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双林,因此地形像一只腾飞的凤凰,又称凤凰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b></p> <p class="ql-block"><b>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 年)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b></p> <b>双林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孕育了绫绢、古桥、书画、戏曲、盆景等多种文化。双林绫绢被誉为 “东方丝织工艺” 的奇葩,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双林镇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涌现出了许多书画名家;双林镇的戏曲文化也非常繁荣,是江南徽班、绍兴高腔班和昆戈班等地方水路戏班演出的著名戏码头;此外,双林镇还有着丰富的盆景文化,2016 年 4 月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 “中国杜鹃盆景第一镇”。</b> 三桥夕照 <b>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b> <b> 双林绫绢的生产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湖州地属东吴,有 “吴绫蜀锦” 的美称。南朝时,绫绢成为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唐代时,绫织物进入全盛时期,双林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元、明、清时期,双林绫绢生产持续发展;近代,双林绫绢在 1919 年至 1921 年间达到鼎盛。</b> <b> 绫绢轻薄、柔和,透气性好,具有装裱平挺、缩水率小、纬密均匀、不易露底、色雅耐晒等优点。绢主要用于代纸作画写字,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还被用来做民族、戏剧服装、制作宫灯、灯罩、风筝、屏风、绢花等工艺美术产品。</b> 《只此青绿》片段 <p class="ql-block"><b> 双林镇内古建筑众多,街道民居沿东、西市河兴筑,河上桥梁分布密集,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元、化成、万魁三桥,这三座桥始建于明代以前,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桥长 50 米左右,且空间水平相距不到 400米,为江南仅有。此外,镇区尚存的望月、虹桥、金锁、耕坞、永丰、镇安、积善等桥也各有特色。它们和河道及两岸传统民居配合,波水桥影,虚实相映,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景观视廊。</b></p> 三桥雄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虹桥与望月桥 金锁桥 <p class="ql-block"><b> 双林三桥有多个传说,以下是较为常见的两种: </b></p><p class="ql-block"><b> 孪生姐妹建桥传说:相传当年河水南岸有户商人家中有一对孪生姐妹。姐姐看到百姓行路难,便出资建造了万魁桥,但桥建成后吩咐家人收取每人每次十个铜钱的过桥费,百姓怨声载道。妹妹得知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万元桥,并当众宣布过桥分文不收。姐姐听后内心不安,为赎回罪过,又在万魁桥与万元桥之间建了化成桥,从此三桥免费供百姓通行,因此双林三桥也被称作 “姐妹桥”。</b></p><p class="ql-block"><b> 仙女建桥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三位仙女下凡游玩,看到双林古镇的百姓因河流阻隔出行不便,心生怜悯。她们化身凡人,用一夜时间建造了三座桥,分别取名 “万元桥”“化成桥” 和 “万魁桥”,解决了百姓的出行难题,这三座桥也成了古镇的标志性建筑。</b></p><p class="ql-block"><b> 此外,还有传说称双林三桥是沈氏三姐妹分别出资建造,以及刘伯温将三桥称为凤尾等说法。传说刘伯温路过双林,感叹双林是块宝地,镇南的杨道桥为凤首,桥墩双井为凤目,镇东的虹桥与镇西的大通桥相对为凤翼,镇北的万魁、化成、万元三桥并驾齐驱为凤尾,刘伯温认为双林的风水若不破坏,此地不出皇帝也会出将官,成为朱元璋的对手,为保全朱元璋的霸主地位,于是在杨道桥旁双眼井中投针“刺瞎凤凰眼晴”,阻断其“腾飞”之势。尽管如此,双林仍以“凤凰”之名闻名,并修建文昌阁以改善文运,最终涌现出众多举人、状元。另外,金锁桥传说提及桥下锁链连至风水墩,镇民为避免惊扰千年鲤鱼精,夜间不敲五更。这些传说共同构成了双林三桥深厚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大通桥(西高桥)因航道改造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p> 刘伯温 日出三桥 <p class="ql-block"><b> “游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 是浙江双林古镇的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即使游历过众多繁华热闹的码头,到了双林古镇的塘桥头,也会感受到这里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让人印象深刻。