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段敬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 的 当 兵 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原工建209团参谋 河南段敬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就是战斗故事片,像“地道战”、“小兵张嘎”、“上甘岭”等,无论看多少遍,都很新鲜,他们的英雄形象在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心想,自己长大后,如果能当兵成为一名军人,扛起枪保卫祖国,那该多好。从此当兵就成了自己的美好梦想。</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后.回农村参加了大队组织的基干民兵,转业军人李中喜是民兵营长,给我们讲部隊生活、枪的构造和射击原理、瞄准要领和射击需注意事项。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每人发三颗子弹进行实弹射击,由于自己认真刻苦练习,三发子弹打了一个九环、二个八环,营长高兴的对我说:“小伙子要是以后当兵没问题。”听后,自己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1964年11月冬季征兵开始,我就积极的报了名.很快就进行了体检,地点在公社卫生院,有的青年中途身体不合格.就被筛选掉了,自己是全部检查完毕.当时体检医生给 部队首长讲,这小伙身体居甲等可当空军,这一下自己高兴坏了,心里暗想:自己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p><p class="ql-block">一个星期后.入伍通知书发了下来.可没有我的名字,知道这个情况后.头脑轰的一下晕了.随即就去问民兵营长是怎么回事,他说:“今年征兵政策有一条是独子不征.”自己听后,当时就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饭也不吃,蒙上被子睡起大觉。象掉入万丈深渊,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我父亲去找本生产队当兵刚转业回来的亲戚徐友林来开导说:“只要自己有决心、有信心,就直接去找来接兵的解放军”,听后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就去试一试吧。</p><p class="ql-block">记得是12月20日早上,我和本村发小王全法一起到县城,找到李中喜民兵营长,他带我们俩个去见了接兵部队首长,讲了我的实际情况和当兵决心。部队首长听后对我们讲回头研究一下再说。 </p><p class="ql-block"> 晚饭过后,民长营长告诉我说:“很有希望,让家长明天上午来一下,看父母的意见如何。当天晚上,我让回村的干部捎信给父母,第二天父亲9点钟就来到县城,见到了接点部队首长讲:“我和他母亲都还年轻.身体也很好.家里农活也不需要他干,就让他去部队锻炼几年吧”。老人爱国爱党的话打动了接兵首长,就这样12月21日早上换了军装,12月22日坐上西去的火车。</p><p class="ql-block">入伍几年后,接我入伍的首长付参谋长曹国山告诉我说:“当时是因为有一位应征青年是小儿麻痹,早晨出操时腿脚有问题,才换了你小段.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你来当兵就是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原来是这样,这个迷终于解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 难忘的太要镇</u></b></p><p class="ql-block">1964年12月22日下午一点,荥阳96名文化兵(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乘座郑州至西安的列车,在23日早上4点多,到达予灵车站。在车站北邻一个小村庄(上屯)住了二夜。团部文书宋明文让我们6名新兵跟他走,顺着铁路一直向西.走了有二个多小时,到太要车站.那里有许晓谦、祝运佳二个班长和十来个老兵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他们接过我们的背包,把我们带到太要东街一家民宅里,地上铺好了麦草,这就是我们的军营。</p><p class="ql-block">其他90名新点被分配到了五、八、十一连。主要是因为修公路、修车站通往库区铁路专线大桥。</p><p class="ql-block">太要是一个古老小镇,约1.5平方公里,人口5000余人、南有秦岭山脉,北有陇海铁路,当地百姓有一种说法,一步跨两省;战争年代还是军事要地.去西安.过潼关必经太要。</p><p class="ql-block">太要镇中间有一条东西大街.东边和火车站相连,南北两条街较短,西街北端是政府大院,团首长及家属在大院居住,大门口有警通排战士昼夜站岗。政府路西是供销社大院,总机室就设在那里。工训股实验室和测量班的同志也在西街民房居住。团首长田雨书及家属和我们同住在东街,饮事班伙房和我们相邻,吃饭很方便。</p><p class="ql-block">西街和东西大街交会处有一个直径7米,深1米多的水池,是当地居民饮用水。水是从秦岭山流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沏见底。站在水池边偶尔能看到小鱼来回游动。水渠上架有几根棍和木板作为简易桥,走在上面乱晃,不小心还有可能跌落水中。管理股李金树协理员及家属就住在水池南边民宅里。</p><p class="ql-block">一个多月后,我们搬到了新建的营房,在太要镇西南角。那里原来是一个炼铁(铸造)厂,大门朝东。南边有二十余间房屋,院中间有一个大仓库,约200平方米,是机关开会的会议室。院边新建了南北二排房土打墙。屋顶是油毛毡,一个班一个屋子,门上掛的是草帘子,院中间有一个大水池,每星期都要去上游引水下来,沉淀后作为生活用水。伙房就在警通排南边,,吃饭不出院,营房北邻是太要粮管所。</p><p class="ql-block">新建单位没有家底,生活很艰苦,吃饭定量。第一年新兵津贴6元,每多当一年兵增加1元,伙食费每人每天0.45元,粮食1.5斤。为节约煤炭,改善伙食,经常用星期天走9公里路去南边秦岭山上砍柴,这样由原来每星期吃一次肉改为吃二次肉。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好作风,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每月6元津贴只花1元,剩余5元由班长管理,集体存入银行。</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陕西、山西新兵来到,警通排由原来十几人增加到33人,并且按编制分了班。我被分到电话班,成为一名电话兵。六五年下半年,予灵机关营房全部建好,在太要的人员都搬到予灵。这个院就留给卫生队住院部使用。</p><p class="ql-block">从予灵到太要有一对电话线,将卫生队和太要公社串连起来,规定铃响二下是公社,响一下是卫生队。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样很不方便,有时二个单位同时接,有时两个单位都不接,最后研究决定,在卫生院安装一部10门总机,将团首长家属、卫生队及地方有关单位全部接到总机上。班长戴海将我和高平安二人叫到一起讲,你们俩个单独去去执行此任务,临行时格外嘱咐:</p><p class="ql-block">①要自觉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每星期日开班务会要进行汇报②要值好班维护好各单位线路及电话单机,不能擅离职守。③不能和地方女话务员闲拉扯。要和其他单位搞好团结。</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两个战友回到太要,直到部队78年撤离潼关,完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p><p class="ql-block">作者 段敬业</p><p class="ql-block">责编 金厚盛</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4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前段敬业,后高平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高平安提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