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可可西里

水下广角镜

<b>2016年9月12日</b><div>昨天赶路疲劳,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0800H,出来一看路上全是军车,交通管制一直要持续到0900H。早饭后我们正好有时间先游览一下沱沱河沿。地图上标注的沱沱河沿这个地方实际上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镇”。</div> 镇政府驻地位于沱沱河沿(过往司机俗称为沱沱河镇,指市场集镇而非行政乡镇),距格尔木市区425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重要驿站,青藏铁路在此设有沱沱河站,这里还有学校、科研机构及驻军人员等等。沱沱河沿在沱沱河与青藏公路交叉处,现有沱沱河火车站,有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青海省在此设7个村:多尔玛、措加玛、格勒、闹日巴、拉赤、叶格、长江源村。青藏铁路在此镇设9个站,知名的有沱沱河站、通天河站、雁石坪站、唐古拉站(进西藏的入口)。 沱沱河沿原为玉树州治多县辖地。1950-1954年修建成青藏公路,玉树州及其治多县的驻地都在交通很不方便的遥远南方,都难以参与管理这条西北大动脉,而且当时附近藏区的政权还处于农奴制时代(1959年因藏区农奴主一起叛乱、出走印度才推行制度革命)、一些大贵族反感社会主义人身自由和平等的制度,对青藏公路构成危险,为有效管理这条进藏大动脉、国防生命线,1956年3月设立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县级),驻唐古拉山(即温泉,海拔5600米,距格尔木546公里),隶属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当时有效管理这条进藏大动脉极为重要,因为进藏物资的运输极为艰难,公路建成之前累死八千匹骆驼,建成之后的较长时期内公路状态非常低级,进藏物资的运输仍然很艰难,只能抵达雅鲁藏布江以北而无力进军藏南地区,被印度步步吞并(印度从1950年到1960年步步抢占藏南是因为那里多年没有中国驻军),可见那个年代有效管理进藏大动脉多么重要。 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已认识到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中国曾在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2010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当曲是万里长江的正源。 沱沱河从各拉丹东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公里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 沱沱河公路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西面的一座新桥是青藏铁路大桥。 1958年,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向北迁移到海拔较低且离噶尔穆(今格尔木)更近的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距温泉121公里,距格尔木425公里)。196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改为乌丽人民公社,其行政区域并入格尔木市。为便于有效管理青藏公路、铺设进藏输油管线及准备修建格尔木-拉萨的铁路等因素,而且当时是制度革命后不久,担心威胁青藏公路和进藏输油线。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1962年冬西藏安多县大雪灾而1963年起青海省借西部一些区域予安多县牧民渡灾放牧,青海省同时也担心失去其西部区域,唐古拉山区域并入格尔木市可以提高管理该区域的有效度。 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发文(青政[1980]183号文)确定:由格尔木市 “代管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唐古拉山公社”。因为是代管,玉树州在此还有一系列权利。2005年,撤销唐古拉山乡,设立唐古拉山镇。 0950H终于可以上路了,我们跨过沱沱河大桥,进入可可西里地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为:东至青藏公路,西至青海省界,北至昆仑山脉的博卡雷克塔克山,南至格尔木市唐古山乡与治多县界,东经89.25°~94.05°,北纬34.19°~36.16°,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可可西里山与乌兰乌拉山——冬布勒山之间,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刚刚进入可可西里地区杨建设就兴奋地大叫起来:快看,10点位置,藏羚羊!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群藏羚羊,虽然距离比较远。我们赶紧停车下来拍照。这些藏羚羊没有长角,都是雌性。当时以为它们是藏羚羊,回来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它们不是藏羚羊而是藏原羚。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公斤,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 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品种,有“西藏黄羊”之称。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驯化。 吻部短宽,前额高突,眼大而圆,耳短小,尾短,雄性有一对较细小的角,雌体无角。熟悉可可西里地区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个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块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当地百姓俗称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时,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身上悬挂着一面镜子,因此又俗称它为“镜面羊”。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和驯化。 告别第一群藏原羚我们继续赶路,穿过一座青藏铁路大桥桥,杨建设又喊起来:11点位置,藏羚羊! 