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区观察记录—-杨屯镇中心幼儿园

冬冬

<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2月24日</p><p class="ql-block">观察对像:橘蓝色上衣女孩</p><p class="ql-block">观察区域:户外积木区</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天气难得的晴朗,各班老师带领孩子们再户外游戏,我走到中班区域,现在一旁观察,这时一个小女生跑过来给我说“老师我帮你排个凳子吧。”于是,搭建凳子的游戏开始。</p> <p class="ql-block">第一版:凳子的初举形成,搭建两个长条木板。一个木板下的两端竖放一个圆柱体,保持木板平衡;另一个木板下的两端横放两块长方形木块,保持木板平衡,两个木板一样高。搭建好后,女孩试着做了做,说“我再放个踏板,会更舒服”,于是第二阶段形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版:添加“踏板”。孩子拉着我试了试,我做下试了试,凳子太低,导致我起身时导致凳子主体松散。</p> <p class="ql-block">第三版:女孩说“啊散了,没事,我再搭一个”。孩子重新拼摆凳子,这次换了方式方法。全部使用长方形木块,利用横放、竖放、平铺等方式搭建,并在凳子两侧放上“扶手”,加上踏板。孩子试了试,很舒服。孩子让我坐下试了试,这次不仅舒服,凳子的主体也很结实,成功。</p> <p class="ql-block">教师分析:</p><p class="ql-block">第一版,展现出了孩子初步的空间感知和平衡概念,以及勇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搭建完成后,小女孩主动表达出“再放个踏板会更舒服”的想法,这体现了她对实际体验的敏锐感知和积极思考,追求更舒适使用感受的品质。</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二版,添加“踏板”后邀请老师体验时发现凳子太低,起身导致凳子主体松散。这一情况并未让幼儿气馁,反而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他们意识到现有结构存在的不足,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这种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品质十分可贵。</p><p class="ql-block">随后的第三版,幼儿重新拼摆凳子,换用全新的方式方法,全部使用长方形木块,通过横放、竖放、平铺等多样组合,还在凳子两侧加上“扶手”和踏板。最终,一个既舒适又结实的凳子诞生了。这不仅是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更是他们在科学探索中不断总结、改进的成果,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1. 及时引导:在幼儿探索过程中,当出现明显的问题或思维瓶颈时,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为什么这个凳子会散架呢?”“怎样能让它更稳固呢?”帮助他们梳理思路,促进问题解决。</p><p class="ql-block">2. 鼓励表达:在分享环节,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搭建过程中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p><p class="ql-block">3. 强化品质:及时发现并表扬幼儿在活动中展现的优秀品质,如坚持、创新、合作等,通过具体的描述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优点,进一步强化这些良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3月4号</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红色上衣女孩,紫色白条上衣男孩</p><p class="ql-block">观察区域:户外积木区</p> <p class="ql-block"> 搭建公园里的亭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观察的时间有点晚,观察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搭建第二层。</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搭建:整个亭子是正方形的。搭建第二层时,先在四个角分别用两个竖立的长方形木块稳稳地支撑起来,接着用长方形木板把左右两边连接好,然后像第一层那样,采用平铺的方法,用长木板把层面拼接整齐,这样第二层就顺利完成啦。这时,女孩说了声“再架”,于是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第三层的搭建。</p> <p class="ql-block"> 搭建第三层,男孩先拿来三块正方形木块,把它们叠放在一起,做成一个角的支撑。女孩看到后,也赶忙拿来更多木块,放在其他三个角。四个角的支撑都完成后,就开始搭建三层的主体部分。他们用长木板把左右两角连接起来,再通过平铺的方式,成功搭建好了主体,整个过程顺顺利利的,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搭建水平真的很高呢!</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就到了第四层的搭建,这一次男孩改变了搭建方法。他拿来四个一样长的木板,横着摆成一个“口”字型,随后又拿来好多同样长度的木板准备平铺主体。可当他放上第一块木板时,发现木板长度和“口”字型的边长一样,木板没办法架空。于是,他把两侧的木板往里调整,让上下两块木板把左右两侧的木板包裹住。再次尝试,结果放下第一块木板后,第二块还是无法架空。经过第三次调整,男孩把左右两边的木板继续往里调整,摆成了Ⅱ型,这才成功地把木板平铺好,第四层终于搭建完成啦。</p> <p class="ql-block">  最后搭建亭子最顶端,两位小朋友先用正方形木块平铺一层,再用正方形木块围起来,最后放上长木板,就这样,整个亭子的主体完美搭建完成啦!</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 空间认知能力:在搭建过程中,幼儿能够理解亭子的立体结构,从底层到高层逐步构建,并且在搭建第四层时,不断调整木板摆放方式以解决架空问题,展现出对空间关系的初步探索和理解,开始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 。</p><p class="ql-block">2. 合作能力:男孩和女孩在搭建过程中有分工有配合,如男孩负责寻找和摆放支撑木块,女孩协助完成其他角的支撑,体现出初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p><p class="ql-block">3. 问题解决能力:面对木板无法架空的问题,男孩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尝试不同的调整方法,经过三次调整最终成功完成搭建,展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坚持性。</p><p class="ql-block">4. 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女孩说“再架”,简单的语言清晰传达继续搭建的想法,表明幼儿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意图 。</p><p class="ql-block">下一步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1. 提供多样化材料:投放更多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积木,如三角形、梯形积木等,丰富幼儿搭建素材,进一步拓展他们对不同形状组合和空间结构的认知。例如在后续搭建活动中,鼓励幼儿尝试用三角形积木搭建亭子的屋顶,探索不同形状组合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2. 组织分享交流活动:组织幼儿分享搭建经验,让他们讲述自己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其他幼儿共同讨论,拓展大家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开展搭建故事分享会,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搭建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碰撞。</p><p class="ql-block">3. 引导深入探索空间关系:通过开展空间认知相关的游戏活动,如让幼儿用积木搭建不同形状的房子、桥梁等,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物体的空间位置、排列组合等关系。</p><p class="ql-block">4. 增强合作互动机会:安排小组合作搭建任务,设定更具挑战性的搭建主题,如搭建一个小区建筑群,鼓励幼儿在小组中明确分工、共同协商,进一步提升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