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7.07.16 星期一 日喀则——江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晚上下了点下小雨,早上空气清爽。今天计划休闲一天,先到扎什伦布寺看看。早8:00从日喀则教育宾馆出发,在附近四川人开的的饭馆吃了政府,便朝扎什伦布寺方向走去。日喀则没有公共汽车 ,主要是出租车和三轮车,日喀则地方不大,步行也可达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坐车不?” 一个登三轮车的藏族小伙子用不太熟练的汉话问我们。</p><p class="ql-block"> “坐! 到扎什伦布寺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三元。”藏族小伙子回答。价钱显然比拉萨便宜。</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上了三轮车。去扎什伦布寺一路都是慢上坡,累得小伙子气喘嘘嘘。路程也不近,到扎什伦布寺门口小伙子已经汗流满面了。我给了他五元,也没让他找钱。</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旁边是一条步行街,街上的商店看来是卖各种纪念品的。时间还早,游客不多,没有几家开门。</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的尼色日山南山南侧。整座寺院依山而建,气势不凡。寺门白色的围墙,黑色的大门,门口上方挂着白色的帳幔。门口两排郁郁葱葱但不高大的柏树。从门口可以看见院内金碧辉煌的大经堂、佛殿、诵经堂和高耸的白色展佛台。寺院的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殿堂参差,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宛若山城。</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正欲买票进寺,将近10辆旅游大巴鸣着喇叭开到寺门口停下。旅客们下了车, 吵吵嚷嚷 兴高采烈;导游大声呼喊着,招呼着游客;小贩迎上来揽客,混杂着一阵阵吆喝声,这一切打破了寺庙凝重肃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还跟着他们进去吗?乱哄哄的……”</p><p class="ql-block">妻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要不咱们转山?到山上俯视扎什伦布寺 , 还可以到山那边的小布达拉宫去瞧瞧。”</p><p class="ql-block"> “还省了门票钱” 。妻打趣地说。</p> <p class="ql-block"> 我俩从寺门口转身走回 ,朝正对寺门口不远的广场走去。广场不大 ,但整洁有序。十几个藏族老人、妇女在虔诚地磕着长头。广场上塑有几尊藏族风情人物和一辆骑车的外国游客的铜像。</p><p class="ql-block"> 从广场步行向西,走不远便到了一条小巷。看着藏族人手摇经筒,我和妻也跟随他们走进巷里。我们走着瞧着,看前后行走的藏族人。觉得拉萨市的藏族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像是汉族人,而这里身穿地道藏族服饰的藏族人要比拉萨多得多。当然,后来在路上遇到的年轻藏族女孩子,她们的穿戴也足能与内地女孩子比比时髦。转山上香的多数男人身穿深色藏袍,坦露着一只胳膊,带一顶深色礼帽;妇女也身着藏袍,系五彩宽条纹“邦典”,(就是我们汉族人说的“围裙”那东西) 穿一件外套或一件深色布料缝制成的坎肩, 藏语称为“当扎”。据说“邦典”是已婚妇女才佩戴的,五彩的布条缝制而成,极像天边的彩虹。“邦典”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转经的人多为中老年人,他们一边慢悠悠地走着,一手转着经筒,一手捻着佛珠,一边口中念叨着。我问起他们是否天天来时,他们笑着回答说是天天都来这里。来西藏十几天我发现,转经除了有它的宗教本身的意义外,它也是藏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方式。转经的人大都神情专一,心性平和,步伐平稳,而且还持之以恒。转经作为一种佛教的日常修炼,表现出很强的个性意识。</p> <p class="ql-block"> 穿过小巷,寺内的一座白塔展现眼前,在晨曦中白得格外耀眼;一根经杆,白色的布幡,黄色的飘带,下面挂的毛茸茸的什么东西 ,让人感到神秘;远处半山上的白色展佛台、山下古朴的藏红色砖墙的经堂、佛殿一目了然。这里的景视线观线要比寺内开阔多了,也悠闲多了,摄影取景也好得多, 这条路真是走对了。</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下搭有几顶简陋的帐篷,帐篷上的经幡随风飘动。一帐篷外卧着一只黑狗,还有一些简单的炉灶,这是从远方来扎什伦布寺朝拜香客暂时修行的地方。据说有的香客在这里一住就是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上山的小路旁边是长长一排转经筒直通山上,我和妻一边上山,一边用手转动着经筒。</p> <p class="ql-block"> 一个姑娘从后边赶了上来,身穿粉红色运动衫、白衬衣、黄背心 ,红红的脸颊,脖子上戴着一串珠子项链 一副珍珠耳坠在摇晃着。她喘着气站在我们面前,看我手中拿着照相机。