这次又是一群藏原羚,距离近一些,一共有七只。藏原羚是反刍动物,以各种草类为食,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 豆科植物是藏原羚采食的主要类群,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占藏原羚采食总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变化明显,豆科、蔷薇科在草枯期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草青期。 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 藏原羚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多动物无法相比的,比如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生存,特别是在极其缺氧的情况下生存,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极好,甚至在几公里外便能感觉到天敌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几秒钟之内达到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并且能一连跑上几个小时。而狮子最快的时速却不足70公里,就是号称奔跑之王的猎豹,最高时速也才80公里,而且最多只能跑半个小时。 藏原羚在面对天敌追赶时,喜欢不定时地向上跳跃。藏原羚每向上跳跃一次,就会消耗掉大量体力,并且奔跑的速度会消减许多。藏原羚分布于中国的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印度的拉达克和锡金地区。藏原羚的发情期为冬末春初,12月至翌年1月,每年繁殖一次。 交配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现象不激烈,仅仅是在群内互相驱赶,被赶走的雄兽在交配期后仍然返回到群体中。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大约在7~8月生产,产羔期集中在7月份,每胎产1仔,偶尔为2仔。幼仔2~3天后就能随雌兽奔跑。生幼仔体色与成体相同,但额处常有一白斑,随着生长有消退,产下不久的藏原羚幼仔即能跟随母体活动,数天后就能奔跑,雌性藏原羚在产仔期间无选择特殊环境的习性。 狼、猞猁是藏原羚的主要天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偷猎,野生种群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大幅度的减少。1987-1989年在西藏全境调查计算的藏原羚总数为18万2千只,且认为是青藏高原唯一兴旺的有蹄类动物。藏原羚目前的数量在2万只左右(2010年)。 在西藏有蹄类资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藏原羚,因为藏原羚更适应被人类改变了的生境。 高原中的多数有蹄类动物,如藏野驴、藏羚、野牦牛及岩羊和盘羊等均承受不住人类和牲畜的压力而被迫转向条件较次的生境或不得不登上更贫瘠的高海拔地带求得生存,唯藏原羚依靠敏锐的视力和听觉及快速呈‘之’字型奔跑技巧,在较大范围内同人类靠近并生存。致危因素:过度放牧导致的生境改变和非法偷猎为本物种的主要威胁。现有保护措施:1988年在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该物种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 国家在该动物分布区相继建立和拟建了一批保护包括该种在内的自然保护区,乱捕滥猎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保护措施建议继续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将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严惩不法分子的偷猎。 同时应在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全面规划当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藏原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藏原羚肉细嫩,矿物质含量丰富,含多种氨基酸,属高蛋白,低脂肪肉类。 藏原羚皮质地柔软保暖,是制作高级皮装的上等原料。藏原羚角(羚羊角)是传统的珍贵中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羚羊角能清热解毒,平肝熄风、镇静安神、醒脑开窍、明目益气,百余种中成药离不开羚羊角。藏原羚角还可制作高级工艺、装饰品。 因此,从藏原羚自身价值来看,养殖藏原羚大有可为。2008年1月13日到2月29日,石渠县遭遇50年不遇的大雪,致使全县交通受阻、断电缺水、粮草紧缺、牲畜死亡。 为了防止当地牧民用藏原羚的头颅、肉等加工后变卖的情况出现,农林局全体工作人员走进牧民帐篷进行大量宣传、说服、教育工作。据了解,除少数牧民将藏原羚的头颅收集外,藏原羚尸体仍然在雪地里。农林局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将藏原羚尸体集中深埋。 由于积雪很厚,太阳一出来,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强烈的阳光,导致眼角膜被烧坏,看不见任何东西,这些藏原羚没有能力抵御外界侵犯和寻觅食物,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原羚的大量死亡,牧民们心痛不已。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牲畜圈打开,把自己家里储存的草料放出去,让牲畜和藏原羚一起食用。牧民家的牛羊马正在吃着草料,旁边是可爱的藏原羚与牲畜们一起共享“家宴”。面对灾情,石渠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直接调拨2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抢救雪灾中的藏原羚。 在安志堆陇巴(距离沱沱河14公里)附近的草甸上有大群的藏绵羊,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难道是野生藏绵羊?这些藏绵羊属于高原型藏绵羊。主要分布在藏北和雅鲁藏布江上游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约占藏绵羊总数的56%,体型呈长方形,胸部发育突出,成年公羊体高63~70厘米,体长62~80厘米,体重60公斤。成年母羊体高60~68厘米,体长62~75厘米,体重27~50公斤。母羊繁殖率70%~80%,挤奶3~4个月。