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 等风来 深耕18-4作业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这一课讲到紧急时刻。说我们在遇到事件时,并不是没有感觉,而是停留在自己紧张焦虑的感觉里,且这种感觉与事件无关。真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捋一捋我的经历,好像是这样的。我会紧张老师的电话,铃声一响内心马上咯噔一下,害怕孩子又出了啥事。我会紧张孩子发脾气,她的气势压得我喘不过气,会让我又回到过去无意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里,然后开始自责,自否,被迫把自己的自尊踩在脚下。我会紧张孩子的学习,压根不敢提及,这是我和孩子矛盾的焦点,是孩子怨恨我毁了她前途的理由。我明明特别期待孩子能走进学校,开始她正常的学业和生活,可我不能问,不能想。听着楼下学校的铃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我的紧张焦躁就被点燃,内心满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带着孩子出去,就怕遇到熟人问起孩子为啥没去上学,即担心我的回答刺痛了孩子,又担心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会经常突然从梦里醒来,为脑子里闪现出来的一件没做的事而紧张,开始责怪自己怎么就给忘记了。或者为突然想起多年以前一件尴尬的事而羞愧难当,脸红得发烧。或者醒来时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像睡觉剥夺了我所有记忆,我不知道身处何处,不知道时间空间,像穿越了一样……</p><p class="ql-block">类似这些紧急的事经常发生,感受的经验不断被重复验证。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类似的感受。人的这种感知模式真的与事件本身没多大关系。事件最多算是一个导火索,只是把这种紧张压迫的感知从隐匿状态给呈现了出来,是它本身就在我体内的,我就是以这种感知模式存在的。</p><p class="ql-block">这种感知哪来的?</p><p class="ql-block">也许是传承于父母这个原生家庭,传承于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关注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评价而非自己的内心,没有主体意识,机械趋同与群体意识。在我接收到的理知经验里,枪打出头鸟,和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最安全的。在我的感知经验里,某些事实告诉我,唾沫星子淹死人,维护面子比内心的真实想法重要得多。自尊被异化成羞耻感,人格卑微柔弱,并由此形成一种自我道德约束,让自己作茧自缚。为了在这种约束里能生存下去,便演化出了一套自身的防御机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反应模式:凡事要多关注结果,预防失败,不能失败;要更多关注在事上而非人本身,事大于人重于人;事的好坏就标签着人的能力和品格。</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这一课提出:我们在不断提升和更迭理知部分的经验的同时,很多时候是把我们的感知这一部分切割掉了,没有去关注和重视这一部分经验的发展,导致我们总循环在过往的旧有感知和经验里。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事件早都过去了,但事件带给我们的感知和意义却一直困扰着我们。每每触发,都重复显现当年的恐惧感受。这种感知的经验一直没有被替代更新,长期积累下来,便进入了我们潜意识,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激发我们的紧急,让我们长久地停留在这种紧急状态里无法松弛下来。</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们知行无法合一的根本原因。在知的这一部分,不仅有理知,还有感知。只发展理知,理论的东西学了很多,言语上高大上,却在感知这一部分停滞不前,感觉系统没有新经验来替代,我们的知就只是一少半的知,那怎能行出来动作呢?当然,我们这一少半的知也必然配套一少半的行,做不出来还是知得不够深不够全。理知层面的提升永远取代不了感知层面的经验。就像杨老师讲的,真理无法指导实践一样,真理是科学、科技、理知层面的总结和提取,而实践是需要我们回到生活里,带着感知去真实体验。做过了,感受到了,产生了新的感知经验,再回头去想这个理儿,对呀!和理知对应上了。噢,我知道这么做是对的——实践出真知。这个“知”,才是我们真正的知,是理知和感知共同的、协调的知。所以我们踩过的坑,再言传身教给孩子,没用。该孩子踩的,就得去踩,因为他需要在他做的过程中感受他的感受,总结他的感知经验,去和他的理知相对应。这才是他完整且有意义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感知是什么?我想它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就是我们的灵魂所承载的东西吧。感知就是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对信任、信仰、尊重、爱这一类无形之物的感受,以及我们对自身的各种体验所带来的感觉吧。杨老师给了它一个概念的界定: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中,一个或多个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基本心理经验。</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是麻木的,不太有意识去关注,只是被动沉浸在里面。感知一直存在,但常常是以紧张焦虑的情感状态存在着。它会导致我们在亲子关系里,对孩子的感知部分也表现地无感,不能对接,不能理解,对孩子生不出悲悯和同情。小时候对女儿说一些粗鲁严苛的话,女儿就特别受伤,哭得稀里哗啦。当时很不理解,就觉得妈妈也没说你啥呀,即没骂也没打,哪来的伤心生气,太矫情了。一位妈妈说她自己是一位非常守时的人,但儿子却总是慢悠悠的,一点都不着急。她为此替儿子想了各种办法克服,也生气喝斥过,但并未起任何作用。她后来也就不再说了,只是单方面忍着。我问她:“你有没有感受到孩子其实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按他自己的节奏在生长?他长期被你催促他自己也挺难过的,你有没有感受到过孩子的不容易?”她说她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一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深深感知过的人,她就没有这样的感知经验,她自然也不会去主动感知他人。我们都曾是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同样是这样。