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军事博物馆位于布拉格东郊的半山腰,1932年正式对外开放,没有大型兵器展示。<br> 免费免票,参观路线上天入地般设计古怪,虽然工作人员大体向我做了介绍,观展时还是不免陷入困惑。 先看看捷克前段的极简史:<br>这里最早是凯尔特人地盘,后来被日耳曼一支部落取代,再后是斯拉夫人。<br>唐高祖武德年间,出现国家;<br>临近唐僖宗时期,出现公国;<br>朱温称帝前一年即906年,这里被匈牙利攻灭;<br>宋神宗驾崩同期,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授波西米亚国王。南宋宁宗时期升格波西米亚王国;<br>1355—1378年,1526—1648年,布拉格两度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br>1620年,波西米亚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直至1918年战后独立、与斯洛伐克组合,上世纪末又分手。<br>盘算一下,此地每200年要遭遇一次大的动荡。<br><br>波西米亚常用来称呼古代捷克,不过今日捷克还包括摩拉维亚等地,就像英格兰不能代表整个不列颠。<br><br>馆内第一批显眼的蜡像时间标签设在1346年:骑马者为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其余为波西米亚领主们 “卢森堡的约翰”1311年在布拉格加冕为王,他乐于在欧洲游荡,并不爱波西米亚子民,到布拉格只是为了敲诈几个钱。有一次老百姓们很高兴地看到他在老城广场上摔下马来,溅起灰尘弥久不散。<div><br>1340年他开始双目失明,1346年在克雷西战役中摸索着援助法王抵抗英军,战死疆场。<br></div> 据传,黑王子为了纪念这个对手,将其三根羽毛徽章作为自己的徽章,至今仍是威尔士亲王的象征。<br> 1342年,约翰用金钱补偿方式将权力转给了儿子,后者则是对布拉格做出极大贡献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br>有些不明白,捷克人为什么不在此设查理四世的雕像,而是设约翰?1346年只是纪念他战死?(查理也是这一年被选为皇帝)<br><br>1356年,波西米亚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国王级别,辖区人力物力首屈一指。<br><br>“来犯者的迷宫”——胡斯战争时的车阵,对付骑兵颇为有效,学者认为明军在关外与后金作战阵营与之类似。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军人。热兵器问世初期,服装穿梭感强烈,如同佩戴军衔的清末新军与绣着“勇”字的乡勇同框。<br> 为著名的白山战斗专门布置了一间小室。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数年后,战争已经在欧洲大陆四处蔓延,新教乌合之众面对训练有素的帝国天主教军队节节败退。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东郊两公里处爆发的这场战斗持续不到两个小时,从规模看属小型冲突,却是波西米亚在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最大战事。<br>新教同盟者连同其请来的国王腓特烈(那个海德堡来的家伙)匆匆逃跑,波西米亚被宣布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并取消选帝侯资格(三十年战争后又恢复)。<br><br>捷克视其为亡国三百年的开始。三十年战争后期,各派势力闯入捷克蹂躏,山河尽毁,生灵涂炭,民风德意志化。早期那个强盛一时的王国荣光不再,沦为中欧随风倒的小邦,直至今日。<br>至于白山战斗,当时记载布拉格市民掩埋了1600具战死者。上世纪两次发掘又发现了大量遗骸,这里展示了几块带有明显创伤的骨骼。 被哈布斯堡王朝控制后,捷克人开始为其效力——在波兰对抗瑞典人、在意大利/莱茵区/荷兰对抗法国人、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对抗土耳其人。法国和土耳其两大威胁长期存在,1683—1735年(即从中国的康熙十九年到雍正驾崩)战祸连绵。<br> 拿破仑战争时期,捷克的重要城市布尔诺曾被法军占领,展览同样提到莱比锡会战。<div>1866年捷克遭到普鲁士入侵,奥地利军队又是败绩连连。</div> 馆内八国联军作战的画面,当时奥匈只派出四艘军舰和295名海军陆战队员,一部分是捷克人。这次入侵为茜茜公主的丈夫劫夺了天津租界——奥匈唯一的海外领地。 对于以下的捷克近现代历史、军史观念,我照搬馆方介绍,不发表个人意见。<br><br>德国统一后,欧洲除了巴尔干外保持了四十年安逸,歌舞升平之下暗流涌动,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意识和社会主义影响了众多捷克人。<br><br>费迪南大公的“遇刺纪念专柜”<br>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演示。先听到一声足以让观众不知所措的巨响,然后烟雾出现,好在没有呛鼻的硫磺气味和灼热感。 