藏北牧区藏绵羊还可作驮羊,每只羊驮7~10公斤,日行7~10公里。 除了藏绵羊还有野牦牛,它们大摇大摆穿过国道线。过往车辆都要给它们让路。野牦牛的体形巨大,毛很长。 109国道沿可可西里地区东部边界而走,国道附近看不到村庄但却能看到很多藏绵羊。这群藏绵羊海拔4608米,无人看管,自由自在。 从沱沱河沿出来,109国道旁边这条河叫诺日苟曲。全长54公里,属于山区散流河道。 突然发现几只乌鸦。这里海拔4766米,连一棵树都没有,周围光秃秃的,乌鸦吃什么?在哪里做窝呢? 这些乌鸦在路边寻找食物。 1125H路过风火山,海拔标高5010米,实测气压高度4939米。风火山是慕生忠将军给起的名字。 山坡上有几头体形巨大的野牦牛在吃草。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野牦牛体形笨重、粗壮,但比印度野牛略小,体长200~260厘米,尾长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500~600公斤,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 1133H路过一座青藏铁路大桥。这座大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郭宰加陇村附近。 这里海拔4620米,光秃秃的。这个地方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日尔拉玛附近。 1148H我们来到北麓河边。这一带很开阔,从高处看下去,109国道两边插着热棒,显然这里是冻土地带。 青藏铁路沿可可西里地区东侧蜿蜒而行,每隔一段距离就留一个野生动物通道,以便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 这是一段冻土路段,两边插着热棒。 1207H在七十六道班附近杨建设突然大叫:“10点方向,野驴!”真幸运,看到藏原羚后正惦记野驴呢,野驴果然出现了。野驴,Asiatic Wild Ass (onager),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国外见于蒙古,又名蒙古野驴、赛驴,大型有蹄类动物,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 这头野驴明显是头公的,正在拉屎。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 野驴属典型荒漠动物,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野驴属典型荒漠动物,栖居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带。野驴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发情繁殖期8~9月,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孕期11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61年繁殖成功。野驴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一辆事故汽车被弃置在109国道旁。这里海拔4600米,一旦发生事故,只能把受损严重的车辆抛弃。 分布于亚洲腹地的野驴,并非是现今家驴的祖先,家驴源于非洲野驴。野驴善于奔跑,甚至狼群都追不上它们,但由于“好奇心”所致,它们常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 野驴分为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都是强壮、能吃苦耐劳的动物。它们有很强的耐力,即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 野驴的动作在马属动物中是最慢的,但它们能长时间不喝水,这一点是马和斑马都不能相比的。它们虽然奔跑速度没有马或斑马快,但步伐稳健而有耐力。野驴的视觉、听觉、嗅觉均敏锐,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更发达。 亚洲野驴(Equushemionus)产在亚洲与近东,有5个亚种。产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E.h.kiang)和蒙古野驴(E.h.hemionus)。栖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带。 野驴一般为沙黄色至棕色,耳长、蹄小、前额无额毛。体长2~2.2米,尾长42~49厘米,肩高0.9~1.5米,体重约260公斤。藏野驴(Equus kiang),奇蹄目,马科,马属,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野驴别名亚州野驴,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 藏野驴的行走方式是鱼贯而行,很少紊乱,雄驴领先,幼驴在中间,雌驴在最后,藏野驴走过的道路多半踏成一条明显的“驴径",在其经过的地方有大堆的粪便,因此很容易辩别出其活动路线。 藏野驴5月中旬开始换毛,至8月中旬完全换成新毛,并开始肥壮起来,游移范围逐渐扩大,秋末为逐渐聚集大群生活。藏野驴视觉、听觉、嗅觉均很敏锐,尤其视、听觉更为发达。藏野驴奔跑能力强,时速可达45公里,喜欢与越野汽车赛跑。当超过汽车时会停下来回眸注视,然后再跑,一直跑跑停停。藏野驴的叫声短促而嘶哑,远不及家驴洪亮,但能从鼻孔中发出与家驴同样的喷鼻声。 藏野驴(雄)可以与家马(雌)杂交生出骡子。 这里是可可西里地区的东部边沿,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都从这里经过。 1310H在五道梁(也是慕生忠将军给起的地名)一家川菜馆吃饭,餐馆中央一个大铁炉子,很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炉子了。 1349H刚刚过五道梁杨建设又叫起来:11点位置,藏羚羊!这次是真正的藏羚羊,而且正在脱毛。 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动物。藏羚多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肃、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羊仅雄性有角,角黑色,基部近,长而略弯曲,前侧有棱状突起。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体形也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公斤。