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之39

杨德金

<p class="ql-block">第37回关爱学生频繁家访</p><p class="ql-block"> 改善居所安灯建房</p><p class="ql-block"> 话说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就得教好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要想达此目的,除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执著的责任心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以及对学生心灵的关爱,而家访就是关爱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常常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现在学好知识,就是为了将来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创造辉煌的人生。有的同学成绩跟不上,我就个别辅导,鼓励他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关爱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我还频繁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获得了家长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就家访的情况现在举几例为证。一九七八年五月的一天放学后,我和杨发槐到我班学生范德洪和王国良家家访,这两个学生来自乐德公社,因我们的教学质量好,所以就到我校来读书。最远的是范德洪的家,离我校有三公里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他离他的村校只有两里路不去读,偏要到远的我校来读,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质量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爬山涉水来到范德洪家,我一看,他的家座落在一个山塆里,有两三家住户,屋后有几笼竹子遮掩,大门外有几块水田,几只鸭子在嬉戏,农民们正在田间劳动。我们一到,范德洪的父亲连忙从地里回来了。我们一看家长很忙,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范德洪在校的情况,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努力不调皮。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要留我们在他家作客,我们推辞说还要到王国良的家去,便告辞了。</p><p class="ql-block"> 到王国良家得往回走,我们往回走了两里路,来到王国良家,他的家座落在半山腰,僻而荒凉。独门独户,屋侧边有两笼竹子,满山是未长成林的松柏树。到他家已快日落西山了,我们和他的父母交谈了王国良的在校情况。我对王国良的父母说:“王国良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学习勤奋,成绩好,团结同学,对老师有礼貌,很乖!”他的父母说:“还是老师教得好!”我们要走了,王国良和他的父母都坚决挽留我们住一宿,他父亲说:“天快黑了,怎么走?两位杨老师,你们就将就住一晚吧!”我们一看天是要黑了,我们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住下了。那天的晚餐和第二天早餐,他们一家招待我们的是稀饭配烙的油麦粑。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已经是不错的招待了,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秋的一天放学后,我和杨发槐来到本大队大冲头胡学权家做家访。胡学权的大儿子胡正木是杨发槐的学生,二女儿胡金华是我的学生,我们向胡学权介绍了他儿女的在校情况,他很热情,非要我们住下摆龙门阵不可。当天晚上,花生下酒,白米干饭管个够,我们已经吃饱了,主人还要我们吃,真热情,这种招待在当时来说已经很好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春的一天放学后,我和杨发槐又来到乐德大石坝做家访。大石坝与我大队三队临界,座落在山沟坎上的一个大坝子里,山脚下的大坝子里有两幢房子,住了两家人,一家姓吴,一家姓赖,姓赖的有个儿子叫赖义荣在七八年是我教毕业的,姓吴的一对儿女吴国辉和吴国军是我教的本期要毕业学生,那一次家访,也是受到了家长的热情招待,非要我们住一晚不可,到八三年农村生活条件比原来更好了,让我们吃了个酒醉肉饱。那次家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把学生教得好,深得家长的信任,名声在外。胡家巷有个九O级学生叫晏光东,他不在本村学校读,要跑来住在他姑爷朱灿富家,到我班来读书,他是个补习生,在本村读,没考上初中,结果在我班补习了一年,就考上了初中。