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祥树的美篇

袭祥树

<p class="ql-block"> 宝鸡石鼓</p><p class="ql-block"> 春来的午后,陪老友去中华石鼓园,登石鼓阁去看石鼓,这是外来友人必去的打卡地。石鼓阁是后建的一座仿秦风格,高居山鼓山巅,外五内九的设计,高五十六点九米的阁楼。石鼓就陈列在一层,彰显了石鼓的至尊地位。鼓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石鼓却十分罕见,而宝鸡石鼓更是全国唯一,没有第二的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鼓在中国己有五千年的历史,与中国文明亦步亦趋的同步历史的长河。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载入史卷,和天地神灵的信息相通而成了传奇。相传皇帝大战蚩尤时,便是以鼓声与天通灵,用鼓传令,靠鼓立威,皇帝击鼓,音传山野五百里,大地震颤,河水倒流,一鼓作气,打的蚩尤府首称臣。那时鼓也是权力的象征。是不是村野传说,野史传奇不得而知。但是鼓自有史以来,作为战鼓,作为祭祀,作为图腾却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在那远古的时代,人们砍一段粗壮的树干掏空,蒙一兽皮,便成了树鼓,拍之其音悠悠,其声沉沉,可上达天庭,亦能下穿地府。于是部落首领,以至后来的巫师便都精通鼓术,鼓音,鼓律,能和天地勾通。这种威权只有部落首领,大巫师才能通过鼓声上知天意,下懂地语,以天地旨意决定部落大事。倘遇旱灾,水患等难,部落首领便以鼓击之,献祭三牲五畜,人们歌之舞之,上求苍天,下拜地府,敬天地诸神,以求国泰民安。后来,随着人们的智慧进化,有了更先进的陶鼓,铜鼓等各种形式多样,更先进,更漂亮的鼓,用做战事,祭祀,庆典文化等不可或缺的器物一直沿续至今。而石鼓却是稀有,罕见的。据记载:宝鸡石鼓是有史以来唯一存世的孤品。宝鸡石鼓出土于唐贞观年间的古陈仓,高约三尺,径约两尺,重约一吨。鼓有十面,分别是:汧沔鼓、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作原鼓、酃雨鼓、而师鼓、马荐鼓、吴水鼓、吳人鼓。石鼓不能击,不能乐,而是一种记事的神鼓,在鼓类中具有神圣的至高地位。每鼓刻有大篆诗一首,並附有白话译文。记有皇家渔猎之事,优美风光之录。石鼓刻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亦是研究先秦文化,文字演变的重要文物,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称誉,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韩愈曾做石鼓歌美之,文人骚客也曾做赋赞之,也曾荣居庙堂一侧供人仰之。</p><p class="ql-block"> 石鼓不言,历尽风雨霜雪记载苍桑变幻,石鼓不语,伴随日月星辰默看人间万象。自石鼓在古陈仓见证世间1300多年以来,世间的沧桑之变,人间的流离之苦,战火的硝烟弥漫,给石鼓留下了灾难的痕迹。战乱时石鼓也曾被弃之于野,蒙尘茅舍,有识官人也曾全力护之,终究战火离乱,朝代兴替,还是流落民间荒野。1234年南宋和蒙左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于机缘巧合发现了石鼓,才得以保全,而其中的作原鼓已下落不明,而后朝庭悬赏重金全力搜寻。为赏金挺而走险者有之,为争功费尽心机者有之,有的冒之,有的仿之,假鼓频现,所幸皆被识破。后来才被有心人士在凤翔一屠戶院中找到。其屠夫只当是农家一普通碌碡,用来做磨刀剁骨的利器。待寻到时已被磨削尺余,文字则已全无,令人唏嘘不已,感叹石鼓命运多舛。至此十面石鼓历尽劫波,全家团圆。全国解放后,经专家修复后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宝鸡石鼓阁存放的石鼓是仿制品。</p><p class="ql-block"> 从石鼓阁出来,已是夕阳落照,金色的阳光落满石鼓山顶的石鼓阁,凭栏临风,极目远眺,想石鼓跌宕起伏,犹如人生,只道是世事识艰难,世态看炎凉,石鼓蒙难终究辉煌,留芳百世,而有人历尽扻坷,奋斗一生,真心付明月,明月照沟渠。感概万千,想起一句老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渭水泱泱,孕育了石鼓阁的灵秀,石鸡鸣瑞,赋予了石鼓阁的神韵。来此一观,懂者看门道,不懂者看热闹,我是陪老友来看热闹的,但能各取所悟,便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