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 鼠鼷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鼷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然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当狼突然逼近的时候,藏羚群体往往并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着头,以长角为武器与狼对峙,也常常使狼无从下手,只得作罢。冬末春初为交配季节,雄兽处于兴奋状态,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每只雄兽大约控制10~20只雌兽,严格看守,不让一只雌兽溜走或者被其他雄兽夺走。如果发现有其他雄兽靠近,便会便挺身而出,低首发出叫声,并以角猛击。有趣的是,失败者往往掉头逃跑一段后,又慢慢地尾随过来,直到多次失败以后,才不得不放弃。还有的时候,雄兽会以肛门指向雌兽们,并且用蹄击地,曲尾低首,发出轻蔑的叫声,表示不再愿意统领它们。雌兽们就可以自动解散,寻觅其他雄兽去了。 藏羚羊群的构成和数量根据性别和时期不同会有所变化。雌性藏羚羊在1.5到2.5岁之间,达到性成熟,经过7~8个月的怀孕期后一般在2~3岁之间产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之间,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护10~20只雌性藏羚羊。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50英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 1990年藏羚羊的数量大约为100万只,1995年数量竟下降到7.5万只。(以往可以发现1.5万只以上的藏羚羊群)。现存种群数量处于上升状态,目前约在17万只以上。但仍有偷猎者对它们的皮毛和羊角垂涎三尺,所以它们仍面临着偷猎者的威胁。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的藏羚羊皮、绒数量和各有关单位在藏羚羊分布区发现的藏羚羊尸骸情况分析,在1980~2005年的二十多年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每年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2012年由于西藏地区人民的极力保护目前数量已上升到17万只。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盗猎者、加工者和贸易者却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私、非法国际贸易等形式获得了浸满藏羚羊血的巨额利润;一些消费者为追求时尚,仍在麻木地作为帮凶而加剧了对藏羚羊的残杀。这不仅是对许多国家相关法律的对抗,也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蔑视和对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意愿的践踏。 为了严厉打击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制品的活动,更有效地保护藏羚羊,中国政府相继在藏羚羊的分布区新疆、西藏、青海成立阿尔金山、羌塘、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分别在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的周边地区组建了11个森林公安机构,现有森林公安民警50余人。 1994年1月,青海省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腹地巡山途中与盗猎分子遭遇,他带领3名森林公安民警与10余个盗猎分子展开较量,缴获藏羚羊皮1800余张。在押解盗猎分子返回的途中,被盗猎分子枪杀,年仅40岁。多年来,虽然森林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击盗猎藏羚羊的非法活动,但从总体形势分析,所抓获的盗猎藏羚羊人员和缴获的藏羚羊皮只有实际的1/5。藏羚羊的分布区有80余万平方公里,而在此负责保护野生动物的森林公安民警仅有56人,平均每人负责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且这些地区属于高寒、高原无人地区,人类生存十分困难,并且这些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森林公安民警的装备十分差,给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远处荒原上刮起了龙卷风,两条尘柱拔地而起。 可可西里蒙语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海省西部青、新、藏三省区交界处。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本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六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 远处的雪山依稀可见,这里海拔4594米。 原来这里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道梁保护站的地盘。这个保护站位于楚玛尔河畔,海拔4597米,这些围起来的铁网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2003年“5·9”特大武装盗猎藏羚羊案的血腥场面,保护区管理局的队员们至今不能忘怀。在一个盗猎团伙的巢穴,藏羚羊尸横遍野,母藏羚羊已经被剥皮,腹内的小羊被遗弃在雪地上,藏羚羊的鲜血从此流过的小河染成鲜红色……加上母羊腹内的胎儿,被非法猎杀的藏羚羊达到一千多只。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从此,可可西里有了忠实的守护卫士。在4.5万平方公里的雪域荒原上,“高原精灵”藏羚羊正是在这批守卫者的悉心呵护下,以它特有的速度、坚韧继续述说着“生命禁区”的神奇、壮丽。 从1998年初带领队员在“无人区”向盗猎分子打响的第一枪开始,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的名字就与可可西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年过半百的才嘎仍然执著地巡查在保护区的土地上,岁月的皱痕已划上了这位藏族老巡山队员黝黑的面庞。才嘎说:“只要可可西里的枪声不停息,我就不会休息。”据统计,1998年以来,可可西里管理局在保护区坚持开展严防严打武装盗猎藏羚羊的反盗猎行动,出动人员2100人次,行程近60万公里,组织巡山240次,破获盗猎藏羚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和非法捕捉、盗卖、运输野生动物产品的各类案件1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余人,收缴藏羚羊皮近4000张。 