</b></p><p class="ql-block"><b> 这一俗语主要源于双林古镇深厚的戏曲文化。双林镇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起就是江南徽班、绍兴高腔班和昆戈班等地方水路戏班演出的著名戏码头。在塘桥堍有古戏台,双林人对戏曲演出的要求很高,戏班在此演出压力很大,若是演员唱功、身手不佳,就会被喝倒彩,这使得双林塘桥头成了让戏班敬畏的地方,也体现了双林戏曲文化的繁荣和当地人对戏曲的热爱。</b></p> 塘桥(化成桥)戏台 <p class="ql-block"><b> 双林文昌阁位于镇东北织漩漾中,旧阁建成前三十余年,镇域无人中举。阁成后的四十年间,登科第者连绵十余人,因此成为文人骚客心中的圣地,也成为当地的胜景。</b></p>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b> 水镜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始建于唐代德宗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b></p><p class="ql-block"><b>朱元璋与水镜寺的关系传说有两种:</b></p><p class="ql-block"><b> 出家为僧:朱元璋在起义之前,曾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但有传说称,他也曾在水镜寺做过小和尚。传说朱元璋在水镜寺时,因与其他和尚发生冲突,被方丈惩罚去打扫藏经阁。在打扫过程中,朱元璋发现了一本记载了武功秘籍的经书,于是他便偷偷地学习了起来。甚至留下了“金口让寺中泥菩萨为他让道”的传说。后来,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武功和智慧,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并最终建立了明朝。</b></p><p class="ql-block"><b> 与武僧冲突:另一种传说称,在元末时期,水镜寺的武僧们因不满朱元璋的统治,便与他发生了冲突。朱元璋得知后,便派兵攻打水镜寺,并将寺中的武僧们全部杀死。这场冲突使得水镜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后来才得以重建。</b></p> 水镜寺 <p class="ql-block"><b> 双林东岳庙前身为清顺治辛卯(1651 年)在双林东石漾边所建的 “乡约所”,康熙中期改为 “岳庙”。乾隆乙西(1765 年)年,乡人陈鲁传募集和捐资银两先后修建了 “敞厅”“行宫”“吹台” 等。清道光咸丰年间香火渐盛,又增建了 “轿房” 和 “楼房”。咸丰辛西(1861 年)年,东岳庙被乱寇所毁,同治七年(1868 年)得以重建。东岳庙建筑布局合理,殿堂林立,有东岳大殿、三圣殿、观音殿、紫竹观音殿、东岳行宫殿、总管殿及戏台等建筑。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道教建筑的元素,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双林东岳庙内供奉着东岳大帝等道教神像,常年举办各类道教法事活动,如祈福法会、超度法会等,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参与。每年也会有特定的庙会活动,期间有传统的戏曲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热闹非凡。</b></p> 东岳庙 <p class="ql-block">石漾分水墩</p> 三桥夜色 <b> 每当晚霞西,水光环照如虹”,虹桥因此而得名。每年农历八月中旬,皓月初升、映照水面,冉冉移至桥洞下,天上波中,相似团圆。虹桥与望月桥(又名小虹桥),虹大月小,高低相就、垂直相接,两桥之间有一还金亭,桥、亭、月浑然一体,是古镇市民中秋节的最佳赏月地,“虹桥望月”也是旧时双林八景之一。</b> 虹桥望月 <p class="ql-block">歌曲《望月情》</p> <b> 双林镇钟灵毓秀,名人荟萃,自明末至清末,出过状元 3 人、进士 23 名和难以计数的举人和秀才。在古镇区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道光六年(1826)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姚学塽;清代官授户部郎中、精通天文数学的江苏巡抚徐有壬;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林学家梁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等名人故居,以及刘伯温、徐文长等历史人物在双林留下的史迹和口承传说,也都丰富了古镇区的旅游资源。</b> <b> 徐文长即明代山阴才子徐渭,他与双林的关系源于一段悲痛的情缘。</b><br><br> 徐文长 <b> 嘉靖三十年(1551 年),徐文长因发妻亡故心情不佳,到杭州访友散心,期间结识了双林人潘时优。潘时优得知徐文长的情况后,答应为他寻觅继室。次年,潘时优来信告知已为徐文长觅得双林望族严氏之千金严四英。严四英知书达理,其父严大壮系贵州镇远知府严凤之侄,居双林镇郊儒林村,徐文长感到满意,不久即至双林与岳丈严大壮会面。然而,接触后徐文长觉得严大壮有些痴呆,故而心生担忧,此事便拖延了下来。</b><b>不久后,倭寇进犯双林,严家遭抢掠,严大壮被砍断一臂,血流不止而亡,严四英及其三姐被挟持而去。行至虹桥时,两女拼命挣脱,奋身投水而死。双林人为纪念这两位不畏强暴的烈女,在虹桥东堍建 “双烈女井”。