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六尺巷 <p class="ql-block"> 桐城六尺巷,慕名久矣!这不,在一个初春的周末,女儿开车,带着我和老伴,冒着蒙蒙的春雨来到桐城,满足了我这渴望已久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桐城是一个千年古城。漫步在桐城街头,城中的文庙、六尺巷、历代的名人故居及文人的诗词著作和民间流传的故事……,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瑰宝,犹如天上的繁星,比比皆是。桐城,真个是移步皆是美景,行吟皆为文章的文化富饶之地。而城中的六尺巷,是桐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中国人几乎妇孺皆知的。下午车到桐城,小雨仍是淅淅沥沥的不断,我望着烟雨中的古城,感觉雨点中就带着几丝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六尺巷位于市区西后街与西环路之间,长仅百余米,宽六尺,两侧的围墙青砖砌筑,白灰勾缝,地面满铺着鹅卵石。巷口右侧的墙上镶嵌着一方牌匾,上书苍劲有力的“六尺巷”三个绿字。</p> <p class="ql-block"> 此巷如在他处,再是普通不过,但如果你听了其背后的故事,让人顿觉此处是满目生辉、价值无两。</p> <p class="ql-block"> 此时,细密的雨丝在暮色中撒向路面,将地面上的鹅卵石滋润得发亮。我擎着雨伞,循着巷口的牌匾往里漫步。著名的六尺巷静静的卧在雨中,像一位安详的老者,将300年的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据清末民初的桐城文人姚永朴的《旧文随笔》记载,“张文端,《即张英,清代名臣,官居康熙朝文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即外交部长),后入值南书房》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氐邻,吴越(擅自)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回,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为名巷”。</p> <p class="ql-block"> 巷子不宽,确如其名,仅容两人并肩而过。我漫步在巷子里淌佯,手抚摸着墙上冰凉的青砖,此时的微风夹着细雨,虽然令人稍有寒意,但我手上却感觉到有絲絲的温暖,我仿佛感觉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在那个封建社会,一个当朝皇帝的大秘,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容纳江河湖海的礼让胸怀,真是一个当官的楷模!其家人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受到不法侵害后,他们一没有恃强凌弱,二没有报官施压,仅是一纸书信,告知在外做官的家长,看来其家人也具有行事低调,遵法守纪的肃严门风,值得肯定。</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故事,我忽然又想到了一个假设:如果故事发生在当代,你与权贵为邻,且又侵占了其利益,结局会怎样?我真无法设想后果,但能让我肯定的是,双方各退让“三尺”的结果,一定是小概率的事件。想到这里,我更感觉到张英这种礼让精神的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出巷口,再回望这个承载着礼让精神的巷陌,心中感慨万千。一条巷子,一则故事,一种文化,是中国人民处世的智慧典范。六尺巷虽小,却装得下天地,三尺之让虽微,却彰显了中华民族礼让文化的精髓,这个小巷不仅是桐城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礼让精神,更应该发扬光大。愿中华民族的礼让文化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于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