管理局组建之初,没有办公地点和车辆,20多名反盗猎队员当时就挤在租来的两间房子。条件的简陋并没有阻却队员们的反盗猎决心。每年,他们都要在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核心区内巡逻十几次,每一次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由于装备不足,巡山队员在“生命禁区”里时时刻刻面对着威胁和死亡。2001年6月,在一次特别追捕行动中,可可西里主力行动组的7名队员只有1支枪,而盗猎分子却有3支枪,行动组连续追踪5天5夜,终于在可可西里腹地藏羚羊产仔必经之路截住了这个武装盗猎团伙。疯狂的盗猎分子向队员开枪射击,反盗猎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与盗猎分子展开周旋,最终将其制服。在“无人区”巡山,不仅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条件,而且要学会忍受难熬的孤独寂寞。保护队员在天寒地冻的保护区内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有时甚至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由于长期在冰天雪地,很多队员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心、肺疾病。 如今,风雨中走过20多年的可可西里从枪声中走向安宁,汽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就可以看见藏羚羊蓝天白云下跳跃,奔跑。自2003年“5·9”特大武装盗猎藏羚羊案发生以来的一年多,可可西里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保护区没有听到一声枪响。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藏羚羊羊羔存活率保持在50%左右,藏羚羊的数量正在慢慢增长。在可可西里,管理局不仅是纯粹的反盗猎者更是环保宣传者。他们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收留迷途的乌鸦,用自己仅有的口粮喂养饥饿的动物,他们制止非法的挖土采沙,他们向青藏公路过往的行人车辆宣传环保……每到藏羚羊的迁徙期,在青藏公路边就总能看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拦下高速行进的汽车,为藏羚羊让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加入到守卫者队伍中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中,福娃迎迎是以藏羚羊为蓝本,以赞扬藏羚羊能在严酷环境生存的顽强生命力,表示挑战极限的精神,更以“羊”字的谐音意喻“喜气洋洋”。 这是一个西藏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脚印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喝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些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 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瞧见在距他两步之遥的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传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 他有些跷蹊,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老猎人的开膛破肚半途而停。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自然是死了。 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老猎人的开膛破肚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424H我们驶过楚玛尔河大桥,楚玛尔河上分别架设有公路桥和铁路桥两座大桥。公路桥正在维修,我们走的是旁边临时架设的浮桥。 楚玛尔河(曲麻河):长江源的北源,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公路之西属治多县西部北麓河乡,之东属曲麻莱县),发自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又译为曲麻莱河、曲麻河、曲麻曲。 流域呈狭长形,横卧长江源区域北部,汇集昆仑山南坡来水汇入通天河,流域面积20800平方公里。 楚玛尔河源头地区的北部与西金乌兰湖、可可西里湖等内陆湖区相邻。地势平坦,海拔5000~5150米,山岭比高约200米,受构造控制呈北西西走向。楚玛尔河 属长江源自然保护区,上游区域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中心地带。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公布的一项秘密调查将人们的视线再次投向濒危藏羚羊保护这一国际话题。在意大利动物保护宣传团体lav(lega anti vivisezione)的协助下,ifaw组织的这次秘密调查帮助意大利官方成功缴获了罗马一家时装店非法出售的两条藏羚羊绒披肩。 这种被称为沙图什的精美披肩是以牺牲藏羚羊的生命换来的。 偷猎者杀害珍贵的藏羚羊,并从它们身上获取最精细的贴身羊绒来编织沙图什。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规定,任何从事藏羚羊制品的贸易在国际上都是非法的。此次调查结果证实,尽管国际上对藏羚羊物种的濒危状况越来越关注,非法的沙图什披肩贸易仍然在时装之都盛行。藏羚羊主要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的濒危物种藏羚羊又称长角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录一已有22年,屠杀、伤害和买卖藏羚羊及其制品在全世界都被视为非法。藏羚羊因其外层皮毛下面的被称作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因而惨遭偷猎者捕杀。 “沙图什”在波斯语中意思是“羊绒之王”。一条沙图什女式披肩需要大约300至400克生绒,这意味着要牺牲3只藏羚羊的生命。而一条男式披肩则要5只藏羚羊才能换取。沙图什绒被走私到印度后,在其北方的贾谟和克什米尔地区被加工编织成披肩,这里是目前全世界惟一拥有沙图什编织技术的地方。 随后,沙图什披肩被非法走私及出售到欧美一些国家,成为上流社会和时尚界追逐的对象。