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州、揭阳欢乐遊》

<p class="ql-block">南澳大桥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境内连接澄海区与南澳县的跨海通道,位于后江湾水域之上,为汕头市东北部通道的组成部分。南澳大桥是广东省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南澳大桥于2009年1月20日动工兴建;于2014年7月24日完成全线合龙工程;于2015年1月1日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南澳大桥西起汕头市澄海区莱芜围,上跨后江湾海峡,东至南澳岛环岛高速路入口;线路全长11.08千米,全桥长9.342千米,桥面为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实际限速6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的红色灯塔名为“启航广场灯塔”,也被称为“长山尾灯塔”。它位于南澳岛的最西端,靠近长山尾码头和启航广场,是岛上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这座灯塔以其鲜艳的红色塔身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南澳岛的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该灯塔于2006年8月设立,2016年11月重建。塔高6米,灯高12米,射程为5海里,为海上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导航作用。</p> <p class="ql-block">灯塔附近有一个启航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巨大的船锚雕塑,名为“启航”。游客可以在这里远眺南澳大桥,欣赏辽阔的海景,感受海风的轻拂。</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上的蚝排……</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上的圣王庙……</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青澳湾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青海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是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在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线上,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该标志塔由CIID常务理事—郑少文总设计师主刀设计。据设计者郑少文介绍,该塔设计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从底座到球体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两边门柱所倾斜的角度正好对应北纬23.50(对应北回归线纬度)。</p><p class="ql-block">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达到“立杆不见影”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南澳“自然之门”,与1986年竣工的汕头西郊鸡笼山上的另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形成一山一海、东西呼应的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青澳湾沙滩……</p> <p class="ql-block">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心位置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多数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p><p class="ql-block">范围西至西堤路、北至西港高架路—中山西路、东至福平路—张园内街—外马路—南海路、南至南海横路—外马路—商平路—至平路—海墘内街—棉安街—镇邦路,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陈慈黉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前美村,距汕头约20千米,由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p><p class="ql-block">陈慈黉故居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等宅第,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陈慈黉故居是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为讲好华侨故事和汕头侨乡故事,是汕头对外的文化展示窗口和连接海外华侨的纽带。</p><p class="ql-block">陈慈黉(1843~1921军),又名陈步銮,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人。自幼受其父陈焕荣影响,熟悉航海技术和经商之道,清同治十年(1871年)创设陈严利行于泰国曼谷,专营进出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袭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香港、汕头经营于一体。陈慈黉40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20世纪初,他在汕头购地建置房屋400座,对汕头市政建设起了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前美村英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潮州韩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淅文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桥与浮桥并存的基础结构;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行了修缮;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 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p><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去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的寿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啥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上墩上,互不相连。</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丰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p><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背靠韩山,西临韩江。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祠前甬道尽端处之五十一级笔直百蹬道,祠体正面墙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坚实的淡绿色砍磨砖墙面(与广州陈家祠、越秀山上五羊楼砍磨砖壁面甚为一致),砖墙至坡屋顶面与桁桷衔接处,皆沿各自曲面仔细凿挖,使砖、木之间如同其下之砍磨砖缝一样紧密吻接。淡绿色壁面,衬托着当中凹肚门上方“韩文公之祠”蓝色隶书匾额之清淡文雅与沉静端肃。韩祠正门“韩文公司祠”四字为1984年胡耀邦视察潮州时所题,</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韩文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门街,正对广济桥,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现一、二楼为广济桥历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它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媲美。楼分三层,面宽五间,下涵拱门以通内外;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显得雄伟壮观。广济门楼三楼层高18.85米,建筑面积1192.72平方米。其中底层面31.5米宽,19.95纵深,4.25米高。二层27.9米宽、15.4米纵深、4米高;三层25.8米宽、11.7米纵深、6米高。第三层还有一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巨型铜钟,原来置放在马王庙,后来该庙荒废,于是改放到广济门楼三楼。而沿广济门城楼南北两侧,是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以及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3座古城楼。</p><p class="ql-block">广济门楼一到三楼都有匾额柱联。其中一楼有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以及陈景舒书写的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楼有饶宗颐书写的“东为万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楼有肖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与卢瑞华书写的栓带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时共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进贤门在今揭阳榕城新兴路口,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p><p class="ql-block">城楼建筑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建筑壮丽堂皇;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明清时为击析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自有一股韵味。昔日有“礁楼晓角”之前称,列为揭阳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10日,揭阳进贤门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进贤门是揭阳石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p> <p class="ql-block">揭阳学宫又称“揭阳孔庙”“文庙”“红学”,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是广东三大学宫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大规模重修。</p><p class="ql-block">揭阳学宫现存建筑群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是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有“粤东古建筑明珠”的美誉。揭阳学宫是古代祭祀孔子、培养揭阳学子的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揭阳学宫是广东省内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文保单位、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3月5日,揭阳学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照壁南面有石刻横匾,上有明代兵备道杨芷所书“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照壁北面中部锧嵌瓷雕《鲤跃禹门图》,五爪金祥龙腾飞跃起,挟带云水电火。左右两图雕以鹿鹤相望,鹿开口而鹤含仙草,右为“福禄寿全,桃李满庭”,左为“诗书礼乐”。</p> <p class="ql-block">揭阳孔子广场……</p> <p class="ql-block">揭阳城隍庙位于㯴城区城隍路,坐北朝南,总面积2056平方米,为三进院落,以大殿为中心,前有牌楼,后面依次为仪门、钟楼、鼓楼、拜亭、大殿和后殿。揭阳城隍庙正门额阴刻“城隍庙”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该庙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经明清两代,先后有过六次大的修建。1993年,揭阳市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其全而进行修缮,总体保留明清时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揭阳城隍庙历来是潮汕地区最灵应的神祇,和海阳的速报司、潮阳的双忠、以及澄海的北帝齐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