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云听风水

<p class="ql-block">保定市,中国河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东接雄安新区,东南邻沧州市,南接衡水市,西南连石家庄市,西靠山西省,西北与山西省及张家口市交界,北邻北京市,东北与廊坊市毗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类;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保定市是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新能源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畿旅游休闲城市。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地处京津石金三角。旅游景点有国家5A级景区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市区有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等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保定文旅城市手绘图</p> <p class="ql-block">保定城市原点,是城市地理位置的城市地标,代表城市核心区的精确位置(以经纬度标示),以此为起点表达城市间的地理位置。保定距北京140公里。</p> <p class="ql-block">9:20从北京出发,开车前往保定,10:05经过杜家坎收费站,11:30到达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广场停车场,随后步行前往马路对面的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门票30元/人,60周岁以上凭京津冀身份证免费。</p><p class="ql-block">总督署广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所建的“宣化堂”。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直隶是今河北省的前身,总督是省最高军政首脑。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span>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整座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为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方</span>衙署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类似北京的故宫。中、东、西三路主次分明。中路建筑为衙署主体部分,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览全图</p><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这些建筑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清末直隶省省域:</p><p class="ql-block">北至内蒙古阿巴噶右翼旗界;东至奉天宁远州界;南至河南兰封县界;西至山西广宁县界;广1230里,袤2630里;面积39.8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直隶省图</p> <p class="ql-block">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有清一代,历经八帝187年的历史,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在东西方位划分出三条纵轴,将建筑群划分出对内对外的功能分区,其中总督署前导空间:大旗杆-仪门,总督署对外办公区域:戒石坊-二堂,总督署生活起居区域:内宅门-四堂。这样划分出的五进院落,层层深入,功能明确。</p><p class="ql-block">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中国古建旗杆之最。</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所有房舍都用青砖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威严凝重。</p> <p class="ql-block">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现有藏品590件/套、珍贵文物57件/套,举办展览9个。</p><p class="ql-block">大旗杆,民国时期曹锟所建。清代直隶总督署门前原建有旗杆两根,木质、高约20米。1920年,时任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将其改用进口水泥制作,高达33.6米,为当时全国旗杆之最。1971年10月被拉倒,1994年6月在南关公园出土。</p> <p class="ql-block">仪门,旧时官衙第二重门称仪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下属官员,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p><p class="ql-block">仪门,面阔三开间,当心间设门扇,两侧以红色木栅栏分隔空间,因此仪门视线通透。在仪门两侧设小门各一座。仪门为硬山式门厅,进深5.6米,形制小于大门,且体量也较小。</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平面布局严谨,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建筑空间体量广阔,庭院规整迭进,等级界限明显。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鹰”称为衙内一景。</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蔑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p> <p class="ql-block">大堂院落两侧各分布着9间科房,为直隶总督署的六部,东侧为吏、户、礼三部以及架阁库,西侧为兵、刑、工三部以及承发房。现在为第一、二展室。</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 直隶总督与直隶总督署</p><p class="ql-block">总督系一省或数省于一身,总揽辖区一切政务。直隶总督官职于清雍正二年(1724)成为定制,历经八帝187年,共有74人,99任次,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到清代中晚期,直隶总督位列八大总督之首,对巩固清王朝统治、推进国家近代化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展览以直隶总督任职直隶期间的史实为主线,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四个方面展示直隶总督的重要功绩,展现这些封疆大吏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的精彩华章。