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在品读白驹第一次沙龙活动中,仇育富、浦玉生、樊春华、杨永进、吴小平、董绍华、周继坤等作了精彩发言,现摘编如下</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会讲故事很重要”,大丰老年作协秘书长仇育富如是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白驹皎皎书院也是近几年才有所闻,参加这一类的活动还是第一次,感谢书院能给我这样一个学习和了解白驹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要说对白驹的印象,去年五月我们老年作家协会去白驹采风期间,王宏程副主席做为白驹的东道主为我们买来了白驹的烧饼,当时我便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饼不忘王宏程”。此话在我们老年作家群已成一句口头禅。</p><p class="ql-block">当然,白驹不仅有烧饼,白驹的文化底蕴在大丰各镇中应该更有其特色。白驹因有施耐庵、有《水浒传》而使白驹人更有了文化底气,也催生出了不少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者,以及致力于水浒研究的文化学者。由此我有着自己的一番感慨,2012年我参加了江苏省新闻培训,会务组组织我们到浙江采风,我们去了瑶琳仙境,讲解员为我们讲了几则关于仙境的故事,当时大家都会心地一笑,觉得这些故事与景点有点牵强附会,都是后人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去了商丘古城,在木兰祠才将木兰的一生做了一番全面的了解,原本以为这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当地人将她的一生用多个故事对游客进行讲解,这就使得这个人物更具血肉,更为丰富,更为真实可信。大丰与兴化一直对施耐庵这个人物的归属地有过争论,但最终将施耐庵这个历史人物定位在大丰,这便是白驹人会讲故事。</p><p class="ql-block">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些年来由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文化主题,作为大丰人,讲好大丰故事,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经济发展,这便是当今的一个文化课题。</p><p class="ql-block">白驹的书香气很浓,不少人在写书,有了自己的创作成果。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把老年作家协会的主要成员们都动员起来,为新书做一个编辑、修改、完善,这样集众人之智、之力,一定会使书籍更具魅力。</p><p class="ql-block">今天参加这样的活动,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大,希望白驹皎皎书院今后就某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分享,然后形成文字,这样既可以提升作者自己,也能对白驹书院所有的成员带来一个提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施耐庵是白驹人”,中国水浒研究会副会长浦玉生斩钉截铁地说——</b></p><p class="ql-block">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新时代,慧谷先生热衷于品读白驹读书沙龙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慧谷编的书我读过几本。曾勾起我写过学术笔记,在昆明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我不是白驹人,从1982年第1次走进白驹寻踪施耐庵,后来去过不下50余次。弄清了一个问题“施耐庵是哪里人”。这是中国文学史领域里的重要课题,知人论世,知道其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书。</p><p class="ql-block">施耐庵是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这是说的他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家,或称故里所在地。施耐庵的祖籍地是兴化。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就是这样表述的。</p><p class="ql-block">施耐庵是哪里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绕不过去的话题。这是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基础上的继续研究。</p><p class="ql-block">《辞海》解释“籍贯”一词:祖籍地、出生地。说施耐庵是盐城大丰人的证据:其儿子施让墓志铭说:“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大丰白驹发现的《施氏家簿谱》(长门谱):“一世祖施彦端字耐庵。”我们知道施耐庵的父亲是个行船的名叫“施元德”,而家谱上无记载,这说明迁白驹始祖从出生地算起是从施耐庵开始的。白驹镇五大姓:陈杨李施卞。施耐庵故居(原施氏宗祠)在白驹镇北街,当初是三间茅屋,后来成为三进15间施氏宗祠,清朝时改建。相传最初故居在茅家园,靠串场河边。施耐庵在《水浒传》自序中说:“门临大河,嘉树有荫。”大河,串场河也!《大丰县志》《大丰市志》均记载有施耐庵故居。民国《兴化县志》说施耐庵何处人:白驹人。而说施耐庵墓在老圩区;《兴化市志》只有墓地,没有故居。某些兴化学者所谓:兴化白驹(今大丰白驹)人不工稳,因为施耐庵(1296-1370)生活于元末明初,出生时是泰州海陵县白驹场,逝世时泰州白驹场。明万历后期、清朝、民国的大部分时间属兴化白驹场。所谓:故里是兴化白驹施家桥一说。施家桥(施家三桥)的名称由来是九世孙的奉(枫)桥、柳桥、板桥之名。所谓宗祠、砚台地是2020年创办施耐庵文化园搞起来的。至于文献上说钱塘(杭州)施耐庵,相传施耐庵在杭州做过县丞,或者是跟着张士诚起义在杭州一带生活过。苏北施彦端怎样与杭州施耐庵划上等号,有地下文物作证,施耐庵曾孙施廷佐墓志铭说:“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这个“浙”,可以是浙江杭州,或者当时苏州称“浙西”,正是张士诚称王之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我是从搞新闻报道起步的人民调解员”,樊春华如是描叙自己的写作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是一个搞新闻报道的,说不上有什么文学细胞。