才知道,因为手术需求大,只能把会议室当作临时手术室,用书桌写字台当手术床。政站在外面,心中满是担忧,他不停地踱步,眼睛紧紧盯着那扇紧闭的门,希望花梅能平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手术结束后,工作人员把花梅和政带到一个病房。那也不是真正的病房,而是一间好大的房子,里面摆了十多张病床。这个房间里住的都是他们大队的妇女,有的已经住了两天了。大家都认识,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妇女们挤在一起,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花梅躺在病床上,听着她们的欢声笑语,心情也渐渐放松下来,面相看起来好看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手术虽然条件不正规,但操作流程和技术还是达到了要求。花梅的伤口恢复得很快很好,三天后拆线就回家了。第二天,政就上班去了。花梅不顾身体的虚弱,还自己去水井里挑水。好心的邻居看到,赶忙过来帮忙,把水送到家。邻居看着花梅苍白的脸色,心疼地说:“花梅,你可别逞强,身体要紧啊。”花梅感激地笑了笑,说:“谢谢你们,我能行。”</p> <p class="ql-block">  政由组织安排在娄底师专脱产学习一年。这一年里,他每个星期六都会回家,星期天帮家里干一天活。太阳快落山时,他又得匆匆告别家人,步行去学校。30里的路程,他一步一步地丈量着,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出他坚定的步伐。晚上10点钟,他总能准时赶到学校。每一次回家,他都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尽力帮花梅分担一些家务和农活;每一次离开,他又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求学求知的路。</p> <p class="ql-block">  婆婆自从把花梅他们分家后,就自己一个人过。由于经历了多重打击,婆婆的脾气变得很古怪,对什么都不管不问,就连花梅的小孩也不看一眼。不光是花梅的孩子,大儿子二儿子的小孩她都一概不管。而且还动不动爱还发脾气。花梅他们妯娌也都理解婆婆,毕竟她在文化大革命中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又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打击实在太大了。她能照顾好自己,已经是大好事了。</p><p class="ql-block"> 花梅并没有因为婆婆的不管不顾而抱怨,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她非常细心地养育着孩子,有好一点的东西都留给孩子吃,总是让孩子们先吃,等他们吃完自己再吃。她还耐心地教女儿识字算数,在她的教导下,女儿两三岁时就能认上二三百字。每当夜幕降临,花梅就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识字卡片,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女儿读。女儿那稚嫩的声音在屋子里回荡,成为了花梅生活中最美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花梅娘家全家返迁以后,家里的房子就空在那里。花梅的父母心疼房子无人居住会荒废,便让花梅带着孩子们住到那里去。花梅搬回家的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5岁时跟随母亲几百里跋山涉水投奔父亲,好在在那里弄了个城镇户口,吃上了商品粮。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后,又下放到农村,重新当起了农民。可幸运的是,在农村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政,结成了幸福的婚姻,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然而,这也意味着她放弃了城镇居民商品粮的希望和机会。本想和丈夫在农村安安心心地抚养两个子女,结果丈夫又被招为国家干部,去吃商品粮了,而自己却留在了农村。如今,又回到了生她养她的老屋子里,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她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迷茫,下一步又是什么呢?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花梅知道,无论生活怎样艰难,她都要坚强地走下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这个家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儒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3月23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草于娄底众一桂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