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近几日济南的天气气温回升,正是春游、出门踏青的的好时光。2025年3月22日,山东锦绣山河户外一行55人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赴近段时间户外挺火的淄博城子村西岳阳山上的小箭扣、红旗渠、铁姑娘隧洞登山踏春游玩。<div>领队:奋斗</div><div>领队:王冠哥</div><div>领队:谷哥</div><div>领队:小王同学</div><div>摄影:众队友</div> 活动起点位于淄川区城子村。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余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即有人居住,春秋为齐邑,汉为莱芜故城。后城废为村,故名“城子”,现隶属于淄川区太河镇,为山东省传统村落。据史料记载,城子村原为莱芜故城,故城遗址即位于村内,村口只有一条路蜿蜒而入。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由齐入鲁、楚、吴、越的必经之地,离齐国首都临淄只有50公里。齐国在此设兵营驻重兵把守。故城建有庞大的城堡和规模宏大的齐总兵府,四周建有土筑城墙。城门为楼阁式建筑,一层为券洞式,二层建有房屋。原城墙高约7米,宽3米,南北有城门通道,毁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拆城墙挖土造田时,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镞、铜剑。1964年在遗址范围内出土了彩绘红陶壶、白陶单耳杯、红陶罐等一批陶器,为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公元前576年齐灵公灭莱子国,莱子国民自今龙口、莱阳一带往西迁徙,在此建城为邑,后又迁居现在的莱城区。莱芜故城遗址现已为村落和农田,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淄川城子村的莱芜故城遗址,城墙早已被毁,遗址内看不到任何东西了。但城子村东西两旁的山上仍有明显的齐长城遗址。淄川境内齐长城遗址接博山境,沿岳阳山过淄河谷地的城子要塞东鹿角山、三泰山、马鞍山、莲花山、劈山,呈东南走向,以山为势直达淄川、博山交界处的达摩山,进入临朐境内的太平山,与临朐、沂水境内的穆陵关相接。齐长城淄川段是齐长城的主线,全长50公里,现齐长城遗迹约有30公里,主要位于城子村、劈山、马鞍山一带。城子村段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民间传说的重要发源地。据专家考证,孟姜女哭长城遗址就位于城子村的东边,齐长城遗址下的淄河岸边。如今,在村南的淄河大桥南北两岸的桥头,立有“齐长城遗址—三太山段”“齐长城遗址—城子段”两块石碑。 城子村西,有一条直径近一米的水泥管道斜卧在山坡上,与修建在山腰的水渠相连接。这就当年著名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该工程的起源地即位于城子村。在山脚处,有一直径近1米的水泥管道斜卧在五六十度的陡坡上。于是,我们沿着管道旁窄窄的步道,或扶着管道,或扶着旁边的山石,一路攀爬上去。稍作歇息后,再沿山路一路向上,来到二级扬水站。想必当年这里每天都是水泵抽水的哗哗声,而今这里仅有空当当的废弃站房,只有那厚重的青石墙面诉说着五十年前那段艰苦历程。 转过二级扬水站,继续沿路向上,抬头见一水泥渡槽,似悬在半空中。这水泥渡槽底部是圆弧形,如此设计,能够让水流更加流畅。从二级扬水站抽上来的水,便顺着这渡槽流向三级扬水站。 三级扬水站与二级扬水站一样,站房内空空是也。再转向三级站房后面,见一处已经没有了输水管道的筑基,坡度亦有60度左右。据说,这里的输水管道比一级输水管道要细一点,是铸铁管子,想必是这引水工程废弃后,那铸铁管道被拆除了。<br><br> 我们沿着这管道筑基一路向上,那窄窄的台阶,经过几十年的风化,台面上累积了很多的碎石片,稍有不慎,脚下就会打滑,必须手脚并用,真如攀登北京箭扣长城一般。 这段被驴友们称为淄博“小箭扣”的户外路线,虽没有箭扣长城那般雄伟,但其独特的险峻和山水环境,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人工修建的方塘、扬水站、水管筑基、倒虹吸、渡槽、隧洞等水利设施,辛(店)泰(安)铁路横贯南北于岳阳山脉的半山腰中,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沿着干渠继续向西南前行。 从1965年至1984年,为解决部分村的村民吃水难题,政府开工建设淄水西调工程、引淄入坪工程,共凿山洞8条、修建倒虹吸、渡槽,建方塘8座、扬水站6个、打深水机井3眼。其中一条引水隧洞被命名为“铁姑娘隧洞”。隧洞长700多米,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一锤一凿开出来的,仅这条隧洞就开凿了近10年。在当年的施工条件下,可以想象,靠人工开凿这条隧洞,是何等的艰难! 齐长城的屯兵营 中途休息午餐 岳阳山寨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路旁的杏花含苞待放。 一簇簇迎春花向阳而开。 特殊年代的历史痕迹与对面的三太山遥遥相望。 见证了当年勤劳人们的艰辛劳作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当年人定胜天的思想的历史再现。山河常在,有缘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