</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与直隶总督署</p><p class="ql-block">直隶作为京畿重地,其总督的职责与权力较之其他地方督抚更为重要,因此直隶督抚的人选多由皇帝亲选。</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作为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伴随历任总督,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被视为清代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直隶总督与直隶</p> <p class="ql-block">总督关防</p><p class="ql-block">关防,取“关防严密”之意,是官印的一种。总督官品虽高,但并非清初额定的职官,故不用正规官员的方形印信,只用长方形的关防。据《钦定大清会典实例》记载,直隶总督的关防为鎏银所制,长3.2寸,宽2寸,厚0.8寸;关防铃印分左右两栏(左边用满文,右边用汉文),用大篆字体刻写“直隶总督管巡抚事兼理河道关防”。此外,与普通官印不同,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地位——八督之首</p><p class="ql-block">清朝的八大总督从北往南,从东往西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也有清朝九大总督的说法,清末东三省建省以后设立了东三省总督。</p><p class="ql-block">清代直隶省范围以今京津冀地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地区以及山东、河南部分区域。作为畿辅重地,直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之复杂的人口构成和人文环境,治理难度远超其他省份,这也决定了直隶总督职掌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咸同以后,督抚尤其是总督之职权普遍扩增,总督中又以直隶总督为最,其比一般督抚增加的最重要的特殊职掌,就是同治九年以后例兼的北洋大臣,所办职事也超出其直隶辖区,故直隶总督又称“八督之首”。</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而武官还是用单兽,各品级略有区别。</p><p class="ql-block">一品文官为仙鹤,武官为麒麟;二品文官为锦鸡,武官为狮子;三品文官为孔雀,武官为豹;四品文官为云雁,武官为虎;五品文官为白鹇,武官为熊;六品文官为鹭鴜,武官为彪;七品文官为鸿淑,武官为犀牛;八品文官为鹌鹑,武官为犀牛;九品文官为练雀,武官为海马。</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模型</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 总督风云</p><p class="ql-block">清代历任直隶总督,多为栋梁之臣,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作为八督之首,直隶总督直言进谏,弹劾官吏;面对西方列强,直隶总督在抵抗侵略和自强运动等方面身先士卒,当仁不让;在清末,直隶总督也在改革浪潮中起到了表率作用。</p> <p class="ql-block">总督群像浮雕</p><p class="ql-block">自下至上依次为:</p><p class="ql-block">第一排:李鸿章、曾国藩、王文昭、袁世凯</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唐执玉、方观承、李卫、陈夔龙</p><p class="ql-block">第三排:高斌、胡季堂</p> <p class="ql-block">“三习一弊”</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乾隆帝登基,授孙嘉淦吏部侍郎,十一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乾隆帝初临国政,春秋方盛,政务繁多。为防止即位之初的乾隆帝积习成弊,避免“君子退、小人进”,孙嘉淦遂上奏疏,专论君主“三习一弊”,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嘉纳。</p><p class="ql-block">孙嘉淦认为,风纪问题与当权者本人有着莫大关系,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找出了深层次原因,这就是“三习”:“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这些天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喜小人厌君子”,形成“一弊”,从而后患无穷。</p> <p class="ql-block">护卫京津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抵御外敌,先后多位直隶总督皆积极投入大沽口防御修缮工作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讷尔经额(1784-1857)移驻天津筹防,在多个方面增加防御措施;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二犯天津,咸丰帝命瑞麟(1809-1874)驰赴杨村筹防;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为亟治海防,命瑞麟署直隶总督,随僧格林沁赴津修筑大沽炮台,同时调福建霆船战船,增募水师。庆祺(1805-1860)接任后继续主持修建,甚至病故于任上。大沽口防御工事的逐步完善,为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洋务运动</p><p class="ql-block">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英国在成功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道光二十年(1840)和咸丰六年(1856)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侵略的步伐愈发加快,沙俄、法国、美国等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在太平天国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虽然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但在清政府统治集团中,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恭亲王奕䜣等人在见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感受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p> <p class="ql-block">大堂,又称“正堂”、“公堂”,面阔五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该堂始建于明代,于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檐下悬挂三个蓝底金字匾额,“旟镇冀门”“钧衡笃祜”“调鼎凝厘”。