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刚(笃行)的美篇

李永刚(笃行)

<p class="ql-block"><b>细品人物 深读论语(弟子篇-子夏-09)</b></p> <p class="ql-block"><b>子 夏</b></p><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卜商(公元前507-公元前40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是在孔子自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到孔门受业,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p><p class="ql-block">他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曾为鲁国的莒父(今山东省莒县)宰。</p><p class="ql-block">孔子逝世后,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卜商一生博学笃志,学识渊博,传授五经,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孔门弟子中有著作传世的,数卜商为最多。相传《论语》为卜商与冉雍合撰编录而成。《毛诗》传自卜商,《诗序》即为卜商所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卜商;《易传》一卷,亦卜商所撰。汉人徐防又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他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p> <p class="ql-block">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第十九•第六章》)</p><p class="ql-block">【注释】①切问而近思:“切问”强调提问时态度诚恳、认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请教问题。“近思”是指立足当下,思考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避免空想和不切实际的思考。《集解》:“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p><p class="ql-block">【译文】子夏说:“广博的学习并能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询问并且多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就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名家精义】</p><p class="ql-block">苏氏: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p><p class="ql-block">程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又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朱子: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刘宗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皆道问学之事,而求仁之功端不外此,故曰“仁在其中”。仁固无往而不在者也。学问、思辨,非二也。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心,仁也。然则博学者,学此者也;笃志者,志此者也;切问者,问此者也;近思者,思此者也。此真能用力于仁者也。谓之仁在其中,谓实有诸中,非若存若亡之见也。子夏盖示人以求仁之学也,亦即下章学以致道之意。博学是博文工夫,笃志、切问、近思是约礼工夫。</p><p class="ql-block">钱穆:博文必归于约礼。学虽博,贵能反就己身,笃实践履。切问近思,心知其意,然后适道与立之后,可以达于不惑而能权。本章当与上章参读。子夏列文学之科,然其论学,固不失圣门矩矱(yuē),学者其细阐焉。</p><p class="ql-block">博学而能笃守其志,又能就已身亲切处去问,接近处去思,仁道亦就在这中间了。</p><p class="ql-block">杨伯峻: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其中了。</p><p class="ql-block">南怀瑾:切问就是经验,多听多问。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其实的思想,人生到底没有什么太高远,不必向外找。</p><p class="ql-block">李零:学问学问,一方面是学,一方面是问。学,眼界要宽,精神要专,这是“博学”和“笃志”。问,一是问别人,二是问自己。“思”是问自己。问和思,最大问题是不着边际,“切”和“近”都是紧扣问题。学知识……不是人做学问,而是学问做人。问,才是更高层次,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知识只是工具和资料。</p><p class="ql-block">傅佩荣: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正途就可以找到了。</p><p class="ql-block">【读解】子夏此言揭示了求仁之道须融贯“博学笃志”与“切问近思”的双向锤炼。博学如海纳百川,但若缺乏笃志的锚定(如苏氏所言“大而无成”),则易迷失于知识洪流;笃志需以博学筑基(程子“学不博则不能守约”),方免沦为空洞口号。二者如鸟之双翼,既拓宽认知边界,又凝聚精神内核。而切问与近思则如知行纽带:切问指向“当下之惑”(李零“紧扣问题”),近思强调“落地之省”(南怀瑾“切近实际”),使人既不自困于虚玄空想,亦不沉溺于碎片信息。刘宗周点破此四者皆“道问学”与“求仁”的统一,学问非外求之术,而是通过持续叩问与反思(傅佩荣“就近省思”),将知识内化为生命养分。钱穆谓此乃“博文约礼”的生动实践:当博学不止于记诵、笃志超越功利、切问直指本心、近思联通现实时,仁德便自然生长于这种知行互哺的生命状态中,如朱子所言“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在求仁之路上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