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一个建于清末,有着128年历史的铁路老厂;一个有着独特地理位置,北临京城、卢沟桥,南望华北平原,西依魏巍太行山脉,东傍涛涛永定河,京冀大地第一座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工厂;一个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诞生了最早的工会,成立了我党第一个工人党支部,这里的工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七精神是北方的红星,照亮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一个在解放初期,被铁路系统认定为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铁路工厂,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的直属工厂;一个自1958年北分厂建成以后,其占地面积140多万平方米,生产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万余在职员工的铁路大厂;一个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时刻,担大任,挑重担,被称为历史前进火车头的著名企业;一个为祖国铁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其机车车辆产品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一个为疏解非首都功能而推出制造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的在京企业。</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被保护和开发的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存地的1897科创城,每天都有很多退休老人,在那里散步聊天。夏天,树荫下有他们的欢声笑语,冬天,古老的厂房旁他们沐浴着冬日的暖阳。</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7日,我们与十一位二七老人相约在一栋老厂房旁,上面是一架天车,前面是一台大型镗床,坐着车间收集来的木制长凳子上,围着一张锈迹斑斑的铁桌,开启了我们对二七老前辈的专访。今年是工厂从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正式转为内燃机车制造厂五十周年,特此,我们专门带来了一幅第一台北京型内燃机车的老照片,请各位老人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这十一位二七老人都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他们是百二十余年老厂承上启下的一代二七人。儿时,他们经历过被侵略、被凌辱,饥寒交迫的苦难岁月。成年后,他们是带着翻身解放的喜悦,满怀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雄心壮志,走上工作岗位的。进入有着光荣传统的长辛店工厂,成为一名铁路职工,更是让他们有了一种光荣感和使命感。历史赋予了这代人奉献祖国铁路建设的初心和力量。他们是经历过火红年代,创造老厂辉煌的一代,他们是继承传统谱写二七新篇章的一代,是二七老厂的功勋一代。</p><p class="ql-block">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分享我们父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二七精神丰富内涵的故事,向为祖国铁路建设奉献智慧和汗水的世代二七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老一辈二七人健康快乐,祝二七老厂在新的时代再续新篇,再创辉煌。</p> 缪玉明,90岁,1955年进厂,在二七厂一共干了40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南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厂。他从一个青年技术人员,成长为工厂科协领导,创造工程的推动者,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创造工程协会理事长的职业生涯,既是他的人生足迹,也是二七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进厂不久他就担任了发动和组织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工作,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收集和挖掘先进的操作法、自制的工装工具,培养技术革新能手,发现创新型人才。1959年由他参与编写的《长辛店铁路工厂机械操作五百法》,作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礼物在全国发行,深受工人的欢迎,成为机械工人随身携带的工作指南 ,对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加快祖国工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说,我在这个二七厂工作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习推广创作学。受有关单位的委托编写了三本传播创造学知识的专著,向3000多人宣讲了创造学知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主编了《班组创造力开发》,作为培训班组长的教材之一,发行了四万五千册。还为他们培养了120名班组创造力开发的师资,在工厂的培训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我写的《创造学培训方法的创新》的文章,在全国性的《机械工人杂志》发表。