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笔者第一次与“茴香”相遇,是在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那已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说来很是遗憾,时至今日笔者还没到过绍兴。<br> 众所周知,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吃的茴香豆是将蚕豆煮熟后,加入小茴香和盐等调味料煮制而成。这种烹饪方式使得茴香豆口感肥嫩,清新爽口,成为一道开胃解腻的下酒佳肴。<br> 说到茴香,我们常用的佐餐香料里有除了小茴香以外,还有八角茴香,也被称为大料或大茴香。而笔者这篇拙文重点要说的是小茴香。<br> 在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一书中,小茴香属于温里药,按教材所说:“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说法是。<br> 小茴香,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br>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肝、肾、脾、胃经。功效: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br> 如果以准确使用“小茴香”一词写入诗词歌赋为准的话,笔者借助搜韵网没能找到任何作品,但以“茴香”为题或将其写入诗歌的倒是有22首古今作品,最早的大概就是赵宋王朝时期的黄庶。老先生以《和柳子玉官舍》为题写了十首七绝,其中第八首便是“茴香”。<br> 说到诗人黄庶,知道的人一定不多,但说到黄庭坚人们一定耳熟能详,前者是后者的父亲。据《全宋诗》载:“黄庶(1019~1058年),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1051年),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从上述简历可知,亚夫先生虽然高中进士,也做过朝廷命宫,但都是副手,后来还给晏殊、文彦博当过幕僚。《全宋文》说他:“庶工诗文,不蹈陈因,不作骈偶纤浓之词,‘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先倡’。”可见亚夫先生当官没什么青史留名的政绩,但培养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的儿子。<br> 亚夫先生诗题提到的“柳子玉”,姓柳,名瑾,字子玉,丹徒人。生年不详。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曾以秘书丞判大名知录。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谪官寿春,旋提举舒州灵仙观。约卒于熙宁十年(1077年)。“官舍”,一般是指官吏的办公场所,也有用来指其所住的房舍。从十首七绝的小标题看,这里的官舍是柳子玉所住的庭院。诗云。<br>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 其八 茴香<br> 邻家争插红紫归,诗人独行嗅芳草。<br> 丛边幽蠹更不凡,蝴蝶纷纷逐花老。<br> 诗很好懂,不好懂的诗句“丛边幽蠹更不凡”,诗人也给了自注:“茴香多蠹。”就是说茴香苗丛中蛀虫繁多。<br> 下面这首诗也是七绝,出自宋末元初的宋无之手,诗为《金陵怀古》,读罢甚感凄凉。诗云。 <br> 宫砖卖尽雨崩墙,苜蓿秋红满夕阳。<br> 玉树后庭花不见,北人租地种茴香。<br> 诗比较直白,诗人把金陵故城的残破景象描绘得十分凄美,特别是“玉树后庭花不见”一句,使人会自然联想到杜牧的著名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实,“玉树后庭花”还是一个曲牌,据《陈书·皇后列传》载:“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哥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隋书·音乐志上》也提到:“(后主)又于清乐中造《黄鹂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薄。”<br> 拓展一点“后主”的知识。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13位被称为后主的君王。比较知名的后主有: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和南陈后主陈叔宝;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南汉后主刘鋹;南唐后主李煜。此外,其他后主还有:后蜀后主孟昶、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后主李势、后凉后主吕隆、西凉后主李歆、西秦后主乞伏慕末等。上述这些后主,都是乱世之时的亡国之君,他们在位期间有的虽然励精图治过,但后来又沉浸在享受帝王之乐中,荒废了国家社稷,葬送了自己的王朝。<br> 身为上述七绝作者的宋无,19岁时亲历了赵宋王朝的覆灭,因此写出这首哀婉的《金陵怀古》就不足为奇了。宋无,原名尤,字晞颜,宋亡后易名,改字子虚。吴(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宋礼宗景定元年(1260年),卒年已不可考。《全宋诗》载:“少从欧阳守道学,致力于诗。入元,随欧阳至台州,识邓光荐,为邓器重。曾举茂才,以奉亲辞。以诗跋涉南北,世祖至元末至燕,识赵孟頫,赵为其诗作序。晚年隐居翠寒山,自删定其诗为《翠寒集》。卒年八十馀。事见本集卷首赵孟頫序。”史载其:“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br> 把茴香与鹅建立联系最早的诗歌笔者没能找到,但从清代大儒朱彝尊一首《满庭芳·鹅》的自注:“五代赵才,以画鹅得名。有《茴香下睡鹅图》。钱之轻者曰‘鹅眼’。”告诉我们最早把茴香与鹅建立联系的是画家“赵才”。笔者借助网络看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赵才。五代后蜀人。擅长画人物、鬼神、甲骑等。”另有《隋书·赵才传》,此人乃隋朝一员武将。关于《茴香睡鹅图》,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宣和画谱》可以看到,唐末五代画家滕昌佑有一幅《茴香睡鹅图》传世。<br> 我们还是来看看朱彝尊的词《满庭芳·鹅》,通过词句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茴香睡鹅图》画中的静谧和浓郁的乡村气息。<br> 满庭芳 鹅 <br> 染柳分黄,飞霙较素,持比溪绢尤妍。白毛红掌,群泛拨轻涟。只合呼也舒雁,无端是、引颈嗔船。茴香下,半醒半睡,侧眼小如钱。<br> 江天浓雾了,柴荆开处,频数村前。任残阴曲岸,水偃沙眠。客至还堪对酒,闲时节、换取笼边。儿童问,山阴旧事,说与永和年。<br> 注:五代赵才,以画鹅得名。有《茴香下睡鹅图》。钱之轻者曰“鹅眼”。<br> 上阕“染柳分黄,飞霙较素,持比溪绢尤妍。”说的是小溪边柳芽初现,纷飞的花瓣如飘舞的雪花,小溪蜿蜒曲折如舞动的丝绢。“飞霙”亦作“飞英”,除了用来形容飘舞的雪花外,也有用来比喻“天外来客”、“飞来精华”或“日精”等,而文人墨客还常用来比喻行文流畅。“白毛红掌,群泛拨轻涟。”很好懂,颇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之意 “只合呼也舒雁,无端是、引颈嗔船。”句中的“舒雁”亦作“舒鴈”,为鹅的别称。<br> 上阕写的是近景,下阕则是远眺了。“江天浓雾了,柴荆开处,频数村前。”“柴荆”,以柴、荆制造的门。结尾“儿童问,山阴旧事,说与永和年。”儿童问的不是山坡背阴的一面或山的北侧发生的事,而是因王羲之曾居会稷山阴,且得此代称。既然与王羲之有关,那么“旧事”指的就是在“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br> 朱彝尊不愧为清代大儒,我们虽然没能亲见《茴香睡鹅图》,但从词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茴香睡鹅图》的景象,更能体会到作者观看图画后与友人对酒闲谈,以及所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