当年高中毕业后先在村里搞新闻报道,写了几个新闻稿,后来当上了民办教师,几年后又被公社抽调上去搞新闻报道,当时除了大广播里听到外,还有一个努力方向,就是每年在每月一期的大丰情况上用篇把稿子。几年后,我心所向仍然是回学校当老师,终于如愿以偿,在学校一直干到工龄满30年。在2010年,我被聘用为白驹镇人民政府的专职调解员,又已经15年了,说起写东西——写了几百份人民调解协议书,让大家见笑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前,因政府编写村志要求,我才开始写了几个人物通讯(此前,为《白驹镇志》做摄影,这得到杨荣富书记的肯定)。一个是民窑村的“双枪老太婆”,在全区拿了个一等奖;另一个是民窑村的“宗氏三代工匠传承红色基因”,也在全区拿了个一等奖;还有一个“马兰花开”,是写全国先进司法所长的,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了,近两年陆续写了几个打卡旅游系列小文,可能是比较亲民,反响还不错。</p><p class="ql-block">今天参加这个活动,很受鼓舞,我也会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我没有离开过白驹周边,我的写作也是如此”,向皎皎书苑赠送了四本书的杨永进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又没有离开过白驹周围的白驹人,今天很荣幸、也很高兴参加"品读白驹″活动,与白驹的这么多文友们见面。记得我与慧谷第一次见面还是2003年的初夏,那时我常驻上海大柏树招商,我们一个招商站的大丰开发区的陈丰来同志约我一起到上海第一证券去拜访陈总,那天,慧谷很坦诚很认真也很浪漫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无法忘记的印象,他说很想回白驹在石灰砖瓦厂那个地方弄个"桂苑",栽上桂花树,建个书屋,让桂香书香飘溢在白驹。如今,20多年过去了,“桂苑”没有完成,皎皎书苑则已经在白驹诞生了四年多了。这之间,定然是有着内在联系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写作,可以直抵心灵”,《乡情悠悠》作者吴小平如是说——</b></p><p class="ql-block">在“品读白驹”沙龙中,主持人提到了我写的散文《白驹烧饼》,该文在《盐城晚报》、《大丰日报》上发表,白驹烧饼好吃,家乡的美食留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写乡愁的,是写家乡的人和往事。乡情乡愁悠悠,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我在参加“皎皎书苑”活动中,真正长了见识。我见到了朱永新先生,见到了画家李涵教授,画家陆天宁老师。我还参加了著名军旅作家陈贻林老师在书苑举办的文学讲座,受益匪浅。陈老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驹镇》,已经刻在家乡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在皎皎书苑,我还见到了原盐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浦玉生,见到了大丰作协主席冯晓晴、葛海燕,《人民作家》总编骆圣宏、主编陈劲松、白驹本土作家董绍华老师,听他们谈创作,说白驹人文故事,领略了他们的风采。在此感谢皎皎书苑。</p><p class="ql-block">我的另一本诗歌散文集《平原上的瞭望》,正在整理中,准备在今年出版。届时还请大家指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i>“白驹文化应从多维度阅读”,董韶华说——</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驹千年古镇,融合水浒文化、盐灶文化、民俗文化(如早茶晚澡习俗)及戏剧文化,是一幅“活态《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因此,白驹文友们应当深入民间采风,挖掘历史痕迹,通过书写让白驹文化“活”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i>“从1985年开始,写作就是我的爱心之旅”,《爱心之旅》作者周继坤说——</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心之旅》这本专集,是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将曾经发表的短文,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精选汇编而成的。从“举步启程”到“留下足迹”,从“活动花絮”到“满载而归”,既有文字,也有配图,既是对大丰区众心助困第一分会爱心历程的追溯,也是对第一分会这支队伍成立以来的一次大检阅。从捐资助学到慰问病残困难群体、从周年庆典到换届选举、从“白驹好人”到“盐城好人”省级“爱心大使”、从当初的几名爱心人士发展成现在具有上百人规模的爱心组织、从对接无锡大丰商会到走出大丰奔赴兴化、东台、响水......6年来,累计组织捐款近60万元,使近百名困境学子完成学业,60多名患者得到救治,30多名伤残人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风风雨雨6年多,有过艰辛、有过感动,更有发自内心的成功喜悦,每次爱心活动,无一不凝聚着大丰区众心助困第一分会诸多爱心人士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我晓得我的写作水平很有限,各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全,许多爱心会员的事迹,没有能及时跟踪采访宣传到位,书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同时,这本专集得以与读者见面,有赖于诸多师长、好友的热情支持和鼎力帮助。如丁日旭先生的封面题字;董绍华先生专门为本书写序;樊春华先生帮助电子版文字推敲、语句修改、文稿校对等等。</p><p class="ql-block">从爱上新闻写作的那一刻,我也渐渐爱上了文学创作,近年来,先后有60多篇散文、随感见于诸多报刊、网站,不少文章参加各类征文还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我想,不久的将来,等我退休了,我还将精心整理准备再出一部散文集之类的书刊,届时还请各位多多赐教。</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