徐文长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于当年作《严烈女传》。</b> <p class="ql-block"><b> 姚学塽(1766年11月11日-1826年12月19日),字晋堂,号镜塘,浙江归安县(今湖州双林)人,清朝官员、学者。 </b></p> <p class="ql-block">姚学爽</p> <p class="ql-block"><b> 郑祖琛(1784-1851),字梦白,浙江乌程(今属湖州双林)人,清代嘉庆年间官员,郑义门第二十三孙。道光三十年加太子太傅衔。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他因防范懈怠,被革职。嘉庆十年进士,分发江西,历任广饶九南道、直隶天津道、两淮盐运使、福建布政使等职。鸦片战争爆发后,奉命赴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和粮台事务。后任陕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道光二十五年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祖琛</p> <p class="ql-block"><b> 徐有壬(1800-1860),清朝大臣、数学家,字钧卿,又作君青,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原籍浙江湖州双林人。</b></p> <p class="ql-block">徐有壬</p> <p class="ql-block">徐有壬旧宅</p> <p class="ql-block"><b>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人,是一位著名的林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和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b></p> <p class="ql-block">梁 希</p> <p class="ql-block">梁希在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上</p> <p class="ql-block">梁希故居</p> <p class="ql-block"><b> 费新我(1903年12月21日-1992年5月),学名斯恩,原名省吾,字立千,号立斋,后改名新我,是浙江湖州南浔双林镇人,也是一位以用左腕运笔而著称的当代著名书法大师。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费新我</p> <p class="ql-block">费新我故居</p> <p class="ql-block">费新我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b> 沈子槎(1881-1969年),浙江湖州双林人,是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丝绸商人、古钱币收藏家,1947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曾在上海受到周恩来接见,并数次掩护地下党同志,为上海解放事业作贡献。1949年作为民建代表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开国大典。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b></p> <p class="ql-block">沈子槎</p> <p class="ql-block">沈子槎故居</p> <p class="ql-block"><b> 徐恩曾(1896年—1985年),字可均,浙江吴兴双林人。生于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家庭,国民党中统局长。</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恩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蔡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主要为双林蔡氏二支住所。双林蔡氏家族系德清蔡氏于元末移居而来,经数十代传承,逐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蔡宅营造精良,工艺精湛,外墙厚60厘米,内部有大量砖雕、木雕。建筑分三路轴线、前后四至五进,占地1844平方米。纵向西路、中路为四进,东路为五进,各进以院墙或后檐墙分隔,内设天井,为相对独立的合院。建筑基本为三开间,局部带厢房,双坡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青砖空斗墙围合。除中路二进为一层建筑外,其余基本均为二层建筑,以中路一进南大门为主入口,中堂挂“天寿堂”匾。</b></p><p class="ql-block"><b> 2020年底,双林镇开始对蔡宅进行修缮布展,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双林镇以传统文化与公益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该项目由蔡崇信个人出资3000万元进行修缮,目前已全部捐赠给双林镇政府,免费向公众开放。修缮后的虹桥弄蔡宅,以东路“凤起双林——蔡氏家族历史陈列”、西路“蓉湖风华——双林历代名人乡贤陈列”为两大主题对外展陈开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文化海外交流的窗口。