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竹里馆》赏析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这首五言绝句,字面意思似乎很好理解。反复读过之后,我在网上搜了赏析文章,却基本就是一种共性的解读——诗歌创设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惬意和淡泊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吗?于是,再读,再品,渐渐生发出了一种“离经叛道”的解读,斗胆简析如下:</p> <p class="ql-block">  “独坐幽篁里”,字面意思是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也有的解释为王维隐居的辋川别墅坐落在幽深的竹林中。我认为取第一种解读更为恰当。诗人夜晚携琴来到幽深的竹林中,找到一块空地(应该是常来之地)坐下来。此处的“独”理解为“独自”很顺畅,但我认为理解为“孤独”也未尝不可。</p><p class="ql-block"> “弹琴复长啸”,关于这句,很多人翻译成“一边弹琴一边长啸(如上图)”,细想实在是令人喷饭!需知,弹琴是需要静下心来,人琴合一的,哪里能够“一边弹琴一边长啸”啊!所以,正确的理解是诗人先专注弹琴,琴声戛然而止之后,应该是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发出“长啸”的。看到“长啸”一词,大家是不是自然联想到了岳飞《满江红》中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呢?我是一下子就想到了的,而且似乎看到了诗人“仰天长啸”的情态呢。由此,我觉得这样解释更能印证自己对首句的理解。试想,如果王维夜晚在自己别墅的庭院中长啸是否会让家中其他人(包括下人)诧异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呢?身形俊朗风度儒雅的王维怎么会在人前做出如此举动呢?只有独处时才会无所顾忌地“长啸”吧?“弹琴”是文人的闲情雅致无可争议,“长啸”又是为何呢?我认为和岳飞的“长啸”一样——<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吐胸中块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深林人不知”,诗人再次提到“深林(首句“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就是有意强调环境,强调“独”处。“人不知”可以理解为“没人知道”,我却更愿意或者说更倾向于解读为“没有人理解(想想《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正因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无人理解,无处倾诉,诗人才在夜晚来到这幽深的竹林,通过“弹琴复长啸”排遣心中的抑郁和愁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月来相照”。皎洁的月光,幽深的竹林,静卧的古琴,儒雅的诗人,的确是静谧清幽的。然而,通过这短短二十个字,我感受到的却是意难平,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平日里不想倾诉、也无法倾诉的一切愁绪,都流淌在琴弦上,发泄于长啸中,氤氲进了这溶溶月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于无声处听惊雷”,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并非心如止水,淡泊儒雅也只是他愿意呈现给世人的一面,而他不愿为人所知的孤独和愁苦却通过这二十个看似平常的文字酿成了美酒,供所有人去品。浅尝者直呼甘甜,细品者却沉醉其中,像极了我们山西的名酒——竹叶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云悠悠,转眼千载,这历久弥醇的文字仍有无数人在读,在诵,在品。不知道愉悦了几个,不知道陶醉了几人……</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