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考虑到4月份成都旅游是DIY,需要在家养精蓄锐,可“众信旅行社”热情推荐仍保持古朴宁静的佛教国家老挝虔诚的信徒们布施很有特色,还有听起来倍感禅意的地名“琅勃拉邦”原来是14世纪高棉一尊佛像的名字。于是,心动了,下单了,出发了:<font color="#ed2308">老挝旅游</font>。</h1><div><br></div><h1>2025年3月17日至3月22日。</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有着“月亮之城”之称的老挝首都万象傍依湄公河左岸,隔湄公河与泰国相望。大金塔是老挝最宏伟的寺庙,还有法国统治期间建造,中国政府捐资修缮的凯旋门。</span><br></h1>  <h1>车程3小时从万象到万荣。途中游览万佛公园香昆寺,园中有200多尊神态各异的佛像雕塑。其中天堂地狱塔最突出。其内部有三层,第一层代表地狱;第二层代表人间;第三层代表天堂。香昆寺的创始人是泰国高僧本勒苏利拉,这位雕塑奇才于1958年在老挝万象附近设计和修建了这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奇妙万佛园。</h1>  <h1>乘“长尾船”欣赏“南松河”两岸风景。</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体验最原始生态色彩“蓝色泻湖”。这是从坦普坎溶洞流出的水,是万荣打卡点。</span><br></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终于来到老挝最热门的旅游圣地“琅勃拉邦”。</span><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位于湄公河与南康河之间半岛上的“琅勃拉邦”曾一直是东南亚文化政治中心,也是老挝前身“澜沧王国”的首都。如今,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城市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热闹的夜生活,马路上甚至没有红绿灯、没有嘈杂的鸣笛声和混乱的争抢,一切都保持着一种颇具禅意的井然有序。这是一座可以用脚丈量的城市,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占地1平方英里、只有8000居民的城镇。街巷彼此交错,精致可爱。如果能够在这里住四五天,就会无数次经过普西山、大皇宫、夜市,熟悉得仿佛在自家门口。这还是一座空气中总是残留前一晚焚烧秸秆气味的“全民淡人”城市。坦率地讲,这里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这里的人似乎对于发展生产力以及一切现代化观念毫无兴趣,唯有中国援建的“中老铁路”带来大批游客,让这座城市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好奇着。</span><br></h1>  <h1>很难明白如此贫穷的国家何以保持如此纯粹的金钱观。团餐时我侧面问了问:一个星期工作6天的餐馆服务员,月工资最高不到1000元(人民币),要应付不算低的物价。当地人怎样才会拥有浓度颇高的幸福感,真的琢磨不透。我粗粗体会:也许是每个人都爱惜每个具体而微小的幸福,组成纯粹的金钱观漠然较高物价。也许是这个国家全民信奉的佛教思想,保持自省,莫向外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信仰的力量让人即使身处苦难,也会开出纯洁的花,还也许是这个民族基因决定了他们“应天”思维。</h1>  <h1>这种纯洁的心灵处处可见。寺院某个转角会遇见虔诚的祷告者和刚刚放学的小沙弥,都是无忧无虑慵懒并恬静着,夹杂着我们这样边看景边想许多的旅游者,千年古都的原住民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在什么都不想和什么都想中共处同一个时空,他们奇怪外面的喧噪,我们咀嚼古都的静谧。静静相视一眼,互不打扰各走各路。</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临下车导游说:“今天景点多,比较累,大家回到酒店早点休息,明天5:20大厅集合。这次不等人,到点准时出发,因为僧人不等人。”第二天早晨蒙蒙亮,车行驶在前往琅勃拉邦中心区的路上,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寺庙夹杂老旧民居,不时有穿黄色袈裟的僧人悄悄走过,闪闪星光和灰暗路灯抱在一起亲吻着潮湿的巷路,显得更加神秘。来到寺院最集中的地方,路两边两排一眼望不到头的塑料椅上坐着等待的人们。整个布施过程没有一丝声音,好象走进无人世界。此时此刻每个人都在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哪怕只是布施的短短1个小时。回酒店路上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僧人及路边当地人端着自己做的饭菜在布施。这就是琅勃拉邦一天的起点,也是琅勃拉邦男人走进佛门成为男人的起点。男人有了这个起点就有了男人的基础、有了男人的根脚。</span><br></h1>  <h1>在佛门的路上可以自由出入,就是说不愿意当僧人可以出佛门,不如意时还可以再进佛门。因此老挝没有乞丐,不会饿死人。在佛门修行如何不得而知。据说不管第几次走进佛门,修行必须满30天后方可自由选择继续“留任”还是“自谋生路”。30天每天都要数小时默念“万物皆是佛”,意在深入骨髓,走进社会后视一切都是佛,以规避不良行为、引导崇德向善。<font color="#ed2308">逆向思维</font>:如果一个人每天不用劳作即可有吃有喝,会不会让人懒惰?会不会让人有进佛门躲清静的思想?会不会让有些人长期吃喝在佛门?如果真有,那么佛门在教育“万物皆是佛”的同时又无形中培养了不爱劳动的毛病(寺庙里的劳动毕竟不能跟外面的工作相比)。有一利必有一弊。出现这种结果佛门应该早就想到,大概佛门认为有了“万物皆是佛”,即使不爱劳动、即使再穷也不会做坏事,利大于弊是佛门大有发展的思想基础。此纯属个人观点,如有误权当胡说八道,但绝非对佛门不恭。</h1>  <h1>在“万佛之国”修建高铁,估计佛会“耷拉脸”。老挝是中国援建高铁的第一个国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对接项目。2021年12月2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耗资近1000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的高铁线路极大地提升了老挝运输能力。在国外能乘上高铁也就老挝了,这个高速交通工具掌握在慢性子人手里也就不高速了(目前由中老双方共同管理,今后会慢慢侧重老挝管理),刚入手管理很多环节衔接不到位致高铁体验感也就不爽快了。</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你站在坐落于东南亚原始森林中的“光西瀑布”前清凉水珠扑面而来时,仿佛心灵受到荡涤。激流泛过层层叠叠的石灰岩,飞流直坠墨绿深潭,其壮观可以与九寨沟媲美。在瀑布下进餐太惬意了。</span><br></h1>  <h1>这次旅游居然还安排射击。我没兴趣,既然免费,就搂板机打几枪。</h1>  <h1>去机场的路上导游面对我们笑着自问自答:“知道我为什么不说欢迎再来老挝旅游吗?因为我知道你们不会再来。老挝太穷了,住宿不好、餐饮不好、交通更不好。即使是那些偏爱佛教国家的旅游达人也不会再来,被评为“双遗”的佛教国家很多,没必要重访老挝。咱们这个团是VIP小团,8个人全是老人家,我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多走一走。”在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也想像导游那样自问自答,又一想何必再问,直接回答:我不会再来<font color="#ed2308">老挝旅游</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