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 ; “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篇即是官溉”。</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贺典、处理重大政务之处。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大堂以黑色油饰为基调,堂内装备肃穆,仪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p> <p class="ql-block">大堂</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 直隶总督军务执掌</p><p class="ql-block">直隶作为拱卫京畿的军事防御重地,自清代以来,便有重兵驻守,由直隶总督负责全省军务,保卫京师的安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旗和绿营军队屡战屡败,直隶原有的军事建制亟需革新。历任直隶总督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甚至对民国及其后的军事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直隶军事概况</p><p class="ql-block">清代直隶地区驻兵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种,其中八旗军作为清政府的“亲卫军”,兵额较为固定,其职责主要为保障皇室安危,驻守京师、直隶地区重镇及主要隘口;绿营军作为地方武装力量分散全省各地,兵额随战事时有增减,受直隶总督节制。</p><p class="ql-block">军事建制。八旗军和绿营军是清代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军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隶总督对于驻扎直隶地区的绿营军拥有节制权,即对辖区官兵有控制、调动及巡阅督查之权,管理各地提督及总兵。</p> <p class="ql-block">总督治军</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除直接统辖的绿营军队“督标”外虽无调兵权,但对军队的治理与训练责无旁贷。清前期,直隶总督在绿营治军方面以传统技击为主;中后期,在直隶地区着手建立练军;甲午战后,直隶又出现了新建陆军,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直隶练军</p><p class="ql-block">创建练军。晚清八旗、绿营军腐败无能,弊病丛生,不能有效保卫京畿安全。同治二年(1863)春,清政府调原两广总督刘长佑为直隶总督。不久,刘长佑奉命拟订了《畿辅练兵营规》十五章,创立练军,奠定了各省练军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整顿练军。同治七年(1868)九月曾国藩(1811-1872)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次年三月到保定履任后,总结了刘长佑练兵的经验教训,着手整顿练军。</p><p class="ql-block">改进练军。同治九年(1870)八月,清政府命李鸿章(1823-1901)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督直后在陆军军事上的重要建树之一就是接办扩充练军并拓展防区,将天津洋枪队编入练军。至光绪十一年(1885),练军人数计2万余人,居各省之冠。同时,他极力购买及制造洋枪洋炮,令各军操练西式阵法,并改编天津练军,专设炮兵营,使练军增添了炮兵兵种。自此,直隶练军成为全国练军的楷模。</p><p class="ql-block">1894年8月25日美国《哈珀斯周刊》报道称,“除直隶省之外,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只有在李鸿章管辖的省份,才有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经过现代化训练和武装的军队。”</p><p class="ql-block">新建陆军。新建陆军又称北洋新军或新军,为中国清末至民初之国防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战后,清政府派袁世凯在直隶练军的基础上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加以操练,并定名“新建陆军”。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p><p class="ql-block">随着直隶地区军队的近代化,旧有的军事教育难以适应人才需求。光绪二十九年(1903),直隶总督袁世凯引进日本和德国先进军事科技和教育体制,在保定创办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后称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其教学规范与学堂规模堪称北洋军事学堂之最,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正规化教育的先河。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先后培养了孙岳、商震、周思诚、蔡玉标、李如章、李凤楼、孙传芳等叱咤一时的军事将领。</p> <p class="ql-block">兵技执掌图说</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室 直隶总督第一要务</p><p class="ql-block">清前中期,直隶总督主要负责率领绿营军守卫京师;清末,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他们率领练军及北洋军奋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线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无数军民英勇牺牲,表现出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保障京畿</p><p class="ql-block">清代直隶总督全衔中的“提督军务”拥有节制、监督、考核等多重意义。作为京畿重地的第一要员,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危外,还担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故清代历朝皇帝对此十分重视。嘉庆十六年(1811),皇帝巡视保定,曾在赐直隶总督温承惠诗中写道“三辅资为政,屏藩卫帝京”。</p> <p class="ql-block">乾隆盛世的揭竿序幕。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多地受到水雹天灾,笃信白莲教分支清水教的寿张人王伦想要趁此机会揭竿起义,领军强渡运河进入畿南地区。