</p><p class="ql-block"> “给我照一张行吗?."</p><p class="ql-block"> 我拍了两张。在西藏很少有姑娘能主动要求让外人照相的。她高兴地走了,也没问我们她怎么能得到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沿着山上的小路往上,走走歇歇。我在前面开路,妻跟在后面。路上有不少碎石,得小心一点。</p> <p class="ql-block"> 妻用手转动着经筒,渐渐地落到后面,慢吞吞地走着,还摇摇晃晃。我有点担心她的状况,朝她喊着:“怎么样?没什么问题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妻抬头看了我一眼,口中似乎在念叨着什么,对我说 :</span>"没事,不过我发现个好办法,走路一点也不累” 。</p><p class="ql-block"> “你看,唵、嘛、呢、叭、咪、吽” 她像上山转经的藏族人一样,有韵律地念着,一边随着韵律一步一呼,一步一吸,不紧不慢地走着。我等她上来。</p><p class="ql-block"> “要这样呼吸,随着念的六字箴言,佛的保佑” 。妻说。</p><p class="ql-block"> 我试了试,果然不错。其实爬山时步伐宜大,呼吸要均匀,速度要适中,将呼吸调整为一步一呼,一步一吸。这样胸腔能竭力从这稀薄到空气中吸取更多的氧气。</p><p class="ql-block"> “是佛的保佑。” 我赞许地说,也像她一样走了起来 ,我们不知不觉爬上了山。</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坐在山坡上,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尽收眼底。正是早上9:25,在内地也就是早上7:00多钟的样子。早晨山下的景色是最迷人的 是一种恬淡宁静的美。晨雾从远处河谷上升起,飘荡,和炊烟一起笼罩着日喀则市。远处的光线是迷蒙的蓝色,透过薄雾,照耀着田野和城市,是一幅幅诗意的景象。鸟瞰整个扎什伦布寺,寺院内建筑金顶红墙,殿宇毗邻,群楼叠叠,看起来雄伟,浑厚壮观。</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经过扎什伦布寺后墙山坡,晨雾已经散去,天特别晴也格外蓝,阳光照在扎什伦布寺大殿金色的屋顶上,金光灿烂;蓝天白云下彩色的经幡、一堆一堆神秘的牛头骨;寺院内三三两两的香客、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结伴走向经殿。仔细停能听到寺庙里传来喇嘛晨诵的声音。我们顺着一条路上走去,看样子能进到寺院里去。</p><p class="ql-block"> “站住!等等!” 一个喇嘛从前面玛尼堆后面出来对我们用英语说。</p><p class="ql-block"> 让人诧异的是这地方有藏族人会说英语。</p><p class="ql-block"> “哈罗,你好!怎么回事?” 我也用英语回答说 。</p><p class="ql-block"> “钱”,他大拇指和食指搓了搓说。</p><p class="ql-block"> 他把我们当作逃票的游客了。我问了上山的路,和妻退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 从高耸的白色展佛台后的一条小路走过,紧贴着小路的山岩石窟里供放着彩色佛像,岩石板上描绘到藏文字母写的六字箴言。我看着石板上的藏文字母,口中念着、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 “应该是这样,“唵(an)、嘛(ma)、呢(ni)、咪(mi)、吽(hong)。 我身后上来的三个藏族小姑娘更正我说的。其中两个十二、三岁,一个才八、九岁。</p><p class="ql-block"> 我笑了起来,我念的音调不对,于是跟着她们一起念。</p><p class="ql-block"> 妻告诉我说六字箴言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口、意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 二字,梵文意为 “如意宝“,表示“宝部心”,又叫“嘛呢宝”,据说此宝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有了此宝, 各种宝贝都会来聚会,故又叫“聚宝”。“叭、吽”二字,梵文意是“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纯洁。“咪”表示“金刚部心” 是祈祷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达“正觉” 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成佛的境界。六字箴言的意思就是“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 藏传佛教将这六字视为一切根源,循环往复念诵,即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十几天了,在广大藏区,六字箴言随处看见,它充分表现藏族人民对幸福的憧憬,对佛的虔诚和他们美好善良的心地。</p> <p class="ql-block"> “给我一支铅笔” !一个小姑娘伸出手来对妻说。他们的普通话都说到挺好。</p><p class="ql-block"> “旅游书上介绍这里的小孩喜欢朝游客要些铅笔呀什么的小纪念品。” 