</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长有什么喜事就请我们不收我们的贺礼。如一队的刘四照、吴开富、许君儒、杨厚德、四队的张伯权、五队的曹全良、虞崇伟、六队的杨贵华、七队的钟万才、王仲平、八队的李世富、谢银金等,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他们的子女在我班读书,这些家长宴请我与杨发槐,有的家长多次宴请我,结果我教的曹权良之子曹继东成为大学生,虞崇伟之女虞三乔沪州医学院毕业,杨贵华之子杨君强中专毕业,这在当时大学和中专是不容易考上一个的。九十年代我的同学曹全火女儿曹莉萍在我班毕业考上了初中,后到西藏工作,他的儿子曹晓刚在我班小学毕业升上初中后最后到了军校学习,成为解放军的一员。九十年代宴请我最多次的是四队我的学生李忠银,他是我七八年我教毕业的,没考上初中,他与官桂兰结婚,他们的儿子李洪一九九六年九月开始在我班读一册,期期成绩好,官桂兰很重视她儿子,对老师很尊重,很多次宴请我,她家离学校近,我吃了午饭就来上课恰好。这留给了我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利用下午放学后时间深入农村作家访,激励学生好好学习!</p> <p class="ql-block">  话说一九八二年三月分家后,由于我只分得一个小猪圈,没有晒坝,于发展养猪业和收晒粮食不利,我和桂华商议,决定在八二年冬天在屋西侧边建一个猪棚和一个晒坝,结果耗资三百元(相当于二0一三年的五千三百元)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那时我确实劳累,猪圈外那个粪池装一百二十挑(六立方米),是我每天放晚学后,一錾子一錾子打成的,打了几个月才竣工。说是修猪棚,其实不容易。先建一间房子,需要墙基石,还要猪圈板子石,这就请曾运荣、许发银、陈国华在对面大土边上打石头,我再请陈正和、曾海州、李世富、杨富华、辜义留等八人抬回来,墙脚石安好后,四面筑土墙,舂土墙的匠人是本队的陈正荣、曾海州、虞尚祥、许发银,筑好墙后,搭房架所用木料是我平时准备好的,有两根还是在余家塆桂华娘家扛来的楠竹,搭好房架后编竹排盖在上面,再盖草,盖匠是杨银先。房子盖好后,曾运荣几个石匠在屋里修筑成两个猪圈。猪棚北边我又请杨银先,陈正荣等人用水泥加河沙打了一个五十平方米的晒坝。</p><p class="ql-block"> 我在粪池上搭几节木料作为方便的蹲位,便是厕所,不小心出了一个事故。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到叶家塆坡上找一根树子,那时今非昔比,山上基本上没有成材的松树了。过去能藏老虎、狐狸的原始森林早不见踪影了。我在半山腰找到了一根直径有10厘米多点的松树,我几步跳到那里,不想一脚踩在一窝山草蔸上,草蔸承受不住往下一塌,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当时我连对面山的回音就听到了,我以为脚骨断了发出的响声,我“哎哟”一声坐到了地上,原来我的脚崴了,脚背巨痛,我感觉骨头没断,忍着痛砍倒了树,咬着牙把树㧯回来了。我一看脚背红肿了,便用酒烧蛇泡藤擦了几次。第二天早上,脚背肿得老高,走不动,由于学校没有更多的老师,我只好请三弟杨德华代了三天课,稍好后,我马上上班。</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我右脚受伤,今年(一九八二年)夏天的一天天刚拂晓,我到厕所回来时,朦胧中,一条笋壳巴小蛇叮了我一口,咬在左脚趾上,顿时穿心地痛。听到动静后,桂华为我挤毒擦酒,过了一会儿,就肿到了脚背,马上喊斜对门的杨发槐老师请人代课。结果吴学相代了一个星期的课。我在家里躺着,桂华请钟万才扯蛇药敷上,又请河口五村杨文成来打针吃药,肿到了膝盖,解大小便由桂华背去,真难为她了。一个星期后才大体好了,两个月后脚趾处时不时还麻痛。</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生产队准备安装电灯,古老的山沟沟安电灯,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我一万个支持。因为各户要筹款,有的农户想打退堂鼓,我说:“社会在发展,现在不安电灯,今后也要安,早安早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当然,不管好久安装,所用的费肯定要出的。”大家见我说得有理,个别人不安也不行了。安装电灯要买水泥电线杆,各家出劳力从河口抬回来。我去抬了一次,英伟的舅舅江光明也去抬了一天,一天只能抬两次。买各种用电器材,请专业人士安装,我家共用去了二百八十五元(相当于二0一三年的五千元),晚上点煤油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了一首五言诗《电灯赞》:</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地,迄今亿万年。</p><p class="ql-block">古老绿山村,明珠到处悬。</p><p class="ql-block">往昔不敢想,现在却眼见。</p><p class="ql-block">共产党领导,乾坤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深山安装电灯是改革开放中家乡的第一大变化;一九八四年修乡村公路是家乡第二大变化,这年撤销人民公社改称乡镇。