经寿张县令上报后,皇帝派遣周元理与大学士舒赫德(1710-1777)率重兵南下至临清镇压。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被周元理所率领的绿营军击败,首领王伦自焚而死。</p><p class="ql-block">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山东巡抚擢升直隶总督。</p> <p class="ql-block">绘像紫光阁</p><p class="ql-block">隆宗门之变后,河南滑县天理教徒声势仍大,且蔓延到山东、直隶等处。清政府派遣身为陕甘总督的那彦成为钦差大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各路清军,镇压起义。那彦成到任后审时度势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调遣兵力、整饰军纪、分化起事者等等。仅历时十个月,便全力镇压了此次起义,被朝廷赏加太子太保衔,封三等子爵,并赐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等荣誉,那彦成也因此当上了直隶总督。道光八年(1828)八月,道光下谕为平定新疆张格尔回民起义的功臣在紫光阁画像,特意指出那彦成也在其列,但居这次画像功臣的最后一位。道光十年(1830),那彦成将紫光阁像赞刻制成碑。</p><p class="ql-block">《那彦成肖像轴》(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那彦成(1763-1833),章佳氏,字绎堂,号韶九、东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彦成镇压天理教起义图</span></p> <p class="ql-block">抵抗外侮</p><p class="ql-block">自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直隶地区在军事防御的对象由内向外,逐渐转为抵抗外侮。多位直隶总督及优秀将领为保护国土,在抗击列强的战役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p><p class="ql-block">修筑炮台。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上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命讷尔经额署理直隶总督,其到任后,先是整顿营务,修筑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土坝,并增建兵房,添筑炮位,对天津近海增添镇守兵丁,加强防御兵力。</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伙同法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四月初八(1858.5.20),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打响。由于咸丰帝下达了“不得先行开炮”的命令,所以清军在英法联军开炮之后才进行反击,贻误了战机。仅仅两个小时,英法联军的海军陆战队就强行登陆成功。谭廷襄等人仓皇逃走,守军士气低落,大沽口炮台随即失守。 </p><p class="ql-block">廊坊大捷。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英、法、美、德、日、意、奥、俄等国纷纷调兵至天津租界,以“救援北京使馆”为借口,在天津迅速组成了一支2066人的联军,密谋沿京津铁路,途经廊坊进攻北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1844-1900)命聂士成率配备重机枪的武卫军前往守卫天津杨村一带。八国联军刚至天津杨村与廊坊落华镇间的铁路桥,便被聂军和义和团包围。由于联军只是七拼八凑的杂牌军,一经交战,联军便处于劣势,只能撤退,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62人,伤332人。只得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p> <p class="ql-block">英勇将领</p><p class="ql-block">罗荣光(1833-1900),天津总兵罗荣光,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罗荣光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聂士成(1836-1900),直隶提督聂士成作为直隶一省绿营最高军事长官,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光绪二十六年(1900),聂士成率所部守卫天津,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他与侵略军浴血奋战,身中数弹、仍裹伤指挥杀敌,七月初,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p> <p class="ql-block">抵抗外侮</p> <p class="ql-block">二堂面阔五间,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该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与官员议事的地方,也是每逢“衙门期”(逢五排十)总督复审案件的地方。二堂内东侧室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二堂内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p> <p class="ql-block">东侧室为议事厅。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p> <p class="ql-block">居官八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展室 清代直隶的</span>传统经济</p><p class="ql-block">直隶地区作为京畿重地,不仅平原广阔、环境优渥,适于种植种类丰富的农作物,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稳固,而且坐拥交通之咽喉、关津之要道,便利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但是旱涝频仍、兵戈屡起是直隶长久存在的问题。为此,历任直隶总督均注重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从而使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直隶的土地制度与赋税</p><p class="ql-block">清初土地兼并严重,致使直隶地区农业生产萎缩,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兴农固本,安定百姓,直隶总督积极响应“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赋税及租佃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时任直隶巡抚的李维钧奏请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次年,擢升总督后,正式“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征收”,在直隶推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中国历史上存在千年的户税、人头税基本被废除,减轻了农民负担,直隶成为清代第一个推行摊丁入亩的省份。