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入住汪口民宿。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就进入景区游览。因为比较早,景区内还没有其他游客。汪口,又称“永川”,建村于北宋大观年间,曾经是婺东北商业和水运商埠重镇。</p> <p class="ql-block">汪口处于山水环抱之间,为古村增添了灵动的水韵和妩媚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美符号“晒秋”遍及婺源各景区,同样也是汪口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篁岭,在汪口,五彩的晒物邂逅清粼粼的溪流,一场民俗味浓浓的“码头哂秋”,氛围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汪口平度堰曲尺堨遗址,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婺源石碣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功能,默默地滋润着婺源的山山水水。</p> <p class="ql-block">其营造的优美水景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汪口有一条古街,狭长幽深,青石板铺路。</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日影斑驳的古老街坊,黑白分明的明清建筑,坐在门口台阶上的老人,从河边洗濯衣物归来的村妇,这里不仅有历史千载,还有古朴的生活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汪口人文底蕴深厚,自宋朝以来,从这里走出过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共36人、进士8人,是古徽州“亦商亦儒”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繁荣虽已远去,在古村依然能够见到大量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p> <p class="ql-block">除了古街,还有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养源书屋等,流淌着悠悠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古村最东面的“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后经多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由门楼、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共有二进,每进之间有天井。</p> <p class="ql-block">整座宗祠形制,与其他地方宗祠类似,没有特别之处。</p> <p class="ql-block">但整座祠堂凡梁、枋、雀替、柱托、牛腿、斜撑等木质构件,遍施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技巧精湛超群,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木雕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汪口,以其生态和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离开汪口,我们来到了李坑景区。李坑算是婺源开发比较早的一个景区,位于秋口镇李坑村,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入景区,就看到醒目的景区宣传语“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这是李坑最主要的景观特色</p> <p class="ql-block">李坑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戊年(公元1010年),主要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因此起名李坑。</p> <p class="ql-block">李坑古村入口处布置了晒秋广场。我们此次婺源之行,从石城到汪口,所到之处,皆有“晒秋”场景,看多了,似乎感觉有点审美疲劳。虽然李坑还挂了“李坑首届啃秋文化节”横幅,但遗憾的是,感觉不到节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李坑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小村,村外两条山间溪流在村子里汇合成一条小河,穿过村子。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村内街巷溪水贯通,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连通两岸,构筑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极具江南的婉约之美。</p> <p class="ql-block">沿街挂着大红灯笼的店铺林立,主要出售这里的土特产、樟木、徽派木雕和龙尾砚,还有众多“农家乐”可住宿、吃饭。沿着街道漫步,欣赏路边风景,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蜿蜒流淌,穿村而过的溪流上,据说有30多座各种类型的桥。宽窄各异,多数为简易的石板桥、木桥,也有石砌的拱桥。桥沟通起街巷和民居,村民肩锹荷担,四季从桥上走过,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李坑的桥又成为往来游客亲睐的取景地,古桥、流水,与身着鲜艳服饰的游客一道,构成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古旧的民居依然自信地保持着原貌,与溪水一同固守着逝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小河恬静无波,一艘艘小船停泊在岸边,等候着客人的到来。坐船游览,既可观赏古村风光,又能感受那种独特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这里吸引了大批写生、研学学生聚集于此。他们为村庄添上色彩,用画笔描绘着古色的村庄,用青春书写着李坑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村中央双溪合流之处,有申明亭一座。在明清两代,申明亭用来张贴各类榜文、“申明教化”而用;也是村民聚会议事、解决街坊纠纷的地方。是古代宗族管理实施奖惩教化的场所。留存至今的申明亭,全国都已不多见。此亭初建于明朝末年,后有修缮。