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月二十八日,天清气朗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具有历史文化的石头城,石头城的许多建筑是采用当地的珊瑚和沙子建立起来的,因而得名“石头城”。在石头城内,你很难体会到这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是一个居民区,当地人就生活在这里,街道狭小,有些房子的墙皮已经脱落,石头城内的建筑物普遍有着高大的木门,有的上面布满铜钉,有的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具有典型的印度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石头城内同时具有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印度庙等,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汇聚在这里,交融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石头城独特的文化。(编辑摄影:刘南昌)</p> <p class="ql-block"> 桑给巴尔岛在历史上曾是个独立的国家,先后被葡萄牙人,阿曼的阿拉伯人和英国人统治,在上个世纪60年代重获独立,独立后的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坦桑尼亚合众国”,实际上高度自治,桑给巴尔的经济好于后者,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 在距离海滨的不远处,这座世遗小镇“石头城”,被人称为桑给巴尔的一部“活的历史”。这里的房屋几乎全是珊瑚石建造的,完好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及其优美的城镇风光,在迷宫般的蜿蜒小巷里,有精美雕刻的木门、许多清真寺和宏伟的阿拉伯住宅,还有熙熙攘攘的市场。穿梭在石头城的巷道,这里仿佛是一部时光机器,身前是现代的浮华,身后则连接着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桑给巴尔岛首府石头城,过去曾经是作为阿曼苏丹的宫廷。这座城是1883年修建苏丹王宫时从外面运来石头一块块建起来的。哈里先生告诉我,石头城居住着15万人,这里有48个穆斯林清真寺、2个基督教堂、4座印度庙,这里的居民95%信奉穆斯林、5%的基督教徒,这座城市充满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如果你围绕着石头城走上一两个小时,两千年的历史遗迹仿佛展现眼前。城市规划设计博采众长,阿拉伯、印度、欧洲、非洲不同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桑给巴尔岛有宫殿、有蒙面纱的阿拉伯女子、有非洲与东方“混血”的建筑与美食,有不同肤色、风情各异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 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希里人建造的一座海滨商业城市,至今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综合了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各种不同文化,前后持续长达千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遗址。石头城是一处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的古城遗址,于200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头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石头城得名于其建筑材料巨大的珊瑚石块,这些石头被用来建造城墙、宫殿、寺庙和其他建筑。</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城中曲径幽深,有喧闹的集市,有许多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最初建造这些房屋的主人为了同周围的人攀比,不惜任何代价极力渲染、粉饰他们的住所。那些木质大门上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了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石头城至今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风格。石头城沿海都是一些始建于十七八世纪的建筑像斑驳的老城墙,华贵的钟楼 ,古朴的建筑矗立在海岸似乎在向游客炫耀这座小岛取悦人们的不仅仅是如画的风景还有她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这里伊斯兰教信众很多,据说有52个清真寺,老城里处处是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但不管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高达、漂亮、结实的木门,上面布满铜钉,华丽的图案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也反映了当地的民风习俗,人可以穷,门不可以破。石头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门文化,城内各家各户的门是不一样的,门是石头城的居民觉得整个家里最重要的部分,决定着家的等级、富有程度。他们认为,屋里可以一无所有,房子可以很破,建房子很便宜,甚至可以不要钱,但是门一定要漂漂亮亮,有气派,门基本上都是由坦桑闻名的黑木制作,雕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走在幽静深遂的石头城小巷,桑给巴尔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最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具有阿位伯、印度风格的500多扇门,上面都有各种图案和精美的艺术雕刻,黄铜长钉之间甚至有古兰经中的诗句,令人深思回味。这个门是印度风格的大门,大门上的铜钉表明这是一个印度人,钉子是防备印度大象用鼻子敲打大门,流传到这里就是财富的象征了。</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有很多条小巷,走在里面也许会迷路。不像摩洛哥人那么平易近人,桑给巴尔人不喜欢被拍照,小孩子看到我举起相机会转身跑掉,然后在远处望着我。桑岛比较有特的是这里的木门。每个门都是被精雕细刻,上面的图案很精美。不过,比起中国古代的工艺是差很多。在北京的一家博物馆,曾经见过4层立体的木雕门楣。</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老城里曲径幽深,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引导,七拐八拐很容易迷路,巷子里不断有放学归家的小孩出现。因为街道很狭窄,所以经常会在拐角处有惊喜。你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风景等着你。比如这基督教堂。看桑给巴尔的历史照片,会发现其实城镇的变化很小。</p> <p class="ql-block"> 海边一座巍峨高大的建筑最为引人瞩目,这里是苏丹王宫,王宫里早期建成的古堡主要用于抵御阿拉伯人入侵,现在已经变成了小摊小贩的自由交易市场,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露天剧场,现在每年七月用来举办桑给巴尔电影节,感觉着实不错。</p> <p class="ql-block"> 岸边是一排英式风格的建筑。著名的珍奇宫也在这里。珍奇宫是一座钟楼样的建筑,门口两门大炮,正对对面的大海,曾是王宫的一部分。因为是岛上第一座有电灯和电梯的宫殿所以叫做珍奇宫。据说,珍奇宫内的40根圆柱,每根圆柱下都活埋着60个黑奴。站在珍奇宫顶上,可以鸟瞰四周。近处的码头和城市,远处的海和海上浮着的轮船和帆船。</p> <p class="ql-block"> 漫步石头城,白色的石头在讲述历史。当年最大的奴隶贩卖市场就设在今天的莫克纳吉尼街的天主教堂。奴隶戴着铁链,在皮鞭的驱赶下,被押到拍卖台进行拍卖。黑奴的价值由皮鞭说了算,一鞭击倒者被视为“无用”,能顶住10鞭者可高价出售,抽20鞭子不倒者,价格翻倍。然后人就像牲口一样被牵上拍卖台,成交后打上烙印,再被押进船舱,准备运到美洲去。海边有一个“珍奇宫”,宫殿有40根粗大的立柱,每根立柱下都活埋了60个黑奴。如今“珍奇宫”还在,立柱还在,在诉说着西方殖民者的血腥与残暴。</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西边有一座石头教堂,在过去,这里曾经是奴隶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奴隶市场。从中非捕获的黑人奴隶几乎都被送到了这里。1873年,在利文斯通(走遍非洲,到处是此人的足迹。)和英国剑桥牛津大学的呼吁下,苏丹颁布法令停止了奴隶贸易。1874年,交易大厅被改造成了教堂。这所教堂的建立标志着惨无人道的奴隶交易的结束。奴隶市场遗址,现在作为音乐会和电影节的会场。教堂外面有一处纪念贩卖奴隶历史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至今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这些精美的别具特色的建筑物综合了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各种不同文化,这种文化持续长达千年至今。在石头城的小巷内则散发浓烈的文艺气息,游走在其间时不时会遇到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当地的手工艺人用智慧将属于非洲的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世界各地的游客。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吹印度洋的海风吧!</p> <p class="ql-block"> 如今,桑给巴尔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血腥的耻辱的历史早已结束了。丁香花开,花香袭人,一片祥和。岛上的体育馆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可见当地人民对中国感情之亲近。我心里用“丁香之岛”这个名字呼唤你。桑给巴,再见,我的“拉菲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