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水紫陶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其独特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工艺,使建水紫陶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成为建水文化旅游和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作为紫陶生产地的碗窑村,它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到明清时期紫陶技艺达到高峰,建水紫陶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碗窑村是建水紫陶的主要产区,村子建起了紫陶商业街,文化艺术区、紫陶制作工厂。碗窑村后山上的五彩山就是天然的原料,从原材料到制作、出售都可以在碗窑村内完成。</p> <p class="ql-block"> 街的两边都是售陶的店铺,各种颜色、式样的紫陶商品林林总总。在购买紫陶时,要注意甄别品质和价格,可以多逛几家店铺,了解不同的工艺和价格区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进行选择。</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紫陶店多数拥有自己的工厂,能让你近距离观看制陶工艺的全过程,感受紫陶制作的魅力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各种水果、动物形状的小陶器</p> <p class="ql-block"> 店里新到的陶泥,采自五彩山,它铁量高,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p> <p class="ql-block"> 在这家“可凡陶坊”,与老板夫妻聊天,老板始终低着头专注于打磨手上的陶器。店内所有的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 碗窑村的工匠们用他们的匠心独运,创造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紫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 碗窑村内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3处文物保护单位,即10座烧制土陶的龙窑,2栋碗窑民国民居和传统民居建筑群。其中村内60%的民居保留了传统的土木结构汉式建筑,建筑结构有单房、一正两厢和围院等多种形式,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格局。</p> <p class="ql-block"> 整个村庄里的11条龙窑,都有着相同的基因:都是建在坡度为10~20度的山坡上,用砖块和沙灰垒成的长隧道形窑炉,呈倒梯形,窑头最窄,窑尾最宽。窑头位于坡脚,也是最先烧火的地方;窑尾则在山坡上,有烟道向外排出烟尘。中间的窑床内部有多个窑仓,从7个到10多个不等,约2~3米宽,1.5米高,每个窑仓里摆放有4行6列共3层陶器,下部的两层陶器为个头较大的陶罐、酱菜坛子,第三层则摆放着器型较小、较精细的器皿。之所以这样摆放,是为了避免底部的陶器因受力过重而变形,还能解决受热不均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经多方询问后,我们找到了古龙窑的入口,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破缸残瓶堆积如墙,瓦砾陶片蔓延四野。</p> <p class="ql-block"> 五龙寺位于龙窑前山,始建于明代,与龙窑的历史密不可分。它强调的是村落内“古庙宇、古民居、古龙窑”三位一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古龙窑附近种满了多肉,在滇东南,多肉随便一丢就能肆无忌惮地生长。</p> <p class="ql-block"> 龙窑,历经千载岁月,窑火生生不息,既是建水陶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宝贵的陶都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施工,听说这个龙窑马上就要重新启用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后山漫无目的地走着。</p> <p class="ql-block">看这条大黄狗,老远就在拼命地吼叫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很远还在叫,估计它这段时间很少见到陌生人,一下子有点兴奋。</p> <p class="ql-block">还是这条狗狗乖,漂亮性子又好。</p> <p class="ql-block">冷不丁就能遇到一个作坊</p> <p class="ql-block">山下竟然有个房车营地,规模不小,有水有电,房车也不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