时杨佳乡党委书记是杨正华(许润容老师之夫,我的初中同学)亲自组织修建杨佳到果子林的乡村公路,乡负责规划和爆破,村民分组分段投功修路,我户投了43个工,桂华每天都参加,我星期天参加,因为我家少劳力,有时郝理高也来帮忙投工修公路,这年终于修通了这条乡村公路。</p><p class="ql-block"> 话说分家时,我分得正房左侧两间屋子,与杨德华的西厢房相连,所以没有街阳,住所狭窄。我们夫妻商议在后面地里修一座新房,以当时不通公路,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只能土筑瓦盖,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修房,谈何容易。准备修四间房,老屋所拆木料和瓦只够一间半,还要自备两间半的木料和瓦。木料主要缺檩子和椽子。自八三年起,我就将自留山上的小杉树砍来削皮后存起来,每天下午放学后如包产地没事就做这件事,积少成多,到建房用时已有一百丈杉木椽子。平时看到邻近的山上有成材的松树,夜间我就摸去锯倒扛回来,连夜剥皮存起来作檩子,有时两丈长的松树近两百斤我也能从山沟里摸黑㧯回来。现在想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气,何况我患有腰脊劳损,我想也是生活所迫啊!做这种事也不光彩,但也无法呀!一家人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怎么成啊!当然得采取措施,得奋斗,一个人没大错就好了。到修房时,我再将土边土壁的树子砍来,木料就基本备齐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节约土地,我把屋基将要占的土地一挑一挑挑到后面坡顶上,铺成了三块土,大约挑了一千五百挑,计约七十立方米,这些工作量全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还要管理包产地,其艰苦可想而知啊!</p><p class="ql-block"> 盖新房要瓦,我在八公里远的余家湾买的瓦,因不通公路,全凭人工挑。我约定在八五年八月十二母亲六十一岁华诞那天挑瓦,一举两得,当天共九桌客人,其中挑瓦的就有五桌多,我请挑瓦人员之多(42人)、地方之广(河口、杨佳)、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想不到的是那天小雨、中雨、大雨都不断,大家冒雨为我挑瓦,一天挑两挑,我也带头挑。不要说挑瓦,两个来回的路程近七十里,徒手冒雨步行也够呛!我非常感动,当时我就把名单记下来了,作为永久的感谢!现录于下:</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农历八月十二阳历九月二十六月挑瓦大行动 </p><p class="ql-block"> 时值正遇大雨,亲朋邻友不顾雨淋,为我挑瓦,特录名纪念,永为感谢(未注者为全天)。</p><p class="ql-block">吴伯林(上午)许四弟(下午)</p><p class="ql-block">许发银(下午)陈正荣 陈进军</p><p class="ql-block">杨贵华(河口上午) 杨发权</p><p class="ql-block">杨根怀 杨启华(本队)</p><p class="ql-block">杨富华(本队) 杨德成 杨正荣</p><p class="ql-block">杨修成 杨树涛 杨结挺</p><p class="ql-block">杨武(河口)谭万金 谭德顺</p><p class="ql-block">王光银 王光火 王光权</p><p class="ql-block">钟发权 刘华新 胡正木</p><p class="ql-block">马光权 钟发荣 杨贵华</p><p class="ql-block">马光荣 周传玉 刘泽能</p><p class="ql-block">李荣财 虞崇伟 曹伯银(上午</p><p class="ql-block">曹全火(上午) 曹全彬(上午</p><p class="ql-block">曹全忠(上午) 张德书</p><p class="ql-block">杨六弟(上午) 江光明(下午)</p><p class="ql-block">江光权(上午) 杨三弟(上午)</p><p class="ql-block">加上本人计43人</p><p class="ql-block"> 另外厨师4人,也为我劳累,甚为感谢:曾海州、曾运荣、杨银先、辜义留。”</p><p class="ql-block"> 修房子的整个工程,我包给河口清凉寺辜义明负责,墙脚石、筑墙、木工均为他负责,整个工程的工钱为六百五十柒元(二0一三年约值一万二千元)。修好就将近过年了,我请黄明友老表和曹全火同学为我安装电灯,他们没要我的工钱,徐国才为我打灶。修房全部开支共一千九百七十二元(二0一三年约值三万六千元)。劳累了几年,我们终于在新房子里过新年啦!</p><p class="ql-block"> 真是:吃过黄连才知苦,</p><p class="ql-block"> 事非经过不知难。</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p> <p class="ql-block">修公路</p> <p class="ql-block">修成的山区小公路</p> <p class="ql-block">山区家乡安装电灯</p> <p class="ql-block">筑土墙修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