1991年工厂厂长安排我在中层干部会上,专门讲了《创造学》,对工厂深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新、创造一种凝结着二七人智慧和汗水的巨大力量,推动了祖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快速发展,勇于创新是新时代二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曹炳钧(89岁),1954年3月8号,以文化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辛店工厂。当年他是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长辛店铁路工厂的消息。次日,与一位同学一起从崇文门火神庙大街出发,连夜步行凌晨四点来到工厂报名的。入厂后,他在客车车间学徒车辆钳工,三年学徒期,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出徒了。由于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一年后提干,调到技术检查科工作,先后任技术履历登记员、车辆技术员。两年后,调到材料科,先后任管库员,计划员。</p><p class="ql-block">在经济计划时期,先后经管过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产品、燃料、建材、化工油漆等多项项目物资的计划和供应工作。1957年被共青团北京市委评为“青年优秀工作者”。并颁发了奖章。1965年评为厂级先进工作者。1980年晋升为工程师。</p><p class="ql-block">在他从业的岁月里,最难忘的就是先后四次远赴非洲,在坦赞铁路投入运营后,担任中国驻坦赞铁路两个材料场的首席物资官的十年。1971年到1978年间,长辛店工厂先后派出八批援外人员总计二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投身坦赞铁路建设。曹炳钧是去的次数最多,工作时间最长的援外人员。援外十年间,他经历过物资运输中险些坠入悬崖的命悬一线,遭遇过非洲蜂群的围攻,以及野生动物对驻地的骚扰,最痛苦的是老母亲去世,远在异国他乡的他,不能尽孝,忠孝不能两全,是他最大的遗憾。十年间他的出色工作,得到铁道部领导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评价,1991被评为“经贸部先进工作者”。并与非洲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中国铁路人的威信和形象。如果说,是非洲朋友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坦赞铁路为增进中非人民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二七人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是光荣和神圣的,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京汉铁路建设之初,全路物资集中在长辛店材料厂,物资采购和管理权在法国人手里,苦于我们没有自己的物资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铁路培养了一大批能担重任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是中国作为铁路强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显著标志。</p> <p class="ql-block">宋培基(85岁),喜欢音乐的他,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部命运交响曲。1957年正值他高中毕业,他的家乡四川自贡通火车了,他的父亲带着他步行三十多路程去看铁路、瞧火车,这是17岁的他第一次见到工字形的铁轨和笛声如雷的火车。就是这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同铁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份。也就是这一年,他怀揣着“我要搞火车的”梦想,</p><p class="ql-block">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自贡市走出四川盆地考到上海交大的唯一幸运者。</p><p class="ql-block">1962年,他以毕业设计全优的成绩,满怀憧憬地来到了地处卢沟桥畔的铁道部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开始了他与制造内燃机车为业的”生死恋”。在厂近四十年,他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副总工程师,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由他设计研制的风扇偶合器装置。被列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铁路工业科技成果。由他主持攻关的北京型客运内燃机车液力传动箱一个厂修期不开箱检修的项目,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从1985年开始,他组织了七批引进小组,西进英国、匈牙利、德国、意大利,东赴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先后为工厂引进16台套大型精密先进国外设备和仪器,为提升工厂的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部叙事体的交响曲,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的发展为主旋律,奏响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奉献奋斗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俞守银(86岁),1959年从安徽省合肥市省安装公司应征入伍,成了长春装甲兵第五坦克学校的一名光荣的特种兵,从坦克维修兵,一步步成为军事教员,从军27年,经历了入党,提干,成为正团级军队干部的锻炼成长过程。1980年进京在友谊宾馆外国专家局支左,1986年由国务院特批转业到二七厂,担任生活服务公司副经理,行政处处长,统管全厂的后勤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二七厂作为铁路大厂,有着一个完善配套的生活保障体系,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服务生产一线,服务职工家属。