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朋友说金山寺的日落很美,于是趁大好春光去镇江金山访禅,茅山问道。2024年3月22日周末上午十点多,和妻一拍即合,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因为要等看日落,一路上不急不慌,下午三点多才到了金山。朋友说镇江的所有警区都对警察免门票,尽管优惠政策上没有注明,但是凭证件都可以进。一试果然如此,给镇江一个大大的赞!</p> <p class="ql-block">金山风景区,是"京口三山"(金山、北固山和焦山)之首。海拔仅44米, 原是扬子江中的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称。直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才与陆地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侧,门上的题字:“雄跨东南二百州”,是南宋孝宗帝赵昚的墨宝,这句完整的诗是:“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p> <p class="ql-block">过廊桥先去中泠泉。</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水准点。是用于全国性的高程测量,通常用于建立和维持国家高程基准。</p> <p class="ql-block">舫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云根坊。意思是指道院僧寺、深山云起之处或山石。</p> <p class="ql-block">中泠泉以前的山门,现在已关闭。</p><p class="ql-block">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金山寺外。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p> <p class="ql-block">中泠泉“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第七,后唐代名士刘伯刍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泉池四周围有石栏,长宽均为9.70米。泉池南石壁上嵌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大字,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江知府王仁堪书。</p> <p class="ql-block">泉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p> <p class="ql-block">池中仅有三四处涟漪,是水下的泉眼往上冒泡。和济南的天下第一泉一一趵突泉比起来,动静要少的多。</p> <p class="ql-block">芙蓉楼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p> <p class="ql-block">现在芙蓉楼是1992年在遗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芙蓉楼由江泽民题写。</p><p class="ql-block">《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首诗让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p> <p class="ql-block">三塔映月。白天来只见三塔不见月。</p> <p class="ql-block">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中泠阁,一楼是“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馆”,二楼是“王仁堪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展柜内展出的是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全文九百余字。这也是中泠泉得天下第一泉的文字记载。大厅正上方有匾额“泉鸣”,中间有浮雕“中泠泉图”。</p> <p class="ql-block">石碑阴刻隶书“中泠泉”,同治八年(1869年)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王仁堪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楼上俯瞰中泠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主要介绍了晚清时期镇江知府王仁堪的生平与政绩。王仁堪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考中举人和状元后,因反对挪用海军军费而被外放为镇江知府。他在镇江的清廉自守、施政为民的为官风范被民众广为称颂。</p> <p class="ql-block">王仁堪的雕像,两旁的对联:“为民爱民亲民伟绩丰功垂青史,廉政勤政实政高风亮节启后人”,高度概括了王仁堪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王仁勘事迹绘画。</p> <p class="ql-block">远眺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寺前广场,是举行水陆法会场所。</p> <p class="ql-block">江天禅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牌匾,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寺庙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江天禅寺又名金山寺。金山寺水陆法会被江苏省政府批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水陆法会,全称“十方法界四圣六凡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法会”,也叫水陆会、水陆斋、水陆道场、悲济会等。它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大型法会,分超度、消灾两部分,能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自梁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启建水陆法会开始,经过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传承,金山寺举办水陆法会已有15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山门,坐东朝西,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高悬寺额,“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览金山时命名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自古就有神话、历史故事无数,白蛇传中所述的《水漫金山》说的就是这里。金山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打破了传统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长江,各色建筑散布其上,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题写东晋古寺。</p><p class="ql-block">山门两旁两只明代石狮雄踞,已被万千游人抚摸出了包浆,呈现玉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p><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背面,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一句:“度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p><p class="ql-block">观音阁里三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和尚(宰相裴休之子)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那时的金山寺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便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这个岩洞的白蟒就此避走。</p><p class="ql-block">旁边山岩上镌刻着“头陀岩”三个大字。法海性裴,人称“裴头陀”。左侧还刻有一首小诗:“生而颖异,胎素不群。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齋一食,六时危坐。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身隐。”</p><p class="ql-block">这是不是法海镇压白娘子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又名金山塔,矗立于金山之巅,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期。</p> <p class="ql-block">题刻“天地同庚”相传是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小神童李远安所书。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两江总督刘坤一建了这座慈寿塔,以祝慈禧长寿。慈禧问他:“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 刘坤一无言以答。正在为难,八岁的李远安从身后递来一张小纸条,正是“天地同庚”四个字,刘坤一对答后,慈禧喜笑颜开,重重有赏,后来这四个字便被刻在了塔下。与“天地同庚”互成直角的壁上还刻有“清世界”三字。石碑原来是七个字——“苦海岸头清世界”。后来此碑破裂,“苦海岸头”几个字落入江中。</p><p class="ql-block">平台另一侧壁上刻有“千山雄观”四个古篆大字。</p> <p class="ql-block">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遗憾的是我们去时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旁边的“御碑亭”,石碑上刻有康熙皇帝的御书“江天一览”。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帝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于亭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照金山。</p> <p class="ql-block">山门右侧墙内嵌“民不能忘”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镇江士绅董商民为表达对观察使郭月楼的感激之情,在金山寺天王殿外墙壁上立下“民不能忘”碑,碑文记载了郭月楼疏峻便民河的德政。</p> <p class="ql-block">晚上逛吃西津渡。西津渡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旧居。</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位于小码头街“层峦耸翠”券门西侧,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晚唐诗人张祜当年待渡西津,留下了《题金陵渡》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千年,看的可不是这只傲娇的汪汪。</p> <p class="ql-block">看的是考古遗址,展示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基底。唐代之前是泥土路,唐代是鹅卵石路,宋代是石板路,明清代时是砖路。</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又名金陵渡,余秋雨手笔。</p> <p class="ql-block">铁柱宫,又称“万寿行宫”“铁柱行宫”,初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p><p class="ql-block">铁柱宫供奉许逊像,设许逊法器——铁柱作为镇锁蛟龙图腾。</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新作了修葺。洞内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p> <p class="ql-block">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是过街喇嘛塔,始建于元朝年间。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p> <p class="ql-block">独轮车轧出的深深车撤,诉说着旧时的繁华忙碌,记录下千年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坡是指观音洞东侧坡道上的53级台阶,是古人用花岗岩条石堆砌而成。五十三坡的名称源于佛教典籍《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拜53位高人的故事。善财童子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后,决定寻访圣贤以求升华,最终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五十三坡的53级台阶象征着善财童子参拜的53位高人,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镇江人创设。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p> <p class="ql-block">本要在这吃鱼,结果排队的人巨多。关键店家已不再安排排号了,只好望鱼兴叹。</p> <p class="ql-block">到处人满为患,最后在这吃的长鱼锅盖面,其实就是蟮鱼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