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党的声音 弘扬塞罕坝精神

伊犁州苗苗幼儿园党支部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塞罕坝精神</p> <p class="ql-block">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p> 三代造林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是蒙古族和满族聚居之处。那里有一百四十多万亩的森林和草原,是三代林业工人用生命和汗水筑起的绿色屏障。三十年前,每到春天,京津冀地区常常会刮起黄沙蔽日的“沙尘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那里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大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用青春与奋斗跨越时空,薪火相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p> <p class="ql-block">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了“地球卫士奖”。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创造了一幅绿色地图,筑起了一座绿色丰碑。</p> <p class="ql-block">朗 读:周子雯</p><p class="ql-block">编 辑:肖琰博</p><p class="ql-block">审 核:周 冰</p><p class="ql-block">审 批:余世霞</p><p class="ql-block">总期数:第41期</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