孩子已经痛苦地走不进学校了,我们还是从自己的颜面出发,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想尽办法要把她送进学校。不允许辍学的事发生,不接纳孩子毁了自己前程。我们一直在事儿上追求完美,追求标准,追求合群,而忽略了孩子的感知部分。她不是讨厌学习,只是在父母、学校一味对她高分数好成绩的逼迫和高压下,她对学习无感了,失去了对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她不是叛逆父母,而是对父母无感的提醒,以对抗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她不是不爱父母,而是被功利浅薄的父母一次次忽略和无视她的感知而失望以至放弃。她的爱被压制在心底,她已无力去信任、去尊重、去爱向父母。她不再相信自己的感知,更不再爱自己了。她也砍掉了自己的感知部分,不再快乐也不再痛苦,生命变成单一色,没了意义,没了活下去的信念。</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恢复和提升我们的感知能力?</p><p class="ql-block">想想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紧急状态?如何改善和女儿的关系,达到现在这种相互信任、尊重、喜爱的自然的状态?这中间的确经历了我理知上的学习,知识背景的扩大,逻辑思维能力的改变。更经历了我感知经验部分的发展和替代,让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能处于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做到彼此情感的对接和真实的交流,产生相互的理解和喜爱。试着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1、主体性的恢复。明确把自己当主体人来对待。我有选择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我为我的人生负责,而不再以群体意识为标准。他人怎么看待我与我无关,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意识的觉醒就是突破的开始,我只做我自己,不背负任何他人的眼光和评判。这一点理知给了我很清晰的边界,让我在自由做自己的同时,也不去干扰别人的自由。还有一点:当我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明白世间本无对错,只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我便安心于自己的当下,有意识慢慢退出紧急模式。想要突破困局,只有在当下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改变情感模式、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重新开始生活,并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2、在杨老师的深耕深研课以及研学里,通过感受杨老师与他儿子的故事来提升我的感知能力。比如儿子长大了玩不动大疯牛的游戏了,爸爸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失落。儿子想买陀螺爸爸就会买超出儿子预期的那一款,还买两套和儿子一起玩。儿子上学迟到了爸爸选择陪儿子上一上午的课,而不是选择去做领导催交稿子的事。和儿子在大学校园里玩水枪让别的老师笑话。儿子谈恋爱爸爸鼓励他去表白。猫摔没了,爸爸居然让儿子在高考冲刺阶段休息几天,再买两只猫以安慰儿子……这些生活小事里,展现的是杨老师不同与我们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他首先对接的是儿子的感受,用他父亲的情感在温柔有力地涵容呵护那个小小的生命。杨老师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的课程只是他品格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的言行也只是他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他深知深行的带领下,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在温柔地流淌,让我感动,让我效仿。</p><p class="ql-block">3、在感知能力方面,孩子绝对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情感感知系统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了。在我和女儿这五年多的相处里,是女儿以各种方式一次次提醒我,引导我,打开并激活我的感知:我什么话应不应该说,什么事要不要做,要怎么去做,我在哪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应……甚至在爱这一层面,都是女儿通过对比我和爷爷给她按摩这件事的不同想法、做法,来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在这五年时间里,我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在很多细微的小事上,也慢慢发现了女儿对我深入骨髓的爱,并感动于孩子那么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着痕迹却让我安全温暖。比如半夜她以为我睡着了,轻轻给我盖被子。想让我陪她出去,会先问我累不累。告诉我不要听信网上的减肥方法,人还是需要足够的能量来维持身体平衡。我一说哪儿不舒服,她会特别重视,一直关注我的感受,找来院里大夫给我看病……向女儿学习,我也会在她需要的时候,放下自己手头的事,全身心陪伴,真的是用新的感知经验取代了过去被她控制的那种感受。</p><p class="ql-block">感知的经验就这样一点点积累,一节节提升,一层层递进。每一个阶层都有我不曾体验过的幸福,带给我崭新的感受。我们之间越来越像姐们儿,情感越来越亲近,越来越自然。彼此间有了信任,有了玩笑,有了悄悄话。女儿昨天告诉我,她感觉自己进步了,以前对考试非常害怕焦虑,要么不敢去考,要么只能考一半。而这次模考,完全是她一个人去面对,是她主动去面对,是她第一次完整地参加完了所有科目。</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到:教育发生在教育之前。是长期稳定的母女关系带给了孩子力量、信念和勇气。这种关系就是以情感为地基而建立起来的。只有足够舒适的环境,足够放松的心态,足够地爱和相信,才能感知到彼此的情感,对接到彼此对的那个点上,才能产生理解和尊重,产生幸福和美的感受,也才能产生去追求这种美好感受的动力。这才是真正进入到了生活和教育的过程里,真正服务于人的生长。</p><p class="ql-block">这是个慢活。</p><p class="ql-block">慢下来,等风来。</p><p class="ql-block">风会吹散你紧张焦虑的外衣,让你感知到美好阳光的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