据说,旧时每月的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日),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判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者。如果初一未来得及评判,十五也是逃不过去的。所谓“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便因此而来。所以这里也被形象的称为“李坑的民间法庭”。亭柱上有对联一幅:“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说明了该亭的作用功能。一个村子能延续千年,这座申明亭也算是“功在千秋”了。现在,它依然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为村民、游人歇脚之地。</p> <p class="ql-block">李坑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仅以其建筑美学著称,还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自宋至清,这座小山村居然出了18名进士和一名武状元,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至于靠经商致富的李坑人,更是不胜枚举,可谓是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李坑大宅不多,数得上名字的有:李翼高故居、大夫第、铜绿坊、李知诚故居等。大夫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茶商李登瀛在广东经营致富后,为独生子李文进捐了个徽州府州同知、五品奉直大夫的官衔,所以李文进的这幢住宅被称为“大夫第”。大门是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带砖雕门罩,但雕刻较简洁疏朗。虽捐官,门口也照官邸形制作三步台阶。屋内有梁雕、窗雕、门雕,都栩栩如生,令人称绝。</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柱础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盘球”,右上方雕三枚铜钱,右下方雕四朵如意,象征好事不断、三元及第、事事如意,上方雕两只六角盒,暗寓“和合”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栋老屋是四进两天井结构,分前后堂,前堂叫“官厅”,这里有三开间;二楼廊道围着天井可以转一圈,所以叫跑马楼,后堂为起居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的堂名“春蔼堂”,“春霭”二字寄寓着报答祖上养育之恩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徽商李瑞材故居,斑驳陆离的老墙流淌着岁月的沧桑。它的特别之处,房屋小院开偏门。李瑞材是清初儒商,为何开偏门?有人说,是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商人虽然有钱,也不能正对街道开门。我觉得,开不起眼的偏门,更主要的原图,也许是主人的谨慎,不想张扬。</p> <p class="ql-block">中堂上悬挂“丁馀堂”堂匾,“丁馀”就是指家人吉祥平安,也可以解释为人丁兴旺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商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百年风姿依旧。那些精美传神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那些古老的马头墙、天井,在时光中,散发着幽幽古韵;显现了处于鼎盛时期的徽商的富有。</p> <p class="ql-block">李瑞材家的客厅门枋,除了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外,主人还刻意在其中隐含了一个“商”字,似乎在时时提醒住在这屋的人,不要贪恋家乡的安逸生活,应当走出家门,出外经商,发家致富。</p> <p class="ql-block">铜绿坊(裕善堂),这幢民居由经营铜绿生意的李有诚所建,时间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所谓“铜绿”,是由醋酸和空气作用于铜而产生的绿色晶体,化学名称叫“碱式碳酸铜”。它可用作杀虫剂、染料、建筑防蚁蝎、绘画原料、医药等。铜绿坊大门朝东,临河街。因为李有诚也捐了官,所以门前也设了三步石台阶。</p> <p class="ql-block">李坑人居与自然组合完美,村庄布局紧凑又富于变化。古街、民宅、石桥与青山、流水、田园交相辉映。有山可登高远眺,有水可润手濯足,人水相亲。居民仍然在村中正常生活,保存着原生态的古村风貌。相比其他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这里显得更真实舒适。</p> <p class="ql-block">中午11时,我们离开李坑,前往此次婺源自由行的最后一站-婺女洲。</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对人造景观兴趣不大,要不是关煜对它推崇备至,我就与婺女洲擦肩而过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景区介绍,婺女洲是以婺源深厚的徽州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婺源“婺女飞天”传说的故事为线索,新式徽派建筑风格为特色,集实景演艺、亲子游乐、文化景点、酒店会展、美食餐饮、休闲购物六大业态为一体的中国徽艺文化旅游度假区。</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引入星江之水,水系环绕整个景区,形成婺女湖和五显财神湖两大湖泊和多个岛屿,以音乐岛、五显岛、芳烟岛三座主题岛屿为中心,形成一条景观通廊。</p> <p class="ql-block">这里山水环绕,景色怡人,拥有着徽州文化的美学内涵。有十余处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大型室内外水乐园。此外,还深度结合了古徽州及婺源当地的特色文化,引入了甲路纸伞、婺源三雕、歙砚、傩舞、徽剧等本地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是一个人造风情小镇,不是观赏历史古迹,感受古镇古韵之处,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繁花似锦,湖上泛舟,尽显江南水乡的柔美。这里,是江南水乡的缩影,是诗与远方的温柔邂逅,几处历史文化景点,不但拍照很出彩,还值得细看和品味。此外,有多处特色展馆、徽市街,作为游览景区,还是值得一游的。