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阿尔卑斯山南麓,阿迪杰河畔,有这样一座小城:它地处咽喉要道,地势险要,是“意大利的门户”,历史上的“要塞城镇”;它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中遍布古迹且保护良好,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之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它拥有现存世界第三大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每年夏季在此举办的维罗纳歌剧节是歌剧界的一大盛事;它是意大利北部的红酒中心,拥有世界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它就是维罗纳(Verona)—一座浪漫的中世纪古城。</p> <p class="ql-block">维罗纳最初“发迹”于圣彼得山南麓,新石器时期仅是山头上的一个小村庄。随着罗马共和国的扩张,公元前一世纪成为罗马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军事城镇;城市在中世纪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公元13、14世纪时,在斯卡拉家族统治下尤为繁荣,领土极大扩张;公元15~18世纪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且是其最繁荣的城市;1797年被拿破仑占领,之后被划为奥地利城市,直至1866年普奥战争后回归意大利王国。如今城中心交通干道依然保留着古罗马时代的网状结构,也保存了罗马帝国时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建筑古迹,一个小城投射出两千多年的欧洲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因为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慕名而来。为了方便游览老城,我们预定的酒店离老城很近,仅十多分钟的步行距离。这天下午我们离开威尼斯,驱车近一个半小时,到了维罗纳。在酒店办好了入住,我们就出发前往老城堡,从那里开启我们的老城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罗纳历史建筑地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步行十多分钟,一座红砖砌筑的城堡进入我们的视野,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老城堡(Castelvecchio)—维罗纳数十座城堡中最著名的一座。城堡位于阿迪杰河沿岸,部分城墙是古罗马时期的,14世纪由领主斯卡拉家族在此基础上修建而成,并作为其家族住宅,之后改成了防御工事。后因拿破仑军队的严重破坏和“二战”期间的轰炸而受损,上世纪50年代,著名设计师卡洛·斯卡帕将其修复并改造为一个博物馆—老城堡博物馆(Museo di Castelvecchio),这片建筑群如今拥有丰富多样的雕像、壁画、中世纪手工艺品和绘画等展品。</p> <p class="ql-block">从城堡延伸出的桥即老城堡桥(Ponte di Castelvecchio),由斯卡拉家族修建,故名斯卡利杰罗桥(Ponte Scaligero)。老桥建于14世纪,二战中曾被炸毁,其后由市民集资重建,据说该桥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圆拱桥。</p> <p class="ql-block">老桥由红砖砌筑,有着好看的鱼尾墙垛,曾是城防工事,控制阿迪杰河的要塞桥。如今成了网红打卡桥,站在桥上远眺,阿迪杰河两岸的优美风光一览无余,还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许多徒步或骑行的人路过老桥,都会停下来欣赏和拍照。</p> <p class="ql-block">桥头有一位年轻人在摆卖他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离开老桥,我们沿着罗马大街(Via Roma)走向老城中心。街口立着一座加富尔的雕像(Statua di Cavour),加富尔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外交家,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人物,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任首相。</p> <p class="ql-block">虽然维罗纳城市不大,却有着50多座不同时代、风格的教堂和24座王公贵族的宫殿。我们刚走进罗马大街,就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不是很起眼,只是门口插着意大利国旗,铁门关闭,里面有警卫把守,大门一旁的铭牌上刻写着“Palazzo Carli”(卡里宫)。</p> <p class="ql-block">我们往前走了几分钟,就到了布拉广场(piazza Bra)—维罗纳最大的广场,广场一侧有一座拱门—布拉门(Porto della Bra)。</p> <p class="ql-block">拱门一侧是大瓜尔迪亚宫(Palazzo della Gran Guardia),现用于举办展览和会议。</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花园有一喷泉,环绕喷泉种植了杉树和松树,四周有商店和餐厅。花园一旁有维托里奥·埃曼奴埃尔二世的骑马青铜雕像,他是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位国王,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花园另一侧有阵亡将士纪念雕像(Statua dei Caduti per la Liberta)。</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侧有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筑外观黄色,中部门厅向外突出,有着类似于万神殿的门楣,科林斯式的门柱,复古而庄严。