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继阿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我又一鼓作气读完了英国作家戴安娜•阿西尔的《未经删节》和《暮色将近》。不同于《百年孤独》的艰涩难懂、需要慢慢咀嚼,《未经删节》和《暮色将近》就像是作者在与我们对话,令我常有“是的是的”“我也这样”“同感”“同理”等感触,忍不住回应地批注在书旁。</p><p class="ql-block"> 作者年过七旬开创事业“第二春”。其中,《未经删节》是退休后回望工作往事,写的“文学圈打工人实录”。《暮色将近》是89岁高龄漫谈独身老年生活,写下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小小的两本书短短的七万多字却是满满的坦荡和真诚!</p><p class="ql-block"> 作为即将暮色的我,尤其感悟于《暮色将近》,书中展现了一曲献给生命凋零期的咏叹调。当现代社会将老年生活异化为医疗账单与养老院床位的计量单位时,阿西尔的晚年叙事犹如一味解毒剂,让我们重新思考衰老的终极命题——如何在必然消逝的阴影中,活出完整的生命尊严。</p><p class="ql-block"> 在独居四十年的生活剧场里,阿西尔谱写着"孤独而不寂寞"的生命赋格,证明独处可以是最丰盈的存在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公共场域与私人世界的交界处,阿西尔保持着精妙的平衡术。她始终与时代思潮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参与女权运动的启蒙,又警惕集体主义的裹挟;既享受社交生活的滋养,又守护独立思考的疆域。这种"介入的疏离",成就了她真正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 在智性追求的道路上,阿西尔的脚步从未停歇。九十岁翻译古希腊史诗的壮举,不是逞强的证明,而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这种超越年龄局限的创作激情,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意象——在重力作用的物质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轻盈飞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凋零的玫瑰也是玫瑰,而凋零是存在的一部分。”阿西尔以“玫瑰”隐喻生命,在皱纹深处,坦然接受衰老与死亡的自然性。她拒绝将“凋零”视为对美的否定,而是将其纳入存在的完整性中。这种态度打破社会对“青春永驻”的执念,传递出对生命周期的哲学接纳——衰败与绽放同等真实且值得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 阿西尔的晚年叙事犹如一盏长明灯,照亮了生命的完整图景: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真正的衰老从不是生理指标的衰退,而是精神火焰的熄灭。在凋零处起舞的智慧,教会我们如何将生命的终章谱写成自由的赋格,在必然的消逝中,活出诗意的抵抗。</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作为女人应该懂得先好好爱自己,坚持自我。</p><p class="ql-block"> “男人,孩子,亲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只是我们寻找‘自我’中的一环,不必为了某个选择而感到羞愧,只要这个选择是你想要的,是你能承受的,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摘自《暮色将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