</b></p> <p class="ql-block">虹桥弄蔡宅</p> <p class="ql-block">歌曲《水墨江南》</p> <p class="ql-block"><b> 双林姑嫂饼在民国18年(1929)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b></p> <p class="ql-block">会徵与奖章</p> <p class="ql-block"><b> 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双林镇闵家巷有个姓马的人家,贤孝的媳妇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特意动手做甜饼。然而,调皮的小姑子趁其嫂不注意,偷偷在甜饼中撒了点盐。这一意外的举动让甜饼变得甜中带咸,味道独特,婆婆品尝后大为满意,食欲大增。这种甜饼因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味,很快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并被命名为“姑嫂饼”。</b></p> <p class="ql-block"><b> 双林浇头面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当时双林作为江南商帮重要码头,商贾云集,面馆为招揽生意,将各色时令食材制成浇头,任由食客按需挑选,由此逐渐形成了这一独特的面食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江南味道——古镇糕店》,说的就是双林古镇内一家已经传承百年的江南传统特色“新泉糕店”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双林子孙糕为浙江湖州双林镇传统特色名糕点之一,创于1905年,创始人是王双喜。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皮薄馅多,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双林子孙糕制作原料有米粉、白糖、猪油、核桃肉、红绿瓜丝、青梅、芝麻、金橘饼、玫瑰酱等,经上蒸架、装馅、加猪油、切块、蒸煮等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细糯柔韧,香甜可口,多味的特色,故有“多味糕”之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双林子孙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更新,在馅料的比例和选用上也做了大胆革新,研制生产出了咸口肉馅子孙糕(俗称大肉糕),使其符合更多人的口味。</b></p> <p class="ql-block"><b> 双林板羊肉,全称“琼脂白板羊肉”,始于清朝同治年间,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由双林镇金胜叙酒楼推出的特色招牌菜。当时此菜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据双林镇志记载,要吃到板羊肉,需要在天不亮打着灯笼去排队才能一饱口福。后双林板羊肉在民国年间因故匿迹,大家为之惋惜。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出于对家乡板羊肉的思念,曾作诗《忆乡味》一首:“一包板羊肉,两碗白米粥,离乡久不忘,几时温口福”。香港爱国侨商沈炳麟先生一直来也念念不忘家乡板羊肉。可见双林板羊肉之美味不是一般。</b></p> <p class="ql-block"><b>双林红烧羊肉是浙江湖州的传统名菜。</b></p><p class="ql-block"><b> 制作特点:双林红烧羊肉通常选用一年生公湖羊,这种羊肉肉质鲜嫩,膻味较小。制作时,先将羊肉剔骨,再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锅中,加入酱油、黄酒、白糖、生姜等调料,用柴火灶炖煮而成。</b></p><p class="ql-block"><b> 风味口感:双林红烧羊肉的口感独特,它既去除了羊膻味,又保留了羊肉的原香味。闻之香气扑鼻,食之酥而不腻,口感清爽,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小隐园</p> <p class="ql-block">儿童博物馆岛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南浔古镇宛如一位端庄大方的“大家闺秀”,那么双林古镇则更似一位温婉可人的“小家碧玉”,低调中透露着无尽的魅力。踏入双林古镇,游客们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与和谐,这里远离了喧嚣与纷扰。这恰恰是双林与南浔等知名古镇的不同之处,它更完整地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生态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一曲《在双林,遇见另一半江南》带你走进了江南的另一半——古桥流水映千年绫绢,塘桥戏台寻旧梦新章。漫步虹桥弄巷,触摸吴越古韵;泛舟三桥两岸,邂逅诗画水乡。这里,是未被时光侵染的江南秘境,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灵感之地。双林,等你来续写半城烟火,半城风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