这是作为市政厅的巴尔比埃里宫(Palazzo Barbieri),它始建于1848年,建成于1866年(意大利建国历史动荡期)。</p> <p class="ql-block">布拉广场的地标建筑当属维罗纳圆形竞技场(Arena di Verona),竞技场是古罗马时代的遗迹,是维罗纳古城的历史中心。它建于公元30年,早于著名的罗马斗兽场,规模仅次于罗马斗兽场和突尼斯的埃尔杰姆竞技场,是现存世界第三大圆形竞技场,也是一座罗马式的圆形露天剧场。</p> <p class="ql-block">竞技场由大理石和红砖建造而成,长径152米,短径128米,高30米,上下两层,各有72个拱门。石砌的阶梯观众席共有40多级,可容纳3万多人。现在竞技场仍作为露天歌剧院在使用,且是世界最大的露天歌剧院,可供2万人观看,基于安全考虑,限制为15,000人。</p> <p class="ql-block">航拍维罗纳圆形竞技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1913年8月10日,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在圆形竞技场上演,开启了维罗纳歌剧节百年的辉煌历史。此后每年夏天的6~9月,维罗纳歌剧节都会在此举办,上演经典剧目《阿依达》、《卡门》、《茶花女》、《图兰朵》等,并以其卓越的歌剧表演、宏伟的舞台布景及完美的音响效果而闻名,每年吸引着超过50万人前来欣赏戏剧,全球各大歌剧院和艺术家也都把参演艺术节视为极大的荣耀,维罗纳歌剧节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具规模、最著名的歌剧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剧表演中的圆形竞技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天的维罗纳歌剧节成了古城最盛大的节日,成千上万的人赶来维罗纳欣赏歌剧(歌剧门票需提前半年购买),古城也会举办各种活动欢庆节日,此时维罗纳的酒店也是一房难求,必须提前数月预定。我们到访维罗纳时已是9月下旬,无缘歌剧盛典,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天竞技场关闭,我们不能入内亲身感受竞技场的宏伟气势,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念了,那就留些念想给下次旅行吧。</p> <p class="ql-block">离开布拉广场,我们沿着马志尼大街(Via Mazzini)前往百草广场(Piazza della Erbe)。马志尼大街是维罗纳最繁华的街道,两旁遍布着时装店和珠宝店,街道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沿街也有很多冰淇淋店,售卖意式手工冰淇淋(Gelato,位列意大利十大美食榜单第一),冰淇淋有各种口味—柠檬、香草、巧克力、开心果……,看着相当诱人。我买了一个香草味的,边走边吃,冰淇淋口感细腻顺滑,吃着很过瘾。</p> <p class="ql-block">走了1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百草广场。广场是古罗马时代的Forum,是市民进行仲裁、政治集会的公共场所,如今是售卖水果、蔬菜和花卉的大集市,周围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广场入口处是维罗纳方言诗人罗伯托·蒂贝里奥·巴巴拉尼(1872-1945年)的雕像,雕像由维罗纳雕刻家Novello Finotti于2004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带有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马赞提宫(Casa Mazzati)。</p> <p class="ql-block">这座红色外墙带拱廊的建筑是商人之家(Domus Mercatorum),建筑带有典型的中世纪风格。</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的示众亭,曾是惩罚罪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伫立于广场一侧是维罗纳标志性建筑之一—朗贝尔蒂塔(Torre dei Lamberti),塔高84米,有368级台阶。始建于1172年,在1403年5月被雷电击中,1448年开始修复工程,1464年完工。它是一座八角形的钟楼,两座钟保留了古时的名字:Rengo曾用来召集市议会开会,Marangona则负责向市民发出火警。有电梯可达塔身2/3处,余下的一段是狭窄的楼梯,需自己爬上去,登上塔顶可观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塔顶俯瞰,维罗纳城市风貌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从朗贝尔蒂塔下来,就是该塔附属于的现为市政厅的法理宫(Palazzo della Ragione),法理宫建于12世纪,其里院和阶梯曾留下乔托、但丁的足迹。2014年4月,一座现代艺术馆入驻,即阿希尔福蒂现代艺术馆(Galleria d’Arte Moderna Achille Forti),你可以从哥特式的理性阶梯(Scala della Ragione)进入展馆参观,馆内展示了1840~1940年间的绘画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有一年轻男子在拉着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在空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建于14世纪的维罗纳圣母喷泉(Madonna Verona Fountain),由斯卡拉家族修建。