</p> <p class="ql-block">直隶农田水利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据《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四》载“牧民于平世,自庶而求富,修水利,伤农功,其先务也。”清初,旱涝频仍,直隶是全国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任直隶总督非常注重招民垦田、治理河道、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p> <p class="ql-block">清·陈枚《耕织图》之耙耨</p> <p class="ql-block">直隶手工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手工业是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直隶地区手工业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形成了众多规模化的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直隶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长芦制盐、解禁酿酒、<span style="font-size:18px;">棉花种植。</span></p><p class="ql-block">甘薯推广。乾隆十三年(1748),直隶大部发生严重旱灾,成千上万的百姓四处逃荒,流离失所。直隶总督方观承(1698-1768)深知民间饱受疾苦,派人从浙江购买薯种,由浙江经海运至津、保地区,并从宁波、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雇20余人来直隶指导种植,高产作物甘薯实在地起到了解民济困的作用。为了纪念方观承,百姓也将甘薯称为“方薯”。</p> <p class="ql-block">御题棉花图。棉花是百姓的衣被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功不在五谷下”,历来被列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清代直隶是全国重要产棉区,方观承命人绘制十六幅《棉花图》,以绘图列说的形式记录了当时从植棉到织染成布的全流程,引导人们重视棉业,鼓励扩大棉花。乾隆看后大加赞许,给每幅图题诗一首,成《御题棉花图》。</p> <p class="ql-block">第六展室 直隶总督与近代经济</p><p class="ql-block">面对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为求自保逐渐放松了对通商和洋务的限制,在直隶总督的主导与支持下,直隶经济的近代化从军事工业的建设起步,向民用企业的方向拓展;从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着手,向官督商办的创办模式进行转变。</p> <p class="ql-block">新式工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直隶的新式工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发端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着手创办军工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企业。此后,李鸿章等直隶总督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相继推动直隶工业近代化进程,也为后来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南京创办了以松江洋炮局(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为前身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仿照西洋的办法制造枪炮军火。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但金陵机器制造局依然是他亲自领导和调遣,他声称此乃“淮军命脉”,对金陵制造局“诚不敢轻以托付”。光绪十四年(1888),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中国最先制造出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mm,2磅后装线膛,声名远扬,同时仿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重机枪——马克沁单管机枪。</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原金陵兵工厂改属华东军区;1980年3月,改称南京晨光机器厂;1996年6月,正式组建了晨光集团,并更名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创办邮政、发展电报</p><p class="ql-block">同治五年(1866),中国海关在天津兼办邮政,是直隶近代邮政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光绪元年(1875),拟定创办邮政业务,天津成为当时华北创办中国现代邮政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光绪四年(1878),经清政府批准,受李鸿章指派,德国人德璀琳在津海新关大公事房内(今营口道2号)创办了“天津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机构。同年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p><p class="ql-block">光绪六年(1880),书信馆改名为“天津海关拔驷达局”(英语 POST 译音)。</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二年(1896),总理衙门上呈“遵议兴办邮政”的奏折,当日光绪皇帝就朱批“依议”,准予建立大清邮政局。</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三年(1897),“天津海关拔驷达局”改名为“大清邮政津局”。</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五年(1899),邮政总局在北京成立。