一条沙图什披肩最高可在欧美市场卖到16000美金。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民间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9年起每年为我国藏羚羊保护捐赠8万至10万美元以用于帮助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三大自然保护区开展反盗猎行动和针对藏羚羊保护的各种宣传活动。 在巴厘岛潜水的时候一位多次来西藏自驾游的潜友跟我说,进入可可西里地区以后你们肯定会看到藏羚羊,但是如果能拍到以雪山为背景的藏羚羊群,那就比较珍贵了。 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现在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场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把雪山拍进去。 遗憾的是这次没有看到长角的雄性藏羚羊,所有见到的藏羚羊群都是雌性藏羚羊和小羊。雄性藏羚羊长着一对笔直的羊角,很漂亮。 一支摩托车队迎面开来,这是走青藏线进藏的车队。我们一路上碰到很多自行车队,骑摩托车的也有,但不成队。这三辆摩托车装备都差不多,应该是一个车队。 1512H我们到达索南达杰保护站,见到院子里正在施工。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下来照相。1994年1月18日,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一人同18名偷猎者枪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被零下40度的风雪塑成一座冰雕。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次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在1997年升格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5月,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奠基。 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筹委会(绿色江河前身)曾经过多方努力没能筹集到足够的建站资金,最终杨欣把自己的长江源探险经历写成一本书——《长江魂》,用义卖书的钱购买建筑材料,并招集了十二个志愿者,在治多县西部工委协助下,于1997年9月10日在可可西里东侧的昆仑山脚建立起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作为可可西里反偷猎工作的最前沿基地。 青藏公路上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一群真正的环保人自发建立起来的非官方民间组织,它也许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最著名的环保公益性组织了。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参加他们的行动,保护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 2002年,10名可可西里反盗猎藏羚羊队员来到恒源祥。恒源祥掌门人刘瑞旗带头慷慨解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向反盗猎队捐赠了39000元。2003年7月,恒源祥决定捐资100万元“安营扎寨”——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04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恒源祥可可西里藏羚羊救护中心”一期落成。2011年,由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对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中心进行的第二期投资维修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了绕避的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时不仅吸纳了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还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3种形式。 过了索南达杰保护站不久在不冻泉附近就可以看到玉珠峰了。玉珠峰,位于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南缓北陡,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冰川延伸至4400米。 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粒雪盆以下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消融大于累积,属消退型大陆冰川。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距离格尔木160公里。玉珠峰南坡路线清楚明了,对于攀登技术要求低,且南坡已被风化成馒头状山峰,坡度较缓,不存在雪崩问题,非常适合初学者攀登。 “2点钟,野驴!”玉珠峰脚下又出现了藏野驴。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该物种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游移生活。 中文名称:藏野驴;俗名:藏驴,野马;英文名:Kiang。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青藏高原特有品种;濒危等级:渐危;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致危因素: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西藏野驴,原产于青藏高原,现分布于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野生西藏野驴寿命20岁左右。 藏野驴,头短而宽,吻部稍圆钝,耳壳长超过170毫米,鬣鬃短而直,尾鬃生于尾后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内侧均有圆形胼胝体,俗称"夜眼",蹄较窄而高。前肢内侧均有圆形胼胝体,俗称"夜眼",蹄较窄而高,可以说是"高头骏驴"。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 和家驴一样藏野驴(雄)也可以与家马(雌)杂交生出骡子。