圣母雕像手持的铜卷袖上刻有古老座右铭:Verona is a city that provides justice and loves to be praised(维罗纳是一座伸张正义和乐于接受赞誉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侧是巴洛克风格立面的马菲伊宫(Palazzo Maffei),建于1688年,屋顶立着6座希腊神像,左侧立着加迪罗塔,前方伫立着圣马可纪念柱(Colonna di San Marco),柱顶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标志圣马可狮,这座“飞翼狮子”是威尼斯曾统治维罗纳将近400年(1405-1797年)这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广场继续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维罗纳的四大教堂之一—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Basilica di Sant’ Anastasia)。</p> <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3世纪,完工于15世纪,是维罗纳最大的教堂和最古老的砖造教堂之一,以精美的壁画和装饰精美雕刻的双层柱式回廊闻名,现在是当地艺术的展出场所。</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墙由红砖砌成,正门拱廊由大理石拼成,有精美的花纹和雕刻。门上带圆拱,内部中廊高大圆柱,是典型的罗马式设计,后期修建的尖顶钟楼属哥特式风格,这是在维罗纳罗马式建筑融入哥特元素的最早范例。可惜教堂当天关闭,我们不能进入教堂领略其内部之精彩。</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安娜塔斯塔西亚教堂,我们穿过一条小巷,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维罗纳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维罗纳大教堂(Duomo di Verona)是城市的主教座堂,建于7~9世纪,12世纪重建,融合了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教堂立面由一个山形墙和两个装饰着雕塑的拱廊组成,大门上方装饰着圣母抱子的浅浮雕,下方是3个分别象征着公平、慈善和希望的浮雕,大门两侧柱子上有10位先知的雕像。14世纪翻修教堂留下了哥特式玫瑰窗,上层巴洛克元素则是17世纪添加上去的。教堂里收藏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代表作是威尼斯画派首席画家提香的《圣母升天》。我们到访时,教堂临时关闭,我们再次遗憾错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路返回百草广场,去寻找在广场附近的朱丽叶故居(Casa di Giulietta)。</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一座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集市柱(Capitello),建于13世纪,上面雕刻着圣母圣婴像。</p> <p class="ql-block">去往朱丽叶故居的半路上,我被这家店铺五颜六色的糖果吸引了,走进去看了看。店铺的糖果品种繁多、颜色丰富、形状各异,有的摆放在开盖的木箱里,有的堆放在木桶中,且层叠出不同的形状,看着特别诱人,于是买了几袋软糖,软糖口感软糯,甜度适中,成了我们之后旅途中的小零食。</p> <p class="ql-block">从糖果店往前走了一会儿,就看到前面一处楼房前人头攒动,那就是朱丽叶故居了。我们走进院子前,经过一个通道走廊,走廊两侧墙壁上画满了爱情的涂鸦,贴满了写着爱情箴言的便利贴。走进院子,我们看到了一栋建于13世纪的罗马式三层小楼,红砖砌墙,大理石为基,墙上爬满了藤类植物(此时秋天已干枯),院内挤满了人,大家正围着一尊朱丽叶的青铜雕像,有三位美女正在手摸朱丽叶的胸部,围观的人也在竞相拍照。据说手摸朱丽叶右乳许愿,可以得其真诚祝愿,人们争相摸乳许愿,朱丽叶的胸部已被摸得格外铮亮。</p> <p class="ql-block">当你抬头仰望,还会看到一个中世纪的阳台,阳台上的一对男女(夫妻或情侣)正在深情对望,让人不禁想起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在在女主家的阳台上幽会和私定终身的场景。这就是著名的“朱丽叶阳台”,是维罗纳著名的拍照场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虽然莎士比亚不曾到过维罗纳,甚至初始故事的发生地也不在维罗纳(据说在锡耶纳),且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虚构的人物,而我们到访的“朱丽叶故居”也是维罗纳官方精心“打造”出来的,但这并影响维罗纳成为莎翁笔下的“爱之城”,年轻情侣们的爱情圣地。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造访“朱丽叶故居”,由此获得精神慰藉,收获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从朱丽叶故居出来,走到百草广场附近的弗兰西斯科·维维安尼广场(Piazza Francesco Viviani),旁边有一座剧院—新剧院(Teatro Nuovo)。</p> <p class="ql-block">一座宫殿。</p> <p class="ql-block">一座骑马的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维维安尼广场一侧的康西纽利欧宫。</p> <p class="ql-block">康西纽利欧宫与拉吉奥宫(Palazzo della Ragione)一街之隔,走到这条街道的尽头,穿过拱门,就是与百草广场比邻的领主广场(Piazzo dei Signori),广场中央伫立着但丁雕像(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在1392年从佛罗伦萨被流放后,在维罗纳被收留避难)。广场四周环绕着一系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建于14世纪的坎格兰德一世的宅邸(Palazzo degli Scaligeri)、建于15世纪的拱形结构市政厅(Loggia del Consiglio)和建于12世纪的拉吉奥宫(其一侧面对百草广场,之前已提及),广场上大部分建筑不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领主广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领主广场中央的但丁雕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走出一侧拱门,就可以看到维罗纳望族斯卡拉家族的墓地—斯卡利杰里陵墓(Arche Scaligere)。