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草台戏班到烽火梨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笃班”的历史嬗变探究(1941—194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仲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笃班”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它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起了团结民众、鼓舞士气、传播抗日思想的重任,成了浙东抗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将根据当年老同志的一些回忆文章及相关史料,深入探究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笃班”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历史作用及其深远影响,以图还原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在抗战历史中的真实面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的笃班”历史溯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又名“绍兴女子文戏”(当时尚未称作“越剧”),起源于清朝末年,是浙江嵊州、新昌一带乡村农民在劳作之余,用简单的说唱形式,进行消遣娱乐的一种民间艺术。艺人在表演时,手持竹板一边用笃鼓和檀板敲击出清脆而有节奏的“的笃、的笃”声,一边用当地方言叙述着家长里短、民间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的笃、的笃”节奏声是它的鲜明标志。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说唱形式称之为“的笃班”,或者“的笃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时,这种说唱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什么田间地头、村口树下,只要有人可聚集的地方,随处就是表演的舞台。由于它的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语言质朴又生动,很快在当地民众中流传开来,慢慢地形成了“的笃班”的固定模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笃班”又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舞蹈等元素以及一些简单的表演程式,开始向戏曲形式转变。1906年春节期间,嵊县六位说唱老艺人化妆登台表演了《十件头》《赖婚记》等小戏,“的笃班”算是正式开始了舞台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表演的角色很简单,通常只有小生、小旦和小丑“三小”行当,演出的剧目也多为反映农村生活的一些小戏,比如《卖婆记》《箍桶记》等等。演员们表演的时候,动作朴实自然,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来刻画人物形象。虽然,这时“的笃班”表演还显得十分稚嫩,但已经具备了戏曲的基本雏形,并且由于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贴近民众的特点,在浙江东部地区乡村流传越来越广泛,拥有的观众也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b> 三、从草台戏班到烽火梨园的历史嬗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东地区沦为敌后战场。根据党中央指示,1941年5月浦东淞沪五支队等武装分批进入余姚、慈溪、镇海北部(简称“三北”)敌后,开辟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3年4月,浙东抗日武装攻克梁弄据点。8月,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的笃班”也开始了从草台戏班到烽火梨园的历史嬗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如梦初醒”,晓得了为谁演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唤起民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开始,浙东区党委对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的建设非常重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戏文》,作者:凌云,下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7月7日,浙东抗日根据地在余姚陆埠袁马村举行庆祝抗战六周年群众集会活动。集会举行到一半,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人们纷纷四散躲避,集会被迫中断。这时“的笃班”的锣鼓声响了,四散的人们又纷纷回头聚集在一起,观看“的笃班”的精彩表演了…这一现象引起了浙东行政公署的高度关注和思索,有着广泛群众基础,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的笃班”艺术形式,是抗战宣传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热潮中,这种想法更为强烈,并很快把“的笃班”纳入到了抗日文化宣传体系之中。然而,看到“的笃班”都是一些职业旧艺人,说唱的也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低沉哀伤、甚至黄色的旧戏,认识到要使“的笃班”为抗日救亡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必须“对这一戏剧形式加以改革”,把那些职业旧艺人,改造成为抗日宣传的积极力量,把老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改造成为抗日救亡唤起民众的锐利武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适当集中力量,编演些较具规模的新的‘的笃戏’,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并对戏剧改革进行较全面的试验,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于1943年7月,建立了‘社会教育工作队’。这是在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改革‘的笃戏’的专业队伍”。社会教育工作队开始时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当地的小学教员,后来又派人“从嵊县聘请了绍兴文戏界几位老艺人和几位乐队师傅来充实力量”。社会教育工作队的同志与旧艺人们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言传身教给他们讲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在一次诉苦活动中,许多艺人在说到家庭及本人身世时“痛哭流涕”,社会教育工作队同志见此情形因势利导,引导大家认识这些苦难的民族和阶级根源,指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把民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现在大敌当前,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致对敌,以此来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大家纷纷提出要“同船共命干革命”,活动一直持续了“三个白天”。老艺人们都说,过去糊里糊涂勿晓得为谁演戏,演些什么?现在“如梦初醒”,晓得了为谁演戏,应该演些什么,前进的方向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脱胎换骨,“里子面子”都换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好的宣传队伍,还要有好的宣传作品。为了创作出适合抗战形势,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斗志的作品,社会教育工作队的同志们深入生活,挖掘抗战素材,先后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剧本。