第二个能让人尖叫的是这个黑暗角落里的“士兵”,我想他难免被受到惊吓的观众愤怒地踢上一脚。 1917年12月22日,随着俄国退出战争,东线趋于平静。1918年3月苏俄与中欧强国达成协议,200多万奥匈战俘的首批开始返回国内,50万人后来又被送入西线战场,但这些满脑子乱七八糟“反战新思想”的人只能使前线士气低落。<div><br>滞留在俄国、原本与德奥作战的捷克军团现在成为法国盟友,计划通过铁路前往海参崴渡海去法国,然而路上形势越来越紧张(东去参加协约国阵容的他们,与西去返回德奥的战俘老乡已成雠仇,中途相遇打斗成为导火索),直至与苏俄红军爆发冲突,捷克军团一度占领了西伯利亚,这就是我们中学课本提到的“捷克军团叛乱”。</div><div><br>捷克军团强悍战斗力引起了协约国的关注,对支持捷克复国起到了推动作用,军团不少官兵后来加入了捷克新建军队。<br></div> 馆内对捷克建国建军、以及捷克军工业的骄傲展示我基本略过,自然少不了介绍ZB26机枪。<br><div><br></div><div>该机枪1924年设计,1926年改进型正式量产,到1931年已向中国和南斯拉夫、伊朗出口万余挺。1935年成为中国制式机枪。<br>到1941年,捷克生产出14.5万挺ZB26,中国是最大国外买家,占出口量的四分之一还多。<br>1927年,大沽厂即开始仿制,随后遍地开花。由于捷克不肯提供生产图纸,陈济棠和兵工署先后以“监造”名义前往“偷师”。<br>抗战中这种机枪比日本同类武器先进,发挥巨大效能,几乎被神化。不过轻机枪本来用于进攻而非防守,火力投射不足,对付敌人进攻时多少显得无力抗拒。<br></div> 小胡子吞并捷克,军工厂一锅端,军队解散,二战爆发后很多人去了英国。二战末期,捷克军人整建制在东西两线投入了战斗(没提是否有在德军内服役的),馆内专门为此设立了临展《1944年踏上家门》。<br>军服看的一头雾水。提到捷克部队协同苏军作战,但战果不佳,占领区内的抗议活动也以失败告终。并不讳言的展板涉及几乎都是失败战例,如1944年9月DUKLA遭遇的“黑色星期五”(捷克第一军团对德作战,一天611人死伤,成为捷克人战争中所受最大的损失)。<br><br>网上看到,二战中第一个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外国人是牺牲的捷克中尉,馆里没有他的资料,介绍的都是将军。<br> 至少有一点让人略感振奋:敦刻尔克由捷克军队解放。<div><br>1944年,加拿大军队十天内就攻下了法国沿海的布格涅和加莱,却一头撞上了万名德军坚守的敦刻尔克铁板。蒙哥马利考虑后决定围而不攻,只留下捷克独立装甲旅牵制。<br>德军立刻出手挑衅,被配属的英军坦克教训一顿才安分下来,白天不敢出动,夜里偷着埋地雷。盟军后来给他们留了一些药品,战事也就逐渐平息。<br>1945年5月德国宣布全面投降,敦刻尔克成为法国最后被解放的城市,此时四分之三的建筑已被空袭摧毁,捷克人和德国人反正都要离开,他们的心情会比法国居民好一些。</div> 馆内好像没有说,1945年5月9日苏方安排捷克两架军机降落到布拉格(作为解放的象征)。<br>苏军向捷克推进缓慢,“慕尼黑协定”签署前捷克防备周边特别是德国的工事终于派上用场——法国设计、德国使用。<br><br>战后捷克的命运无需再提。起初大家对苏联抱有好感,但毛子从来不会做事。介绍表示,1948年“大胡子化”给军队带来了“黑暗时代”,军队“在民众中的威信降低,不够专业、自保水平差”。<br> 罕见的中国军服展示(右侧)。半岛停火后,捷克是监督中立国之一。这里还展出了中国人民赠送给捷克军方的礼物,只是我没发现捷克标志的米格15与半岛战争有何联系(当时捷克似乎已引进米格15生产线,难道大家庭提供给志愿军的飞机有捷克造?)。 对于1968年华约干涉,馆内数字是137人丧命,500多人重伤。后面是柏林墙的一块水泥墙体.<br>我国对毛子此举历来持批评态度。<br> <div>此后的兵人,低眉顺目状。</div><div><br></div><div>(我以前说过,出于安抚,捷克人是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太空的,本馆没提此事)</div> 1948年到苏东巨变时期的展板背景是暗红色,然后改为军绿色:)<div><br></div><div>到了2005年,随着国力发展,捷克军队终于摆脱“支工支农”等额外任务,改变了短期服役的训练不足,有了出国与外军对练的经费,开始成为“快速、机动、技术化、专业化的职业军队”。<br><br>新装兼有英、德风格。大概抢险救灾已不属其职责,自有社会风险管理部门。<br></div> 两位高级军官的制服,是他们去世后家属赠送的。 捷克加入北约的介绍读来不免有些“悲壮”,直言NOT EASY。因其积极投入海湾战争和对南联盟战争,最终为自己换来投名状。 申根区的国境线形同虚设,我多次看到军人训练或巡逻时马虎越境的新闻。比较近的是在2020年波兰陆军短暂“侵入”捷克边境,波兰称是误会,他们为抗击疫情而来。<br>当时捷克军队反映似乎与“专业化”不搭界。更令人不安的是,波兰依然考虑向捷克提出领土要求,以收回1958年划界的“超出”部分。<br><br>1999年,作家总统哈维尔在发言中说“在被小胡子入侵六十年、被华约控制三十年后,我们又成为稳固联盟的一份子。。。。。。加入北约不仅是我国生活最重要的一刻,也可能是(捷克)漫长的、戏剧性历史最重要的一刻”。<br><br>“稳固的联盟”往往是小国一厢情愿而又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