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影之福州

zmzg何晋尧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何晋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6160</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霞浦赶到福州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到了福州后,就直接来到著名的三坊七巷。夜色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坊七巷</span>人流如织,灯光璀璨;榕树在灯光闪烁中,扑朔迷离,洋溢着迷人的魅影。看到此番景象,我的脸上也露出惊喜的笑容,一扫对晚上游览景点会影响感观的担心,不知不觉融入了三坊七巷的人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七条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现在的三坊七巷已经是5A景区了。</p> 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家。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15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近代名人的聚居地,走出了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故居和事迹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这里的建筑以白墙灰瓦、马鞍墙为特色,木雕石刻精美,展现了明清时期福州传统民居的独特风格。三坊七巷保存了福州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和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丰富的传统文化。</p> 南后街北至南至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南后街自宋代起就是一条繁华闹市,明清时期更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商贾云集的热闹街市‌。现在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古色古香韵味,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宫巷旧名仙居,宋代改称聚英坊,元代为英达坊,因巷内曾建有紫极宫而得名。宫巷起源于晋朝,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现存明代建筑6座、清代建筑13座,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深宅大院有10余座。包括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刘冠雄故居等名人故居,以及永泰试馆、大理寺衙门等历史建筑。 <p class="ql-block">  安民巷相传是因为黄巢入闽时在巷口张贴安民告示,因而得名。安民巷北宋初改名为锡类坊,宋中叶改为元台育德坊,元代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年间恢复为安民巷。安民巷内现存明清古建筑10多座,包括鄢家花厅、曾家宅院、程家小院等。其中,鄢家花厅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现为“福州文艺家之家”和“福州文学院”。</p> 塔巷原名“修文巷”,北宋时期因知县陈肃以科举不利,改名为“兴文巷”,南宋时称“兴文坊”,后因五代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育王塔而得名“塔巷”。育王塔的象征意义‌:育王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尚存,后毁于历史变迁。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小塔作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被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郎官巷为三坊七巷之一,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 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史料有载即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史料有载至少有六人(而实际名不见经传者在五代十国前福州黄巷黄家子孙远在百人以上)。黄巷因“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 文儒坊前没有石牌坊,也没有对仗工整的楹联,一道砖墙高高的,墙上开了一个拱门,拱门上端嵌了一个雕塑匾额,匾额里中规中矩地写着三个大字——文儒坊,匾额外二龙戏珠,喜庆呈祥。 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 御驾文儒是一个地下沉浸式主题珍宝馆,面积约5000平方米。馆内设有10个主题展区,以帝王、明星的座驾(车辆、官轿、马车等)为核心展品,以龙椅、圣旨牌、御赐牌匾等千余件历史珍品为辅助展品,还原了各个时期的名人、名事场景,让参观者在这里有一种时光逆转的幻觉,仿佛置身于这些事件与时代之中。 蒙学堂原为明末清初住在福州的永定籍卢氏生意人建的卢氏祠堂,用来招待全省各地来赶考的卢氏举子,所以又叫卢氏试馆。清末废科举后,试馆改为卢氏宗祠。1902年,中国新闻界先驱、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福州人林白水与表兄黄展云等人借用卢氏家祠为办学地点,创办了闽人自办的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以宣传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陈承裘故居门口六子科甲的牌匾熠熠生辉,陈承裘本人是进士出身,作官到刑部主事,他爷爷陈若霖是乾隆末年进士,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历任巡抚、总督、刑部尚书,传统闽剧《陈若霖斩皇子》说的就是他;他父亲陈景亮进士出身,咸丰年间官至云南布政使;他儿子陈宝琛更不用说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六个儿子,宝琛、宝缙、宝璐中进士,宝琦、宝瑄、宝璜中举人,更巧的是宝缙、宝璐再加上孙子陈懋鼎三人同一年中进士,被称为“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陈家自然成为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林则徐母家故居是为纪念清代著名官员林则徐及其母亲而建,展示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理念。故居整体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内部布置和装饰充满了古典韵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设立福建省民间工艺名家工作室,建立品牌文化战略合作,以文艺精品项目和地方品牌特色精品项目,开展对外交流,提升福建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王祖光等14位民间文艺工作室被确立为福建省民间文艺名家工作室(含国大师工作室)。</p> 闽山巷本名闽山坊,以其在闽山之麓,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一条直巷。全长约160米,宽2至3米,灰砖铺砌。巷西侧多大院,高墙、门罩、牌堵相间。巷貌迄今保护完好,是“三坊七巷”的典型代表。闽山巷内闽山境,是明、清时期福州庙会的胜地;南巷口有卓公祠遗迹。 唐城宋街遗址靠近三坊七巷,是一座临河而建的博物馆。唐城宋街遗址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内容包括晚唐五代城墙、宋代房基的遗址等历史遗迹。博物馆内还有许多与福州有关的古诗词,特别是在阶梯上,这些古诗词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这里还有刻字的石阶、小巷子和小河流水,景色非常美。‌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韵味,值得一探‌。 三坊七巷消防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个反映全省百年消防发展历程的专业性消防场馆,体现福建消防救援队伍风采特色,集消防教育与体验、消防文物和史料陈列展示为一体。它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建于地下空间的消防博物馆,为市民提供参观学习、模拟体验等“身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