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回望》

言午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阅读,阅读的大多是小说。我一直说,与一本书相遇,很多时候是种缘分。</p><p class="ql-block"> 同《回望》相遇,就是种缘分。《回望》是一本自费出版的自传体散文集。作者冯志钧,生于1938年,郭巨人。2024年他自费出版时,他己是86岁高龄。</p><p class="ql-block"> 我读到《回望》时,是在微信公众号“浙忆库昨日”里的连载章节。我感觉蛮喜欢,因为文章里的叙述,刚好有六、七十年代的事情,讲的又是柴郭地区的老事体,感觉很有趣也太亲切。我在文末留言说,很想读全文,是不是可以买一本。</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竟然看到了作者的留言,留下了地址,让我可以写信告知地址,他邮寄给我书。我那时候还不知道冯先生的年纪,冯老在公众号下回言,留了地址,但没留手机号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冯先生也没看到我的再次留言。所以我无法用快递告知我的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好多天之后,我只能写了一封信去邮局。很好笑,十几年没写信邮寄信件,竟然没找到投递信封的邮局和邮筒。因为忙,又过去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偶尔在微信上知道了冯先生的熟人,通过这位大哥得到了他的微信号。几天后,冯老快递过来了他的二本《回望》,还认真的签上名题了款。</p><p class="ql-block"> 想想八十几高龄的冯老,特意为我通过快递破费邮书给我,真的很感动。这就是我与《回望》一书和冯先生的一个缘分。</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读《回望》读到一半时,看到书里面有冯老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有一个小学同学叫赵文兴。我记得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郭巨人,他的父亲好像也是这个名字,曾在郭巨镇政府农办上班。算来年纪也八十多了。打电话一问,朋友说:那应该是他的伯父。</p><p class="ql-block"> 我把这个消息告知冯先生,他很激动,问我联不联系得上。通过我的朋友给的老赵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冯先生联系上了老赵。从小学毕业就再也没见面,分别也有73年的二位老人,终于在冯老的家里重逢了。这真的不容易,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赵文兴老人在通过电话后,竟然有点等不了的感觉,冒着春寒料峭的细雨,从宝幢赶往海曙区的冯老家里去见面。七十多年前的小学同学,八十七、八岁高龄的二位老人能再次重逢,身体都很康健,这不得不感叹我们的国家这七十年间的不断发展,造就了普通民众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断提升,才有这样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看着冯老发过来的两位老人重逢时的照片,我很感动,也很高兴。这本送给我的书,也有了价值和不一般的意义。这更是我与《回望》一书和冯老之间的一种特别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回望》一书,读完感慨万分。冯先生出生于1938年,属虎。从四五岁有真切记忆开始,写到他退休之后继续在大红鹰专修学院发挥余热,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岁月跨度达七十余年。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贫困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变革、最大跨跃、高速发展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回望》是见证历史的个人档案。冯先生这人生经历里,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再历经那个年代的各种整风、反右、批判运动,甚至于从“左派”到“右派”,成为“劳改队长”。再到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重回教师岗位,及至晚年享受幸福生活,一个人所经历的不幸,困苦磨难,难以述说。</p><p class="ql-block"> 当然,虽历经波折,但能读完小学,保送上中学,回乡当农民,再又参加补习班成为首届镇海中学高中生,并考入大学,在三年困难时期读完大学,还有幸在杭州三次远距离见到周总理,能顺利参加工作,在风风雨雨、有险有难下安然无恙,重回教育岗位到退休,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也是冯老师之大幸。能见证亲历这个伟大时代的变化发展,生活一步步变好,安享晚年,这是多么的令人庆幸和高兴啊!</p><p class="ql-block"> 《回望》里有亲情友情爱情。父母亲的恩情,姐妹兄弟们的亲情,师长、同学、学生、朋友、亲戚们的友情,甚至于难舍的初恋爱情,在冯老师超常的记忆中,简洁的语言里,细致入微的细节里,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送他去镇海上中学的情景,令人难忘。变买家产筹措上学费用,从郭巨到镇海90多华里,徒步30里,翻越5条山岭到柴桥乘汽车到大碶,再徒步30里,过孔墅岭到甬江边乘渡船,那个渡船还是人力划桨的。那个年代的艰辛,放在当下让年轻人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冯先生在《回望》一书里,对教过他的小学、中学、高中及至大学里的十几位老师、校长、校医、后勤人员,都有深情的回忆,经常的联系看望。对诸多同学、同事、学生也如此。甚至于有一篇专门记述相处只有二个月不爱读书的退学学生,文章里是他殷殷的期待:这位退学学生不要走弯路,成为充满希望的社会有用之人。读来很是感动。</p><p class="ql-block"> 《回望》里老郭巨的风俗、掌故、人情很有味。我第一次知道解放前后我们柴郭地区不高的山里竟然有虎。城隍庙看戏文、听走书,旧时七月半风俗,西洋婚礼,打更人,补缸、阉鸡、剃头挑子、算命先生、兑糖等等走街串巷的各种手艺人谋生旧业,很多也是我们六十年代农村里出生的人的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 读《回望》,很亲切,很感动,也很感慨。冯先生是胆小懦弱(他的儿子评价)、正直忠厚之人,是善良朴实、重情重义之人。一生教书育人,过程中有艰难困苦,坎坎坷坷,但终究是幸运幸福占多数。幸与不幸,最终是大幸。</p><p class="ql-block"> 有大多数普通人之大幸,则才是我们国家之大幸。</p><p class="ql-block"> 陆陆续续记于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