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高中时代,不明白文学家们为何盛赞黛玉而批判宝钗,黛玉小性行动爱捉弄人,又爱哭,人都喜欢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对此黛玉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见第五回)那个时期的我和大观园的大多数丫头一样,喜欢温柔和顺的宝姐姐。</h3> <h3> 参加工作以后再读《红楼梦》突然喜欢上黛玉了,从内心深处对这样一个孤苦的才女起了深切的同情与爱慕之心。被黛玉的率真与执着深深的感动,终于在看到黛玉焚诗稿断痴情,(第九十七回)含恨而终时,终忍不住掩卷失声痛哭。逐渐明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黛玉是怎样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临终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叫人肝肠寸断,不忍再读。</h3><div> 此后好多年好多次重读红楼,均只读到第九十六回,就寂寮的掩卷,终就是不忍呀!此时的我把黛玉当做自己的亲姊妹一样爱怜,她不在是《红楼梦》中虚构的人物,仿佛我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她飘逸的衣裙。</div> <h3><font color="#010101"> 黛死钗嫁,在这么一出让人心碎的悲剧中薛宝钗也是受害者,却只得到我的鄙视。</font><font color="#010101">宝钗--红楼梦里的冷美人,她的美没有温度;她</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对他人冷淡,对自己也同样冷淡;她吃“冷香丸”“性格古怪不爱花儿粉儿”,还把自己房里摆得“雪洞似的”。</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就是这么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姐姐,竞然有让人心惊的世故,老练,冷漠以及善于掩试,如对金钏的死,对柳湘莲与尤三姐的死,甚至于自己的婚姻大事都推给母亲与哥哥做主。然而,这样的宝钗竞赢得贾府上下交口称赞,连贾母都说:“……干真万真,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及宝丫头”。(第三十五回)</span></h3> <h3> 再看黛玉,自我、尖刻、不掩饰,有点小清高,一定要计较清楚。仗着年少轻狂,伶俐慧黠,偏偏要和大人、规矩对着干;在宝钗面前显示自己对宝玉的控制权;爱哭,对宝玉发小脾气,缘自对爱情的紧张与试探;真真是一个有点幼稚,又特别真实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周瑞家的送宫花,到了黛玉处,只剩下两枝。黛玉偏不承情,只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何苦要这么明白的说出来呢?又和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对着干,宝玉要喝酒,李嬷嬷劝他不要多喝,怕老爷太太问起来。黛玉,“悄推宝玉,使他赌气”,又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想是怕姨太太这里惯了他,也未可知?”几句话就收服了李嬷嬷,“真真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比刀子还尖呢。”(第八回)</h3><h3><br></h3> <h3> 在黛玉还没有亲耳听到宝玉当她是知己、当她是弱水三千的那一瓢饮之前(第三十二回),常常与宝玉怄气,抢白宝玉。第八回黛玉抢白雪雁来“刺”宝玉:“我平日里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十八回赌气剪破香袋;第二十回宝玉多去宝钗那几次,黛玉便赌气说自己“不如死了干净”;第二十九回因“金玉之论”,宝黛二人大闹,宝玉被逼急了砸玉,贾母急得抱怨“不是冤家不聚头”。许许多多没来由的生气、吃醋、争吵、哭闹、试探,也只有女孩子这样真实的尖锐、计较、虚荣而不让人厌憎。</h3><h3> </h3> <h3> 反复的看《红楼梦》,我在黛玉身上找到了我们少女时代影子。每一个少女都是林黛玉。当她成年,慢慢到中年,经历过许多,看到过许多,也失望许多,她变得不动声色,一切与我无关,冷酷。许多事情看淡了,无所谓,会做人和保护自己,必要时也学会了耍手段。身体里林黛玉逐渐消失,慢慢的就活成了宝钗的模样。</h3><h3> 少年时代终归要过去,珍珠最后变成了鱼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黛玉”的死代表少年纯真的消亡。</h3><h3> 宝钗真的是个冷淡的人吗?如果是,怎么解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分明一直在不断的为自己经营,只不过在这一系列经营中,她并未倾注自己的情感罢了。她只是在按照社会的方式在做“恰当的事”,宝黛的精神信仰和宝钗没有关系,她不认同,不理解,也不关心。在她眼里,为爱而死的黛玉和为爱而弃世的宝玉无非是“前生命定”不必徒增伤感而已。</h3><div><br></div><div><br></div> <h3> 黛玉,人在纯真时代所有的坚持与信仰,对美好事物纯粹的向往与追求;而宝钗是人在迈入俗世后对现实的随波逐流和妥协。两者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黛玉之死是理想中的纯真与崇高的人性面对抗现实社会的失败。 </h3><h3> 宝钗、黛玉,她们代表了一个女人最现实和最理想的两面。我们偏爱和褒扬理想主义,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现实常常压倒一切理想,女性向现实妥协,不得不随波逐流。</h3> <h3> 其实不仅是女性,男性同样如此。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的结尾,夕阳武士看着转身离去的至尊宝的背影说:“他好像一条狗哦。”因为至尊宝再也不能放荡不羁,任情自由,他已经戴上金箍,被责任捆绑,屈服于命运,磨掉了棱角,束缚了自由,他终究活成了自己少年时最讨厌的样子。<br></h3><div> </div> <p class="ql-block"> 坚持与妥协都没有错,而我,始终怀着对黛玉的爱,坚持着,挣扎着,希望能保持初心,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总是浮现出当年躲在被窝里看《红楼梦》哭得稀里花啦,为此期末考试考得一踏糊涂,被父亲教育的情景。</p><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献给我逝去的芳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