</p> <p class="ql-block">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直隶工艺总局、启新洋灰公司</p><p class="ql-block">轮船招商局于同治十一年(1872)由李鸿章遣盛宣怀在上海创办,这是清政府创办经营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同治十二年(1873),李鸿章委任唐廷枢为首任总办,盛宣怀为会办,轮船招商官局改组为官督商办,并更名为“轮船招商局”。在后续的时间里,轮船招商局在各地口岸设分局、收购外资公司打破垄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航运公司。</p> <p class="ql-block">直隶的铁路建设</p><p class="ql-block">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清末,西方列强侵华野心日益显露,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修建铁路的重要性,直隶总督李鸿章将“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同意在直隶等地区着手修建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铁路修建逐渐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p><p class="ql-block">总督与铁路。为了“自强”与“求富”,清政府对修建铁路从拒绝引进转变为着手试办,以唐胥铁路为原点在直隶境内逐步延伸,最终拓展至关外,乃至两湖地区。</p><p class="ql-block">唐胥铁路、唐芦铁路、京沽铁路、北洋铁路</p> <p class="ql-block">三堂又称“官邸”,面阔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劝学篇”。</p> <p class="ql-block">东侧屋两开间,为签押房,室内设办公用品并配备带罩木床一张。</p> <p class="ql-block">西侧屋以雕花飞罩隔出两个空间,是总督的书房。官邸的东西侧屋在南侧均设有火炕,为冬日取暖之用。</p> <p class="ql-block">第七展室 直隶总督与教育</p><p class="ql-block">清袭明制,地方官学分为府、州、县学,私学中亦有官私并存的书院,遍布全国十八行省各个州县。直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聚名士,兴学府。然而,在“西学”的冲击下,科举体制僵化的问题日渐显露,清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科举应试向经世救国转变。因此全国掀起了建立新式学堂的热潮,其中直隶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p> <p class="ql-block">直隶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清前中期,一省之官学皆由提督学政负责,以巩固思想统治为目的,为科举取士服务。直隶不设提督学政,仅派一名督学御史巡回督察视学,由朝廷直辖。直隶地区书院的兴建大都由直隶总督或地方官员发起,或完全官办或筹资于民间,在官学的基础上丰富了清代直隶官方教育的内涵与层次。</p><p class="ql-block">官学林立。清代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区,教育发达,设学完备。例如,保定府及其下辖17个州县皆有官学,其中府学设在南城门内迤东路北,从西向东设学宫、文庙、文昌宫三座建筑,俗称“府学文庙”“保定学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人中最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清代各省一共产生了114位状元(包括不列入各省统计的3位八旗状元),其中直隶名列全国各省第五位,共走出4位状元,包括雍正二年(1724)状元安州人陈德华(1696-1779)、道光二十七年(1847)状元南皮人张之万(1811-1897)、光绪九年(1883)状元宛平人陈冕(1859-1893),以及“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p><p class="ql-block">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河间府肃宁县人,在莲池书院学习十余年,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p> <p class="ql-block">百年高校</p><p class="ql-block">直隶因得风气之先,新式学堂的数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等学堂方面,由于洋务运动直隶开办了各种军民企业,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推动下,设立各类高等学堂,以满足军事与技术人才缺口。</p><p class="ql-block">北洋医学堂,是中国政府最早自办的西医学堂,亦称“天津医学堂”,其前身是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在北洋施医局创办的医学馆,光绪十九年(1893)改建。1915年9月,学校迁址保定,重建了独立的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为现今河北医科大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始建于1906年,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较早的新型女子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革命传统的高等艺术学院。</p><p class="ql-block">1906年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由傅增湘创办,吕碧城任监督。清宣统二年(1910)迁至今址,建筑壮观。校名经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艺术师范学校”、“河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等数次变更。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等均曾在此校就读。建国初为综合类艺术院校。1980年,现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美术学院至今。学院分南北两院,北院遗存一座罗马式混合结构三层教学楼,习称北大楼,2001年,对其进行大修,建筑本体变化较大。</p> <p class="ql-block">第八展厅 直隶总督与文化</p><p class="ql-block">直隶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从现存传世的作品得以窥见一斑。历任总督作为表率,都会通过修志、著述等方式记录和传承着灿烂的文化。作为京畿重地,直隶在近代文化事业的多个发展方面都率先做出尝试,其中一部分起到了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文史兼修</p><p class="ql-block">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编修方志的全盛期。