如剧本《抗日一家亲》,讲述了一个普通浙东家庭在日寇侵略下,从各自为战到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故事;《智斗鬼子兵》则描绘了根据地民兵运用智慧巧妙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精彩情节。还有写讽刺与揭露国民党反共反人民,乱抓无辜百姓的《生死恨》,中型新戏《血钟记》《大义灭亲》以及《延安好》《龙溪风云》《桥头烽火》等等。另外,对原有一些反映农村生活,泥土气息较浓,淳朴、明快、风趣的小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如“把《双看相》改写为一个伪军与一个顽固军士兵相互看相、相互数落讥讽的故事,揭露他们两家的末日已来到;将《老少换妻》改成以反对不合理婚姻为主题的剧目;将《过关》改成揭露国民党滥设关卡鱼肉人民的剧目”。还“收集、整理、改编浙东地区的民歌、民谣等民间文艺,以及其它说唱形式,如‘小热昏唱新闻’、‘卖梨膏糖’等。对一些民间舞蹈,如‘马灯调’、‘小放牛’、龙灯、狮子舞等也加以改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新剧目的创作和对老剧目的修改、调整,极大地丰富了“的笃班”的表演内容,赋予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这些剧目和节目以抗日为主题,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展现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很好地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社会教育工作队还致力于提升“的笃班”表演的艺术水平。一方面邀请专业的戏曲艺人、文化教员为“的笃班”演员授课,传授表演技巧、音乐知识以及舞台表演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的笃班”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如绍剧的武打技巧,沪剧的唱腔等,使“的笃班”在表演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在表演形式上,打破以往“的笃班”女子独演的传统,大胆尝试男女合演的新模式,以丰富舞台表演的角色类型,使剧情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同时也为男性艺人提供了展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东地区很大,光靠我们社教队的力量是不够的。当地仍有不少旧戏班在经常演出、群众看不到新的笃戏,必然去看那些旧戏,要使大家都演新戏。就必须对民间艺人和民间戏班争取、团结起来并逐步加以改造,才能使广大群众都看到新戏。”为了争取更多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戏班投身到抗日宣传队伍中来,1944年11月,社会教育工作队派人去“高升舞台”(民间戏班),帮助进行政治学习、改造思想和改革旧戏,“提高他们演新戏的情绪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改革,“的笃班”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逐渐从单一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抗日宣传剧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串村翻坳,“文艺轻骑兵,山民知心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岁月里,“的笃班”的演出足迹遍布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陆埠袁马、杜徐岙,梁弄横坎头的根据地中心区域,还在偏远的小山村,无论是部队驻扎地,还是学校的操场,只要有抗日军民的地方,到处都能看到“的笃班”演出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4年2月,第二次反顽自卫战斗中,中共鄞江区委书记李敏不幸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被刺了27刀后而英勇牺牲。社会教育工作队根据她的事迹,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创作了《义薄云天》,并且迅速搬上了舞台。《义薄云天》上演后,在根据地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部队甚至将看此戏作为战前动员。战士们看完戏后,都高呼要“为李敏同志报仇”,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每一场激情演出,百姓们往往会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之中而久久不能自拔,正确面对生活的苦难,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的笃班”生动的表演,也能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抗战的意义,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有许多年轻人观看“的笃班”演出后,毅然投身于抗日队伍,这样的例子在浙东抗日根据地举不胜举。如“梁弄战斗期间,的笃班在前沿阵地演出《送郎参军》,3天内募兵127人。”(余姚档案馆档案:YDX04-01-123)又如新戏《北撤》,讲述了抗战结束大部队北撤时,四明山一大妈为了照顾新四军首长的儿子,毅然放下自己正在吃奶的儿子,跟随新四军大部队北撤的故事,而感动了无数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剧目由于时间匆忙,写得比较粗糙,加之演员演技又参差不齐,但尽管这样演出现场气氛依然十分热烈。老同志回忆说,老百姓都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演,为我们挑送行头、乐器,还为我们借服装、道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的演出内容始终紧密结合抗战形势,在不同的阶段,创作并演出不同主题的剧目。如在抗战初期,侧重于宣传抗日救亡的紧迫性和民族大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随着抗战的深入,更多地展现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战的英勇事迹,以鼓舞士气,坚定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抗战后期,则强调团结协作迎接胜利的主题,为最终的抗战胜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在反“扫荡”期间,及时推出了《反扫荡之歌》等剧目,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的机智勇敢,以鼓舞军民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战火中,书写不朽的灿烂史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的笃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她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经历了从传统民间戏班到抗日文化宣传利器的历史嬗变,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的笃班”的自身发展书写了不朽的灿烂史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宣传抗战思想,激发民众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将抗日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广大民众。在那个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年代,对于许多不识字的民众来说,“的笃班”成了他们了解抗战形势,接受抗日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观看“的笃班”的演出,民众深刻认识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明白了抗日救亡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许多民众在观看演出后,主动为抗日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甚至直接投身抗日斗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一些村庄,村民们在看完以日军暴行改编的“的笃班”剧目后,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护村队,协助抗日武装力量站岗放哨,传递消息等。