行政处下辖幼儿园,托儿所各一座,职工食堂三处,厂外浴池两个,清凉饮料站,煤气站各一处,还有远在南戴河的职工疗养所。为方便职工,托儿所另为哺乳期的女工设立喂奶室;厂内食堂二十四小时开放,冬吃热,夏吃凉,一年四季有花样,保证倒班的职工随时都能吃到可口的热菜热饭,上下班时间,食堂的流动卖饭车,总能出现在厂门口,出现在大车间的售饭点;清凉饮料经历了从酸梅汤、汽水到冰棍的三次升级,不变的是盛夏酷暑总有一份清凉是职工防暑的保障。还有两次全厂范围的置装,一次是呢子大衣,一次是派克服冬装。每年春节发橘子,是二七厂独有的节日景象。</p><p class="ql-block">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后勤服务,凝结着俞守银和后勤工作人员默默奉献敬业精神。尽管这已经成为历史,但留给二七人的是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是身为二七员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成为二七职工家属甜蜜和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安庆茂(85岁),1958年入厂,在机具车间学习钳工,同年底,全厂一大批青年职工,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就此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空军,入编守护首都领空的驻京空军部队,由于来自长辛店铁路工厂,在部队担任空军地勤战机维修工作,从车工成长为飞机修理师。从基层连队到团政治处,又调任师政治部干部科。1968年他所在的航空师,从河北故城南迁江西,1970年5月调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作为南海最前线的作战部队,他经常随同部队首长深入福建、江西两省所属的空军飞行场站、高炮阵地、雷达、通讯、电子侦察等单位,检查作战准备情况,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1976年底,从军十八年的他,经多方努力携全家妻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工厂和思念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回厂后先在干部部负责档案工作,很快就担起了干部部部长的重担,任职期间,他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建设过得硬的干部队伍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93年他调到工厂教育培训中心任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当时,工厂有一个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有铁路子弟小学,子弟中学,职工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其中的技工学校和职工大学还面向全路招生,为兄弟工厂和机务段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子弟学校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更多的毕业生子承父业,成为工厂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长辛店工厂就是一个人才培育基地,不仅为铁路输送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遍布上级机关,工厂站段。同时也为北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重工、机械、钢铁、航天、军工纺织、化工、农机,建厂初期都有长辛店老厂优秀干部和职工的支持。他们把二七精神和光荣传统带到了更加广阔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马明(86岁),1958年底从北京十中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空军战士。在部队六年里,先后当过机械兵、领航科地图保管员、师部作战科绘图员。1964年复原至中国气象学院武装部,后调到四季青镇武装部。1972年,因爱人在二七厂三七车间工作,家里没人照顾,对口调回二七厂武装保卫部,1976年负责组建恢复后的工厂消防队,后再次回到保卫科,1986年调任纪委工作,1988年调到离退休办公室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在二七曾有一个武装部统领下的,以车间处室并行的基干民兵组织系统,车间为连,机车、货车、后勤等系统为营,总厂为团,另有一个高炮连,有七门三七高炮,每年都要举行集中训练和实弹演习。地处永定河西岸的长辛店工厂还担负着汛期永定河大坝的抗洪抢险任务,并多次组成护堤炸坝的演习,确保首都安全成为二七人的光荣的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介绍完自己的经历后,马明说,我的父亲曾是工厂的火车司机,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他把火车开到了武汉又回来了。由此,引出了一段悲壮而哀婉的抗战故事。日本侵略者是1937年7月29日占领长辛店的,此前,按照京汉铁路总局的指示,开行多列南撤专列,六百多名技术管理人员,艺员养成所在校数百名师生,以及档案资料、技术文件,还有重点设备,先后紧急撤至武汉,武汉沦陷后,他们又继续南撤云南、四川,为中国铁路的复兴留下来宝贵的种子和未来的希望。这里还有另一位火车司机,他就是二七革命烈士杨诗田的儿子,此行南撤就再也没有回来,工厂多次派出人员多方查找,却杳无音信。对年轻在宿舍区,多次见过一位我们叫杨奶奶的老人,遥望南方,向我们讲述:他开火车去那边了,再也没回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32----1937年曾在长辛店工厂担任工程司,1958年---1982年任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公司总工程师的朗钟騋在一篇《决不允许篡改侵华历史》的文章中,曾回忆过这段悲壮的抗战历史。