康、乾、嘉三代为纂修一统志下发的诏令和各省发布的修志檄文,促进了各地普遍修志,而直隶总督作为京畿要员,更是一马当先。除此之外,很多直隶总督也饱读诗书,著书立说,留下了精彩的文化作品。</p> <p class="ql-block">《畿辅通志》作为官修省志的代表共有三部,其中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同光年间监修的第三部,因其资料最为详实,是研究直隶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光绪版《畿辅通志》、《续天津县志》</p> <p class="ql-block">直隶地方志</p><p class="ql-block">总督除兴修《畿辅通志》外,也带动了直隶地方志的编修,并亲自为其撰写序言,如崇厚的《续天津县志》序和郑大进的《正定府志》序等。</p><p class="ql-block">据《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统计,清代直隶地区现存志书达477种,另有佚书48种,这既是中国古代方志编修活动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方志编修活动开端。</p><p class="ql-block">近代直隶州以上志书编目</p> <p class="ql-block">著述遗存</p><p class="ql-block">历任直隶总督中,不乏在文学、书画上俱享盛名者。就书画而言,虽为余事,因古有“书如其人”之说,故大多耽于翰墨。刘墉、孙嘉淦、端方等皆有工整的楷书、流畅的行书于世,而廷雍尤长于绘画。</p><p class="ql-block">刘墉行书扇面、孙嘉淦行书册页</p> <p class="ql-block">西风东渐</p><p class="ql-block">清末,中国近代文化事业除教育得以改革发展外,官办报刊、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新名词”纷纷传入中国,也为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庚子国变后,在直隶总督的引领下,直隶地区更加重视新式文化教育的普及。</p><p class="ql-block">北洋官报、直隶图书馆、陶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上房又称为四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开间22.5米,进深8米,仅次于大堂的进深。四堂开间5间,分别以6扇隔扇门相隔,细致划分的平面布局更贴近生活。四堂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四堂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因此总督署建筑的北墙砌筑的比较厚重,在三堂、四堂的生活起居空间,室内铺设木质地板以防潮,纸质吊顶以降低室内净高,并在南向设火炕取暖。</p> <p class="ql-block">室内空间采用罩和隔扇等划分,屋顶采用宣纸顶棚,以拉低室内高度。</p> <p class="ql-block">四堂在平面划分上和空间尺度上及其的亲切平和,与大堂疏朗的平面尺度形成了对比。</p> <p class="ql-block">古井,为总督署内用水打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省政府办公旧址</p><p class="ql-block">1949年至1958年河北省政府驻保期间,省政府设在直隶总督署,在东路原府库旧址上修建了这座仿苏联式大屋顶两层灰色办公楼,省政府主席杨秀峰、林铁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楼办公。在此期间,省政府领导了全省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同时还调查处理过刘青山(时任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时任天津专区专员)二人的新中国第一大案。1958年以后此楼相继为保定专署、保定市革委会、保定市委机关办公楼。现辟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展厅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省政府旧址参观导览图</p><p class="ql-block">1F:馆藏文物精品展、明清瓷器常见款识展、文创商品店</p><p class="ql-block">2F:研学课堂、清式传统服饰展1、清式传统服饰展2、互动展厅、1950阅读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精品展</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建于1990年底,是依托官衙旧址而建的专题性博物馆。开馆以来,通过征集、调拨等方式馆藏文物不断丰富。现精选文物58件(套),包含豆彩人物故事诗文纹方瓶、青花仿青铜器纹饰花觚、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青花郁金香纹长颈瓶等,与观众见面。</p> <p class="ql-block">青花瑞兽纹蒜头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明万历</p><p class="ql-block">尺寸:口内径2.5,口外径5.2,底内径11,底外径15,腹围74.5,高40</p> <p class="ql-block">豆彩人物故事诗文纹方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康熙</p><p class="ql-block">尺寸:口径6.2,底径10.8,脖直径12.1,高30.8</p> <p class="ql-block">青花郁金香纹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康熙</p><p class="ql-block">尺寸:口径3、底径6、肚直径9.5、高22.1</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凤纹扁瓶,年代:清乾隆,尺寸:口径7.2,底径长13宽7.8,腹围26.5,高31</p><p class="ql-block">哥釉双螭耳大瓶,年代:清乾隆,尺寸:口径23.6,底内径16.5底外径19.8,腹围91.6,高54.5</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山水纹香炉,年代:清雍正,尺寸:口径10.5,底径7.6,高5.3,腹直径11.5</p><p class="ql-block">粉彩童子像,年代:请雍正,尺寸:宽12.2.