一些艺人在演出过程中,自身思想也受到了洗礼,纷纷要求加入革命队伍,有的还要求入了党,提出要“彻底革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凝聚军民力量,鼓舞抗战士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的笃班”成了凝聚军民力量,鼓舞抗战士气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在部队营地的慰问演出,还是在根据地各地的公开演出,“的笃班”都以精彩的节目为军民带来了欢乐和鼓舞。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让战士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赞扬,同时也让民众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这种精神上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部队,一场“的笃班”慰问演出后,战士们往往士气大振,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得更加英勇顽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丰富文化生活,推动根据地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的繁荣发展,丰富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的笃班”的演出为根据地军民提供了难得的文化娱乐活动,缓解了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战争带来的压力。同时,根据地对“的笃班”的改造和推动,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的笃班” 在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周边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为战后浙东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一些原本只擅长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在参与“的笃班”相关活动后,拓宽了艺术视野,掌握了新的表演技巧,战后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从民间戏班,成长为抗战文化劲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改革后的“的笃班”,不再是旧艺人说唱封建迷信、低沉哀伤、甚至黄色的旧戏班子了,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抗战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他们的一场场精彩演出,将抗日思想、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军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在部队营地、在农村集市,“的笃班”的演出都能吸引众多观众,成为军民们在艰苦抗战岁月中的精神慰藉和力量源泉。例如,每次战斗前后,“的笃班”总会到部队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在根据地举行宣传活动时,“的笃班”更是通过生动的表演向群众宣传抗日政策和形势,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抗战中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为越剧戏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笃班”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改革实践,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典范。它在保留传统越剧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需求,融入抗战文化元素,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为越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特别男女合演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成为越剧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地创作的一些优秀剧本,也成为越剧经典剧目的源头,不断被改编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的笃班”,从一个普通的民间戏班成长为抗战的文化劲旅,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在战争岁月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我们应当铭记“的笃班”的历史功绩,传承和弘扬其蕴含的抗战精神和文化创新精神,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的笃班”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而是继续在浙东地区传承和发展。“的笃班”所承载的抗战精神和文化价值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研究“的笃班”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浙东抗日根据地创作的主要剧目一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英烈缘》(作者:陈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儿女英雄》(作者:陈山 商白)3、《血钟记》(作者:伊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桥头烽火》(作者:伊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5、《龙溪风云》(作者:伊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大义灭亲》(作者:俞德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风波亭》(作者:高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荆轲刺秦王》(作者:高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9、《赤胆忠心》(作者:高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义薄云天》(别名《梨花文书》)作者:高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1、《生死路》(作者:郭静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2、《竹岙血案》(民间艺人训练班集体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3、《血泪花》(民间艺人训练班集体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戏文》作者:凌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源传》作者:黄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余姚市志(1993版)》卷二十六 文化•戏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編》(记载的笃班参与的12次重大战役宣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〇二五年三月十八日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介绍:胡仲光 浙江省党史学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