</p> <p class="ql-block">方锁昌(85岁)196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进厂,从技术员做起,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成长,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设计科、生产科、工艺科担任主要领导,直至担任工厂副总工程师,并以其在内燃机车制造的突出贡献,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1980年4月到1982年5月,受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委派,援助坦桑尼亚曼古拉机械厂,担任专家组第一设计师,其设计制造的大米脱壳机和玉米粉碎机,深得非洲朋友的喜爱,并销往坦桑尼亚周边多个国家,为该厂增加了很高的产值和声誉,受到坦桑尼亚尼雷尔总统的表扬。方锁昌回国后,工厂又有多位同志来此工作,为坦桑尼亚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二七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在二七,很多人都出过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援外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工厂开发的新产品,开拓了国际市场,其机车销往亚非拉及欧洲多个国家,为中国机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很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就此担负起了售后服务的工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为自己的机车保驾护航,传授机车运用和保养技术,与那里的铁路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知道了,在中国有一个以二月七日命名的机车制造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高素质的优秀职工队伍。</p> <p class="ql-block">姚国忠(85岁),他的故事是从一根扁担开始的,他说:我是1962年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来厂的,当时,我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铺盖卷,兜里揣着三个窝头,来厂报到的,那根扁担我珍藏了很多年,后来拿这根扁担当了电视天线,可惜没有保留了下来。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家里很穷,上中学、上高中、上大专学费和生活费,全部是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我是怀着感恩的心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我的初心就是报效祖国,为家里增加收入。我从心底里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上学的机会,就没有我老姚的今天。</p><p class="ql-block">他说,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在实习期未满的时候,厂长向守富,亲自把我和徐志华、姚世军、魏德明四个人安排到设备科,至今还记得老厂长的嘱托:咱们工厂现在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你们都要好好干,为工厂多做工作,多出力。由此感到了领导对我们重视和期待。</p><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结婚成家时,设备科长肖凤山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大街给我找了一间民房,并组织同事们都过来帮忙刷房,收拾屋子,还让李希林带着几个小伙子,蹬着三轮到广安门去买了四件家具,这让我感到了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有家的幸福和同志间的友爱。</p><p class="ql-block">第三件是,在我负责设备检修配件时,一次画错了图,造成铸件报废,延误了工期。科长汪汉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我连夜画图,描图,第二天一早,把底图放到科长的桌子上,当时很心酸,领导不但没有再批评我,还给我很多的鼓励。我感觉在工厂还是很温暖的。</p><p class="ql-block">我这几十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和培养下,入团、入党,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并走上了领导岗位,当了4年车间主任,13年的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为当好领导参谋,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整顿工厂规章制度,加强班组建设入手,下大力量整顿生产现场,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适应国家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公司制改造的新要求,为工厂成为北京市先进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0年被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授予“优秀经营管理者”荣誉称号。</p> 王文亭(86岁),1958年考入铁路学校,1960年8月15日进厂,分到动力车间电机班,从1960年进厂,到1999年退休,有两件事情,他至今难以忘怀。第一件事情是,1968年3月份,他已担任电机班班长,有一天,军代表来到班里,召集大家开会,他说,咱们厂要造内燃机车,现在西方在技术上封闭我们,在经济上打压剥削我们,我们买一台内燃机车需要一吨黄金才能买到。所以我们必须自力更生造内燃机车,咱们的机车上有一个发动柴油机的马达,希望大家把这个任务完成。大家纷纷表示,一定齐心合力,下定决心,把这个任务完成。