妻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准备的铅笔一类的纪念品,妻从背包里摸索了一阵 掏出了几块巧克力和水果糖递给她们。小姑娘把糖接过去 含在口中,哧哧地笑着。</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这几个小姑娘 ,继续向上走不远,就到了扎什伦布寺后的最高点了,沿上山一路设置的经筒到这里也为止龙王。再再往前走一条小路向东便能通到桑珠孜宗堡,即人们所称的“小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往山下瞧去则是日喀则的宽阔街道。初看之下与内地的小县城没有什么区别,远出还有一片平顶的土坯藏式民房 四周是一棵棵的白杨树。民房其间耸立着一座绿色建筑物,高高的大圆顶、拱形门窗、攒尖塔顶,顶端装饰弯月,那是一座清真寺。从建筑上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后建的,因为老清真寺通常是大屋顶 ,而80年代后建的清真寺都是具有现代阿拉伯式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天在西藏旅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回族人。藏族人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为“卡奇”。从甘肃、青海到西藏,无论他们到哪里都保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确有一种顽强执着的精神。现在在西藏,除了藏族人以外,回族就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了。</p><p class="ql-block"> “回民是什么时候来西藏的?信奉两种不同宗教的民族,怎样在一起相处融合。”站在山上,我望着清真寺想。</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回族形成于元代到明代。沿青藏高原边缘的青海、甘肃、云南都是回族的主要分布区域。从今天宗教分布区域看,青藏高原以其喇嘛教卓然独立于伊斯兰教的半包围圈中,北抵青海西宁,喇嘛寺与清真寺相对峙;西北与新疆泾渭分明;西部与南部,与克什米尔、阿富汗、孟加拉、尼泊尔和印度接壤;东北方还有河西走廊的回民们,这真是富有意义的人文地理现象。历史上有过吐蕃大军曾在昆仑山一带与“黑衣大食”浴血奋战,抵制了伊斯兰教朝向青藏高原的渗透,但后来的伊斯兰教,特别是回族到底是怎么进入西藏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从甘肃到青海,再到西藏,是我国北方和西部半月形农牧接壤地带。历来中国农牧业区之间存在着一种经济互补的关系,回族自形成以来找到了沟通农牧区民族贸易、发挥自身经商特长的用武之地 ,于是就积极介入了这一经济流通的过程。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今天都分布着一些回族居点,一路上见到的回族,特别是甘肃临夏的回族,他们务农、经商。他们的商业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甘、青、藏、川等地的回、汉、藏等族纳入了一个更大的经济流通体系之中。同时,自明清以后内地回族商人和清代驻防军中的回族官兵进入西藏,这些穆斯林移民也把伊斯兰教带入了西藏。</p><p class="ql-block"> 在拉萨,自清朝就有清真寺。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大批内地回族商人又掀起了入藏经商潮。我们在拉萨、日喀则、泽当、林芝等地都可以看到有他们的足迹。据说如今在拉萨,甘南回族商人在临夏州驻藏办事处院内建立了一处临时礼拜殿,从广河县邀请了阿訇。在泽当,临夏回族商人自建了礼拜殿并邀请了阿訇。在临泽,回族商人也要求建立礼拜场所。日喀则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又处于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至拉萨到交通要道上,可以肯定穆斯林商人在这里活动的年代也是很早的。如今在日喀则,大量的回族商人使山下的清真寺发出蓬勃的生机。因此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二十几年是穆斯林及伊斯兰教进入西藏并发展最快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今年刚刚装修完工的桑珠孜宗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布达拉宫” ,是后藏日喀则地区最早的建筑之一。在远处眺望,山坡上一座雪白的城堡式的建筑,它中部是暗红色调,外观酷似布达拉宫的宫殿,只是规模小些。</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路顺山脊通向城堡,山坡下是一片藏族民居。小路上没有其他人,转山的藏族人都从前面下到扎什伦布寺去了。我和妻顺小路下到这片藏族民居,巷子很深,曲里拐弯。旁边的房屋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雪白的墙上部边上刷成黑色,黑门黑窗。大门上方画着“万”字和“日月”等吉祥团日,房顶上挂着经幡。</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凹面镜闪闪,太阳能灶正烧着一壶水。