藏野驴是畜品种改良的优秀种源,其驯化、改良能力远远超过了家驴。其肉、油脂、喉、睾丸、血都是不可多得的藏药原料。 1612H我们到达狼洞沟附近,距离昆仑山口已经不远了,玉珠峰南坡看得更加清楚。玉珠峰南坡路线:1990年北京大学登山队--山脊路线(S1): 大本营在主峰西南冰川末端的河滩上,沿西南山脊的碎石坡攀 登,在西南山脊与主峰南坡的结合处,便是C1的位置,海拔约5500米。C1以上是平均坡度35度的雪坡。 1999年6月逻格因登山指南队-- 西南坡转南坡路线(S2):大本营位置同上,沿冰川右侧的碎石坡攀登,至岩冰交接处绑上冰爪继续沿雪坡向上,在最靠近主峰的一条岩石脊的中部有一处小平台,C1便建在这里,海拔约5600米。1999年5月贵州青年探险协会--东南坡转南坡路线(S3):大本营在主峰东南的冰川末端,C1以下需要穿越冰川上的裂缝区。 1999年6月逻格因登山指南队: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途经纳赤台和西大滩,过昆仑山口后,在109国道2900km里程碑之前离开青藏公路,沿简易公路行使10公里到达玉珠峰南坡海拔4900米的大本营。吉普、卡车和中巴甚至小面包车都可直接开到大本营。玉珠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适宜的高度,使它成为世界业余登山爱好者的摇篮,高山探险旅游者的天堂。 玉珠峰南坡不但是登山者的天堂也是藏野驴的天堂。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在玉珠峰南坡悠闲地吃草。藏野驴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 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藏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藏野驴或20~30头。 在夏季,水草条件好和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藏野驴群体会很大。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夏克帕提湖边的藏野驴群,大群的个体数常常在100多头到200多头之间。而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尔腾盆地一带,通常是3~5头结小群活动,单独活动的野驴个体也比较常见。 藏野驴极耐干旱,可以数日不饮水。它们的听觉、嗅觉、视觉均很灵敏,能察觉距离自己数百米外的情况。若发现有人接近或敌害袭击,先是静静地抬头观望,凝视片刻,然后扬蹄疾跑。跑出一段距离后,觉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观望,然后再跑。总是跑跑、停停、看看后再跑。 藏野驴5月中旬开始换毛,至8月中旬完全换成新毛,并开始肥壮起来,游移范围逐渐扩大,秋末为逐渐聚集大群生活。藏野驴被偷猎者射杀时,竟然全部惊呆不肯离去,只是猛夹尾巴,你这时才知道什么叫"蠢驴"。当同伙临死前发出赶快逃命的哀号,他们才四散奔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109国道附近见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标志说明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地界。 1622H我们来到一个岔路口,向右转走8公里就是玉珠峰冰川。这里距离昆仑山口还有3.3公里,我们沿109国道继续赶往昆仑山口。 玉珠峰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白头山,大半个山头被冰川覆盖。每年五一、十一青海登山协会都会组织“玉珠峰登山大会”,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聚集在玉珠峰,费用5600元左右/人,包括从格尔木出发的食宿、交通、登山装备等基本费用。一个典型的攀登玉珠峰的行程一般为8天,每到一个新的高度都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参加登山的人须自行准备个人装备: <br>羽绒睡袋(-20℃)、睡垫、羽绒服、防风衣裤、绒或毛衣裤、毛线帽和遮阳帽、防风手套、绒毛手套、速干袜(2双)、徒步登山鞋、头灯、墨镜、水壶(750-1000升)、野外用小刀(瑞士军刀)、口哨、防晒霜(30SPF以上)、唇膏等。玉珠峰南坡虽然是最容易的6000米级别的山峰,但绝对不是一座容易攀登的山峰,2000年曾发生过死亡3人的山难。玉珠峰攀登的一个特点是高反较其他地区严重,因为地处青藏高原,周边植被脆弱,氧气含量较低,高反会较其他地方严重(比如四川),很多山友曾经到过其他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区并无严重高反,但是在玉珠峰的攀登中却有明显的高反症状。 快到昆仑山口的时候在玉珠峰脚下看到有大群的藏绵羊。距这里最近的村庄60公里,难道这些藏绵羊也是野生的?如果这些藏绵羊是放养在这里的,那主人相当省心,什么都不用管。 1627H我们到达昆仑山口。这里有停车场,厕所,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过往车辆都在这里停车休息。很奇怪,到了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部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讲述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被分配到高原上来工作,乘坐解放牌大卡车走了几天几夜才到,当年的公路肯定没有这么好。 昆仑山口标称海拔高度4768米,实测气压高度4769米,基本相符。昆仑山口有3座纪念碑,南边第一个纪念碑是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以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北边的一座是昆仑山口标记碑。 中间一座是昆仑山世界地址公园碑。 昆仑山口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因而有“国山之母”的美称,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 莽莽昆仑,气势磅礴,四季寒冬,银装素裹,群山连绵,万仞云霄。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 。 诗中写道: 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 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 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 漠漠荒野人迹少,间有水草便是客。 