第二天,他就找来了由龚声洪设计的内燃机车启动发电机的图纸,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大家以高昂的工作热情,顽强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1968年年底,造出了第一台发动机。特别感动的是,身患类风湿的老师傅屠占州,为确保线圈烤箱温度准确,昼夜蹲守在烤箱旁。电机组装完成后,经过试验,电机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创造了新产品一次设计,一次制作,一次成功的佳迹。1969年10月1日,王文亭光荣的参加了建国二十周年的国庆观礼。当二七厂的游行队伍簇拥着北京型内燃机车模型经过天安门的时候,他的心里无比骄傲和自豪。<br>第二件事情是,1972年到1986年,他在车间当调度和在设备科工作期间,为工厂的技术改造,设备搬迁和安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此,工厂给他破格授予了工程师的职称,他说,这是工厂对我工作的肯定和嘉奖。 <p class="ql-block">蒋耀东(88岁),他的故事是,个人成长的三个台阶,家庭成员是四代二七人,工作中五件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他说,我是1953年1月从唐山铁路技工学校毕业来厂的。进厂后经过考试合格,定为三级工,工资47块1。1955年我就提干了,工资提到52块,1956年定为技术员,工资涨到75块。这是我的三年三个台阶。</p><p class="ql-block">我对二七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家是四代二七人,我岳母是日本时期上班儿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工之一,我是1953年上班儿的,我老伴儿是1952年底上班儿的。我的儿子1984年进厂,在柴油机组装车间,我这孙子2013年进厂,在机车车间。我的老伴儿张兆敏是著名的二七老工人孙茂林的徒弟,多家报纸都报道过传承二七精神模范师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是,1958年工厂试制600马力内燃机车时,我负责电器件的外协工作,为祖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二是,1958年同年,投身北厂扩建,担负设备采购和安装工作,为新厂建设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三是,1960年,圆满完成对原有日本人留下的电器设备进行全面改造,供电电压由5200伏提高到10000伏,车间电压由220伏改为380伏,使供电能力提高了40%。当时工厂领导特别重视此项改造工程,全厂放假三天停电改造,工作量太大,人员少,供电局无偿支援120人,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为此我厂被评为“全国升压改造先进单位”,我代表工厂在哈尔滨全国供用电会议上作了经验总结报告。四是,联合清华大学动力系,改造工厂供暖系统,将蒸汽采暖改成热式采暖,大大的节约了能源。五是,受时任革委会主任靳耀南的委托,建设柴油机百小时实验台,为240/260柴油机科技攻关,做出了贡献。同时,亲身感受到了,老领导靳耀南深入一线,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p> <p class="ql-block">倪宝桂(87岁)毕业于郑州铁道学院机械系机车本科专业,1963年9月分配来厂,实习后,分到技术科从事新技术引进工作。文革期间到运输车间劳动,兼任车间技术员,运输是工厂运行的血脉,担负着物质供给,备件周转的繁重任务,这里的职工有着通过技术革新改变落后设备,减轻劳动强度的强烈愿望。为此,他和袁兴中、任志生两位工人,设计制作了一台5吨液压装载机,大大减轻了体力。也培养了和运输车间职工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他调任设备科,负责设备改造和设备管理工作。在长辛店工厂,有着一个数千台设备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进口、国产、自制设备三分天下,冷热加工、动力能源、运输起重、实验化验门类齐全,它是固定资产的核心部分,是机车车辆制造的基础和保障,挖掘设备潜力,管好用好设备,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成功的攻克400吨自制冲压设备技术难关,为他挑起这付重担树立了信心,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鼓励,也是一位预备党员用行动向党组织交上的志愿书。</p><p class="ql-block">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设备是质量的保证。在设备管上,他积极推行ABC管理法,确保A类设备正常运行。1987年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在全国评优工作中,工厂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代秀单位.1988年,工厂在机械行业率先采用微电子单板机,在车床、铣床、镗床上,利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有效地提高了机床精度。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对此高度重视,决定在我厂召开现场推广会,会议一早,他专程在杜家坎迎接朱镕基一行,朱镕基与他亲切握手,并说“借二七这块宝地”。包括铁道部在内的十一个部委的副部长带队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和采访。会议临近结束,他受厂长徐孝曾的委托,把为工厂增加供电量的报告递给了朱镕基,随即批转了北京市副市长办理,一周后,供电量很快提高了。此后,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召开的德国科堡公司联合开发的第一台数控龙门铣床剪彩仪式上,再次见到朱镕基,并握手对朱主任重视二七厂,并帮助解决电力不足问题,表示了二七人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以此文向为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为祖国铁路建设贡献力量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