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刘氏|成都黄土西珍公祠

刘祯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珍公祠,</b>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原黄土镇)永丰村17组,是迁川西珍公后裔为纪念该支开基始祖西珍公而设立的宗族文化场所,承载着家族祭祀、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b>- 建筑风格:</b>祠堂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灰砖墙体搭配飞檐设计,古朴庄重。大门匾额题“刘氏西珍公祠”,整体布局体现中式建筑的对称美与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 文化活动:</b>祠内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都会举办祭祖仪式、家族集会等活动,族人集体跪拜、参与祭祀,彰显“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优良家风”的理念,凝聚家族力量。</p><p class="ql-block"><b>- 家族传承:</b>从该支系族谱中《聪公尝冬祭条规》可见,家族对祭祀规则、族务管理有明确规范,体现对传统家法族规的遵循。同时,祠堂通过正厅中央神龛供奉的刘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开基祖考妣、各支系先祖神主牌,及神龛上方仿祖地登一公祠的“天禄流芳”横匾,“西辟一脉千秋盛,珍开百枝万代荣”嵌字联、祖训书法作品等形式,传承家族历史与价值观,强化族人对宗族文化的认同。</p><p class="ql-block"><b>- 后裔分布:</b>该支人丁兴旺,目前约有一万多人,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双流县及其他一些地方 ,部份后裔已迁居海外。</p><p class="ql-block"><b>- 文化传承:</b>家族保留的老谱是了解族源世系的重要依据,其中清嘉庆、同治年间的老谱记载详尽,包含祖训、契约文书、官府诉讼文书,以及和梅州龙岩寺(古称龙牙寺)、闽粤之间王寿山广福寺等修建历史有关的珍贵家族历史档案,这些老谱部分被收入四川省档案馆保存。</p> <p class="ql-block">西珍公是该支刘氏迁川的开基祖,谥勤创,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原籍广东兴宁县梓皋埠南厢井下围,于1711年,先在四川隆昌置业居住十八年,后于1729年迁居落业于四川简州北(今简阳黄土场老屋,即老祠堂所在地)。西珍公的后裔重视家族文化传承,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即西珍公诞辰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分为墓祭和祠祭。墓祭地点在简阳市石盘街道谢家祠村7组船板沟的茂成公与祖妣廖老太君、西珍公与祖妣曾老太君合葬墓;祠祭则在西珍公祠堂举行。</p><p class="ql-block">老祠堂为川西民居建筑,2017年左右,因政府征地,而迁建于现址。该祠堂由西珍公后裔共同筹资,其入川第十一世嘉礼主持修建,从设计风格、选材用料、施工、监督、验收等层层把关,并于2018年4月10日新址迁建落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川西特色与客家风俗相结合的祠堂,其主体建筑为传统中式风格,外观灰砖搭配飞檐,显得古朴庄重,门前场坝设有香炉等设施 。其入口正大门在其左侧,一对威严的石狮子守护在大门两侧;一条约十米长阶梯从场坝边缘中间自上而下,下方是一方大的风水塘,最后由一条蜿蜒的围墙将这一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于地处丘陵,地势错落,祠堂显得宏伟大气。几百年来,刘氏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祖规祖训是“立身其正其言 待人以厚以宽”,西珍公的后人谨记祖上教诲,勤劳创业,兴旺发达,在党政商学工农等各领域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b>刘氏西珍公祠,不仅是西珍公家族祭祀的物质空间,更是其维系宗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祠堂的建立和迁建活动,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也是对家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