</p> <p class="ql-block">以下就是我们白天游览的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五百进士廊,婺源自古就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已经有五百多人中过进士。在古代,考取“贡生”功名的士子,会在家族树立一座功名旗杆,以彰显家族的荣耀和朝廷的旌表。五百进士廊的设计理念正是来自于功名旗杆,一座座红色的功名旗杆上铭刻了婺源有名的进士,展示出婺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色彩。</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一座飞檐石柱,气派的三层阁楼。</p> <p class="ql-block">网红图书馆文昌书肆就在这幢楼里,光看这楼的外观,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入阁内,两排半圆弧的书架,直冲屋顶,其外形就如同一本正被翻阅的古书。别出心裁的图书陈列,让人耳目一新。馆内共藏有纸质书籍2万本,还设有阅读区,供游客在此品味书香、静享时光。这里不仅是一个书的海洋,同时也成为了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对于热爱文化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之地。</p> <p class="ql-block">婺源自唐开元二十八年置县,一直隶属徽州。古时候,徽州府的辖地包括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婺源才被划到江西的治下。所以,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千年的徽州文化传承,早已深入到骨子里去,难以分割。现在,就徽州文化光大和浓郁的气候来说,婺源堪称是最盛的。</p> <p class="ql-block">徽市街,徽市街是婺女洲游览的主脉线,是一条最好“逛”,最好“玩”,最有“看点”徽韵古街。它以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传统民俗、非遗工坊、自然风光,古风街区的不同内容设置了主题各异的游览文化场馆,让游客可以在这里仔细端详“古徽州”。</p> <p class="ql-block">腾飞砚艺馆,歙砚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腾飞歙砚馆展示了歙砚的制作工艺,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还珍藏许多富有创意的歙砚作品,让游客深入了解歙砚文化。</p> <p class="ql-block">甲路伞,以伞为景,这是景区常用的场景,但婺女洲的伞不同寻常。这是江西省甲路镇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曾经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漂洋过海,成了历史名伞。有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其当年名气之盛。</p> <p class="ql-block">徽州婚俗馆,还原展现了徽州最传统的婚俗文化。包括婚姻的各个阶段和程序、婚嫁器物、家宴和闺房、长辈房、书房等实景,一步一景都是精心设计,将古徽州的婚礼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感受徽州那独特而庄重的婚嫁文化。</p> <p class="ql-block">金庸武侠文化馆,是以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文化为主题的展馆。婺源是金庸先生的祖籍之地,徽市街自然应有他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金庸以武侠作品著称,他创造的武侠世界,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梦想与侠义情怀,其文学影响力经久不衰。“凡有华人读者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金庸武侠文化馆内展示了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经典小说与兵器交相辉映,游客可以在此重温金庸笔下的江湖,回味追剧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鸳鸯井,是两座蓬亭下各立着一口井,左边的为圆井,名为鸳;右边的是方井,名为鸯,鸳鸯井井深一丈,泉源暗通,两口相连的井水清澈见底,寓意着爱情的永恒与纯洁。这里还曾流传有一则传说,相传当年婺女击退恶龙后,安定下来的村民又面临青壮年减少、人丁不旺的问题,见到于此的婺女以仙力点化了这口双井,化作鸳鸯井,托梦于村民,自此解决了村庄的人口之忧。</p> <p class="ql-block">徽商会馆,在徽商起伏的岁月里,徽商曾在大江南北建立会馆,为本帮商人举办公益事业,延师教习同乡子弟。婺女洲徽商会馆正是由此而来。徽商会馆展现了徽商巅峰时期的四大行业即盐、木、茶、典当及徽商几百年贾而好儒的经商习惯与互帮互助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九层抱玉塔,塔高约54米,以传统榫卯结构搭建,庄重而典雅,是婺女洲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塔身下层的地宫为理学艺术展示空间。整个空间以空境与艺术性的表达,展示了理学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哲学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精神理念,以及理学和心学的发展与演变。是景区物理空间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五显堂,婺源地方民俗五显财神文化展示场所,两层木结构阁楼建筑,一层为五显财神供奉区和祈福区,供奉着婺源当地信奉的五显神。每逢节庆,这里会举办五显财神走入人间、祈福等活动。二层为祈福、抄经空间,游客可在此休憩、抄经、写福卡。</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景区有多种表演,但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晚上,婺女洲才达到风景和表演的震撼高潮,打火花、火壶、烟花等表演,能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备受游客关注和欢迎。</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它既保留了徽州古韵,又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一生痴绝处,遇见婺女洲。下午3点左右,我们离开婺女洲回富阳,圆满结束婺源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