斯卡拉家族在维罗纳统治的一百多年(1258~1387年,名为“斯卡利杰里王朝“),这个城市最为繁荣,领土极大扩张,也留下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圣安娜斯塔西亚大教堂、老城堡和老城堡桥、朱丽叶之家,还有这一处陵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卡利杰里陵墓(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墓葬建筑群,包含了斯卡拉家族七位领主的陵墓,四周围着装饰着斯卡拉家族家徽的格栅,图案为四个花瓣围着一个台阶,因为斯卡拉(della Scala)在意大利语中意为“楼梯”。陵墓不对外开放,但从外面依然能看到哥特式建筑之华丽和雕刻之精美,并为之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卡利杰里陵墓(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在墓葬建筑群中,三座主墓为主体建筑,分别是坎格兰德一世(Cangrande I)、玛斯蒂诺二世(Mastino II)和坎西尼欧里奥(Cansigmorio)的墓。每座墓均为精雕细刻的哥特式亭子,中央放置石棺,顶部是台阶式金字塔,顶尖是死者着盔甲的骑马雕像。最右边一座靠墙而建的是维罗纳著名领主坎格兰德一世的墓,墓顶骑马雕像为复制品,原作收藏在老城堡博物馆,墓紧靠的建筑是其墓碑所在的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坎格兰德一世陵墓(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离开斯卡里杰里陵墓,我们朝北走,来到阿迪杰河边。阿迪杰河是意大利第二大河,源出北部阿尔卑斯山的两个湖泊,向南“S”形穿过维罗纳后,折向东南,流入亚得里亚海。我们站在河边,远眺对岸圣彼得山上的圣彼得城堡(Castle San Pietro)。圣彼得山南麓是维罗纳最初“发迹”的地方,而山上的城堡是奥地利人于19世纪初在原有的一座城堡上修建的,在城堡前的圣彼得城堡广场(Piazza San pietro)上,有观景台可以俯瞰维罗纳和欣赏拍摄日落。</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新桥(Ponte Nuovo)走到对岸,再回看南岸的建筑,和远处河流拐弯处的彼得桥(Ponte Pietra)。</p> <p class="ql-block">新桥附近的圣托马斯·贝克特教堂(Church of Saint Thomas Becket)。</p> <p class="ql-block">上城堡可乘缆车,也可步行上去,步行需用时10多分钟,沿途可览风景。我们来到城堡观景台时,已近日落时分,维罗纳整个城市笼罩在夕阳余晖中,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城堡广场,有人在俯瞰古城,有人在欣赏日落,情侣们则相拥着、依偎着……,这时一位拉小提琴的金发美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站在金色的夕阳中拉着小提琴,神情专注,曼妙的身体随着拉小提琴的手势而摆动,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在空中回荡……,她沉浸式的演奏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在一旁仔细地聆听,她对我微笑示意。圣彼得城堡黄昏的这一唯美画面,如今回想,依然令人心动。</p> <p class="ql-block">河流拐弯处的彼得桥,它是维罗纳最古老的桥梁。两千年来,古桥曾因洪水泛滥而多次被毁,又经多次修复,其中三个桥拱在13世纪被替换了,余下两个桥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代,因此桥体外观风格不一。1945年,撤退的德军将古桥炸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桥梁,是当地人在20世纪50年代用河里打捞出的石头碎片,煞费苦心一一拼凑,重建而成的。意大利人对古迹的热爱和保护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古城愈发迷人。</p> <p class="ql-block">从城堡下来,天色已晚,我们回到老城觅食。这时老城依然很热闹,有人在拍夜景,有人在逛商店,更多的人在餐厅享用晚餐。我们在老城入口处的一家餐厅用餐,点了两份意面—番茄肉酱意面(Ragu ala Bolognese)、海鲜意面,和一份佛卡夏(Focaccia,一种类似于披萨的扁形面包),番茄肉酱意面和佛卡夏都是意大利十大美食之一,也很适合我们的“中国胃”。吃了晚餐,我们走回旅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天气晴好,于是决定再去一次老桥,补拍些照片。此时天色尚早,路上很安静,偶尔见三两行人和早班运行的公交车,很快我们就走到了城堡。</p> <p class="ql-block">天空湛蓝,光影迷人。</p> <p class="ql-block">老桥上几乎空无一人,偶尔有路过的行人,和栖息堞墙上的海鸟。</p> <p class="ql-block">阿迪杰河静静流淌,老桥伫立于晨曦中。</p> <p class="ql-block">摆卖画作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到位。</p> <p class="ql-block">拍完老桥,我们来到附近的一家糕点店吃了早餐,然后返回酒店退房。之后我们继续驱车前往下一站—博洛尼亚(Bologna)。</p> <p class="ql-block">我们慕名《罗密欧与朱丽叶》来到了维罗纳,却为其古韵悠长而深深着迷。当我们徜徉于老城里,发现每一座建筑都是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质朴中透着浪漫,古典而迷人。我想,我们还会再次来到维罗纳,沿着阿迪杰河畔散步,去圣彼得城堡欣赏一次日落,在圆形竞技场观看一场歌剧……,我们期待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