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别留待勘探群。 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 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 昆仑山口有一幅巨大的格尔木旅游景点导游图。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出,昆仑山口的东面是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西面是5980米的玉虚峰。玉虚峰是玉珠峰的姊妹峰,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区160多公里的昆仑山中段,昆仑山口的西侧,海拔5980米,经93.41, 纬35.45。 玉虚峰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因此而得名。玉虚峰以群山为座,矗立云表。它是道教朝觐中心之一,道教昆仑派的主道场,被誉为“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山之最”。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在此举行蟠桃大会邀请诸仙云集于此。玉虚峰是青海昆仑玉的产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3000多枚“金镶玉”奖牌全部使用的是青海昆仑玉。这里也是登山爱好者的一大去处。攀登季节为4月,10月。 昆仑山口还是可可西里的北大门。我们从南边的沱沱河沿进入可可西里地区,从北边的昆仑山口走出可可西里地区,全程256公里。 1659H我们从昆仑山口下来,过乱石沟桥来到玉珠峰的北坡。玉珠峰北坡这一带叫西大滩,据说是慕生忠将军给起的名字。玉珠峰北临断陷盆地西大滩,东接东大滩,西有张裂深谷惊仙谷。玉珠峰南缓北陡,北坡地形复杂。 从西大滩望去,北坡发育有三条山谷冰川,各长2.5--3公里,其余皆为冰斗。北坡雪线5150--5200米,南坡为5300--5400米。 每当夏季,玉珠峰下的昆仑山北坡上冰雪消融,汇成条条溪流,流经西大滩滩地,或渗或流,就是这些冰清玉洁的圣水的补给,形成了神秘的昆仑神泉及格尔木河。在冬季,整个雪域高原银装素裹,玉珠峰傲视群雄,独领风骚。 在冰雪融化的夏季,玉珠峰仍身着素装,睛日里,玉珠峰巍峨挺拔,一览无余地展现着其阳刚之美。 阴天里,昆仑山上云雾缭绕,玉珠峰时隐时现,像一位害羞而多情的少女,始终不愿撩起其神秘的面纱。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而神奇的玉珠峰,吸引着中外无数的旅游者和登山者。 每年的5--6月份,玉珠峰下昆仑北麓与南麓的滩地上总会支起许许多多五彩斑斓的旅行帐篷,形成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青藏铁路从玉珠峰北坡脚下通过。 玉珠峰北坡则相对复杂,具有冰裂缝、冰塔林、冰陡坡、刃形山脊等种种地形,特别适合大部队的登山训练活动。 北坡大本营距西大滩4公里,海拔4300米,雪线4400米。因此可以在南坡获得高海拔地区的登山经历而在北坡学到更多的冰雪技术和登山战术。北坡大本营距西大滩4公里,海拔4300米,雪线4400米。因此可以在南坡获得高海拔地区的登山经历而在北坡学到更多的冰雪技术和登山战术。北坡由三条冰川组成,每条冰川都可以登顶,爬升约1800米,相比而言2号冰川相对简单。 北坡路线复杂,需要经历陡峭的雪坡,山脊路段,冰裂缝等地形,设有2个营地,需要结组攀登。北坡路线有三条冰川,其中2号冰川相对热门。北坡路线属于技术路线,需要面对冰裂缝,陡峭的雪坡等复杂地形,用到冰锥、路绳等攀登工具。北坡2号冰川路线全程设置两个营地,大本营海拔约4300米,1号营地海拔约5300米,2号营地海拔5800米。大本营至海拔4700米的换鞋处需要行进2-3小时,路段为碎石坡,换鞋处以上进入冰川,裂缝较多,行进时需要结组,部分路段可能需要路绳,换鞋处至C1需要行进3.5-5小时。 青藏铁路上有一列货车从玉珠峰冰川下通过。经的西大滩杳无人烟,经过数十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后已建成了兰州军区的军营,昆仑山矿泉水厂,货运火车站,小饭馆,加油站...... 昆仑山玉珠峰冰川是青藏线上遇到的第一处冰川,连绵数峰都是万年积冰。昆仑圣山,非虚名,亘古的冰川沿着谷壑而下,到达山脚已经化作冰凉的融水,涓涓溪流遍布西大滩。从青藏公路到青藏铁路得踩过数公里西大滩,草滩上尽是地鼠洞,时不时探出圆圆的脑袋、时不时地在众多洞口掩护中四下穿行,贮存粮食。 当年修筑青藏公路时候,在羌塘草原上断了粮食,筑路的硬汉们正是在饥饿中靠着酸臭的鼠肉凿路。西大滩在五道梁和格尔木之间,高原之夜并不适合开夜车,所以往来车辆都急匆匆的。西大滩与五道梁之间正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野驴的天堂,当然还有狼,而夜间抛锚的话,则可能身葬荒野。所以六点以后经过西大滩的车就少了。 西大滩总共也就是由四十个左右路边的店铺组成,汽车配件店、修理店、饭店是这里的主角。据说西大滩的居民以维族为主。2003年7月5日-7月28日,北京大学飘柔登山队16名队员、3名西藏登山学校的协作和西藏登山队的大齐米教练沿北坡二号冰川路线攀登了东昆仑山脉主峰玉珠峰,于7月24日、25日分两批共16人登顶。从西大滩看玉珠峰北坡三条冰川(由左向右为一号、二号、三号冰川。西大滩段的铁路已经修建完毕,这里已经有了两家诊所,登山者和游客如果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 1720H我们从西大滩村经过,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就设在这里。 过了西大滩以后进入一个荒漠地带,周围山上光秃秃的。这里公路海拔3870米左右,周围山上寸草不生,荒凉的有点可怕,是真正的不毛之地。 1738H我们从五十七道班处跨过昆仑河大桥。昆仑河,又称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经格尔木市区。格尔木正是以此河为界,分河东、河西。正是这条河,才有将军建城,才使得千军万马聚集于此,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显然,昆仑河是格尔木的生命之河。 昆仑河源于昆仑山及其支脉的雪山融水、泉水、雨水。 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叫修沟郭勒河,夹在巴颜喀拉山和布尔汗布达山之间的山谷中。西支叫奈齐郭勒河,夹在昆仑山和西南山之间的山谷中。 东、西两支为什么都叫“郭勒”?据说是蒙古语“河”的意思。下游叫格尔木河,流入柴达木盆地,是其第二大河。青藏铁路五大重点控制工程之一,雪水河大桥。 早上0950H从沱沱河沿出发,晚上1910H到达格尔木市入住金创商务宾馆,全程412公里,通过可可西里地区,翻越昆仑山口,像逛野生动物园一样,边走边玩,用时9小时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