高15.3</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堆色桃形倒流壶,年代:清康熙,尺寸:底径9,高15.2</p> <p class="ql-block">明清瓷器常见款识展</p><p class="ql-block">五彩云龙纹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光绪</p><p class="ql-block">尺寸:口内径14.7,口外径16.9,底径20.7,腹围89.9,高45.5</p> <p class="ql-block">黄釉网纹瓷枕,年代:金,尺寸:长23.4宽17.1,底长21.7底宽16.4,高12.4</p><p class="ql-block">粉彩百蝶寿字纹赏瓶,年代:清光绪,尺寸:口径10,底径13.2,肚直径23.8,高38.9</p> <p class="ql-block">西郊八大厂</p><p class="ql-block">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河北省也加快了工业建设的脚步,在保定建设了八个项目,后称为西郊八大厂,分别是:保定钞票纸厂(六 O四)、保定化纤厂、保定热电厂、保定第一棉纺织厂、保定第一胶片厂、保定变压器厂、保定蓄电池厂(四八二)和保定铸造机械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大厂作为保定工业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为这座城市铸就了无数的荣光和梦想。</p> <p class="ql-block">文创店,各种纪念品、商品琳琅满目,32元购买一个保定冰箱贴。</p> <p class="ql-block">清式传统服饰展,是一个展示清式服饰艺术与文化的展览,旨在通过清代官服、蟒袍、官靴、盔甲等多种实物的展示,让观众深入了解清式服饰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向公众普及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学者提供研究清式服饰文化的实物资料,促进学术研究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蓝地纳沙绣蟒袍,衣长128CM,通袖190CM</p><p class="ql-block">清光绪总督部堂亲兵号衣,衣长65CM,通袖145CM,腿裙高91CM</p><p class="ql-block">清光绪文一品仙鹤夏纱补服,衣长117CM,通袖160CM</p><p class="ql-block">清官用线织隔汗衫,衣长76CM,通袖172CM</p><p class="ql-block">清酱色地五福捧寿团纹马蹄袖常服袍衣,长134CM,通袖214CM</p><p class="ql-block">清大清龙旗,长140CM,高105CM</p> <p class="ql-block">互动展厅 可以换装哟</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服饰系以汉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为主体,并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进而继承、发展与创新。清代建立后,将北方民族便于骑射的服饰传入,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服饰,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精巧细致的朝代。</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博物馆,1950阅读空间。</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方观承专题展</p><p class="ql-block">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是乾隆时期“五督臣”之一。在直隶总督任上近二十年,“政无巨细,皆殚心竭力赴之”,治理水患、兴农惠民、广建义仓、推行驿政、复兴书院、重振文教,著作等身,建树卓著。一生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他兢兢业业的政绩,在史书中详载;他颇具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百姓称颂。</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总督生平,含励志之艰、仕途之路、美名传世3个单元。</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方观承的祖父、父亲因“南山案”受到牵连,被发配到黑龙江卜魁(今齐齐哈尔市)等地,少年时期的方观承也因此历尽坎坷艰辛。雍正九年(1731),成为平郡王福彭谋士,随军攻打准噶尔,授内阁中书。历任直隶清河道台、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累迁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1768)去世,时年七十一,谥号“恪敏”,入祀贤良祠。著有《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等。</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勤政地方,含勤于治水、开荒治沙、修缮古城3个单元。</p><p class="ql-block">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深谙民间疾苦,治理河道不辞辛劳,对直隶省内的永定河、子牙河、滤沱河等主要河流都全心治理;还组织民众清河渠、筑堤坝、广植树,治沙京畿,卓有成效;另对省内河间、保定多地的城墙、桥梁、建筑等加以修缮,可谓政绩斐然。</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善政为民,含兴农种业、义仓赈灾、崇文重教3个单元。</p><p class="ql-block">方观承一生都在为民生而奔波,他深知百姓之苦,在职期间,注意发展农业,积极推广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未雨绸缪,创办义仓,制定《赈纪》,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殚精竭虑。除了在国计民生上的作为,方观承还十分重视教育,直隶各地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其本人亦有较高的文化造诣,好诗文,善书法,著述颇丰。</p> <p class="ql-block">箭道,又称阅射道,顾名思义,就是总督检阅射箭的地方。箭道一般长度在40米左右,直隶总督署内的箭道为南北走向,射箭时在南边摆上箭靶,人站在北边40米左右远射。</p> <p class="ql-block">清代射箭图(1644-1911)</p><p class="ql-block">清代本以“骑射”立国,八旗、绿营兵平时耕猎,战时武备。骑射武艺是清朝八旗军、绿营兵的主要战斗方式之一,射箭训练、实战以及典礼活动极受重视。康熙朝以后,国力鼎盛,抵御侵略,收复疆土,建立行政区划,弓箭射击成为重要武备之一。清代不仅旗人习射,并在官学、书院中也开设习射科目,当时士子教育文武兼修,自文童至举人会试,皆设有骑射考试科目,马步、弓箭不及格者,不得进入下一轮考试。由于清统治者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清代前期、中期,射箭成为一种风气。清末,骑射和射箭日趋转向体育竞技活动。</p><p class="ql-block">行围射猎、曾国藩在总督署西路阅射</p> <p class="ql-block">13:40由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西门出景区,在小吃街吃驴肉火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