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邻雅散记》是古吴轩出版社先后推出的十册忆江南丛书之一,作者是范烟桥,书名是以范先生在苏州古城温家岸的故宅来命名的,因为其故宅与清初顾予咸的雅园相邻,所以范先生入住后自题东偏斗室为“邻雅小筑” 。</p><p class="ql-block"> 全书共收录了范先生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64篇,包括乡风市声、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山水园林,以及历史事件、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这是范先生笔下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苏州真实的社会面貌,来得是那样真切而生动,不但有文学上的美学价值,也有相当的乡土文献价值。全书多用浅近文言文,尽管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你仍然在阅读中感受到范先生叙事表情,不模仿,不矫饰,如实写来,随物赋形,具有自己的独特风采。如描述苏城冬景的时候,他仅用26字就让读者身临其境“粉装玉琢,满眼缟素,桥弯弯映水,如水晶宫阙,寒鸦噤啼,树减青苍。”又如《行春桥奔月记》一文中,描述官家驾着汽艇到上方山下行春桥捉巫一事各色人等前后不同行为表现,到最后鸡飞蛋打,逃之夭夭的混乱场面特别生动鲜活。</p><p class="ql-block"> 读完此书,我神游在书中所描述的年代里,我看到了那时的苏州人漫游山野,惬意悠闲;我看到了那时的苏州人纸醉金迷,莺莺燕燕;我看到了那时的苏州人一腔革命热忱,为民族存亡,奔走呐喊......有人说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人生的厚度是可以不断增加的。旅行或是阅读都能让我们的人生厚度有所增加。旅行是空间换厚度,阅读是时间换厚度。每个人的智慧、情感的力量我想都来源于我们人生的厚度。我们人生的厚度越大,我们智慧与情感的力量越发强大。</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范烟桥先生本人吧。范烟桥,原名范镛,字味韶,范烟桥其实是他众多笔名中最为人知的名字,取自南宋词人姜夔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诗句描写的是诗人乘船去湖州路过吴江垂虹桥的情境。垂虹桥旧称利往桥,俗称“长桥”,它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据说桥孔最多时有99孔之多。现在还能在苏州吴江区东门外的垂虹路北侧看到垂虹桥遗址。</p><p class="ql-block">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还记得这首《夜上海》吗?当年周璇的天籁之音把上海不夜城的灯红酒绿,风情万种,唱的让人魂不守舍。你可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就出自范烟桥之手。让他名噪一时,不过文革的时候也因为这首歌词被定性为靡靡之音而让他被列为批判对象,以致胃溃疡并发心肌梗塞病逝。2000年著名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了《花样年华》,就用范烟桥的《花样的年华》歌词做为电影插曲。歌词写道:“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属,圆满的家庭。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惨雾愁云。啊,可爱的祖国,几时我能够投进你的怀抱,能见那雾消云散,重见你放出光明。”多美的歌词,我想也只有范烟桥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词。</p><p class="ql-block"> 范烟桥曾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与其他几位文人创立了一个苏州文坛很有影响力的文学社团——星社,这个文学社团延续了二十年,尤其是初创十年办了很多期刊杂志给一向沉静枯燥的苏州文坛,燃起了一点星星之火。在这些星社成员中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被誉为苏州文人圈中的“三老”。他们为星社的期刊杂志贡献了不少佳作。而且“三老”写作风格各具特色:周瘦鹃擅长写言情,一生只愿为情所困;程小青擅长写侦探,霍桑就是他笔下的神探,在神秘惊险的悬疑世界中乐此不疲;范烟桥则更多爱好武侠和黑幕。有此“三老”苏州文坛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真是苏州之幸。</p><p class="ql-block"> 笔者:张效迅</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