西藏这地方日照强,使用太阳能灶的人家很多;几头奶牛悠闲地摇着尾巴,晒着太阳;几个孩子淘气地嬉戏;提水的老妇人站在街头,同对面的邻居相互问候;晨光静静地照在屋檐和路边白塔塔尖,佛塔和民房的屋顶都呈现出温暖的光泽,一幅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到了山下,妻决定不上山了。在山下等我。仰望桑珠孜宗堡雄伟地耸立在山巅 ,拔地入云,背依青山,在蓝天的映衬下 端庄凝重,气势恢宏。桑珠孜宗堡奠基于1360年,落成于1363年,高1363年。根据修建年代计算 桑珠孜宗堡的修建比布达拉宫还要早330年。就连布达拉宫扩建时,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受到桑珠孜宗堡的影响。桑珠孜宗堡是后藏日喀则地区最早的建筑之一。这座宫殿里曾住过几代达观显贵。600余年来,桑珠孜宗堡已破烂不堪,特别是十年文革中宫殿被毁,宫内的文物也所剩无几,只剩下基础和一些残垣断壁。2004年,在有关专家论证、鉴定的基础上由上海市投巨资开始重新修建,今年刚刚完工。重建后的桑珠孜宗堡会将成为后藏的有一重要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由于今年刚竣工,尚未对游客开放。今天只有我独自一人顺着阶梯上山。上到城堡顶,见大门紧锁着,依靠着围墙看山下的日喀则市。晨雾早已散去,空气清新而透明。日喀则海拔3850米,人们说这里是最接近阳光的地方,也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人们的心灵因而宁静。山下日喀则有宽阔的街道 ,新建的楼房。初看之下,与内地的小县城没有什么区别,但日喀则却是一座具有600</p><p class="ql-block">多年的古城,属于后藏。原来藏区地名有几种叫法,有叫内藏外藏的,那是以金沙江为界,金沙江以西叫内藏,以东叫外藏;也有叫前后藏的,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从拉萨来的路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历史上前藏是达赖喇嘛的地盘,后藏是班禅喇嘛的地盘,不管前藏后藏,现在可都是西藏自治区的地盘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日喀则已经成为后藏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日喀则人口只有1万人左右,50年来已发展到4万多人,城镇面积扩大了几倍。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拥众多的企业,近年来又发展了商业、旅游业,在内地省市的支援下兴建了一系列设施,如今它已经成为了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后藏的旅游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已经是11:00了 路过一个集贸市场 ,熙熙攘攘的人情味,这是当地人的主要购物场所,各家的货物都比较单一,有烟酒饮料,各种颜色的的毛线,五金器具,商店都不大,但连成一片,也就五花八门热热闹闹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打辆三轮车回教育宾馆,车晃晃悠悠地走着,我看了看表才11:30。我问妻:“还在这里逛吗?城市就这么大,也没什么可看的了。现在正好退房,咱们午饭后去江孜怎么样?” 妻同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俩到了车站,这里还有发往阿里地区的长途车。</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咱们去阿里吧?看看冈仁波齐峰和班公错。“ 我打趣地问妻。</p><p class="ql-block"> “别开玩笑了,还是原计划,到江孜吧,然后走浪卡子到羊卓雍湖,回拉萨。” 妻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往江孜的车还算多,都是私营中型长途汽车或面包车。客车会在街上兜客,所有我只要在汽车站外街头等候就行。但所有的车辆均要坐满乘客才开出,也有可能因旅客人数不足而临时取消。</p><p class="ql-block"> 一辆面包车停在车站外路边,刚好是去江孜的。司机招呼我们上车。我和妻走到车跟前,看了看车里已经满座了。</p><p class="ql-block"> “上车吧,马上就走。” 司机说。</p><p class="ql-block"> 我俩有点犹豫,想再等辆车。</p><p class="ql-block"> “没关系,加两个座,你要等,起码还要等一个多小时,路还不错,干脆走吧。” 我对妻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车后就开车了。车里挤满了人,我俩坐在临时加的小板凳上。</p><p class="ql-block"> 从日喀则去江孜基本上是逆着年楚河朝东南方向走。年楚河是日喀则的另一条重要的河流,它发源于康马县,流经江孜、百朗,在日喀则汇入雅鲁藏布江。</p> <p class="ql-block"> 从日喀则去江孜约一个半小时,路况还不错,一路都是柏油路,路上车也不多。眼前是舒缓的年楚河,河两岸为峡谷地带,这里的河谷不像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么峻峭,远处的浮云和光秃秃的山脉连绵不绝,河谷很宽,可以说是要测。一路田野式的风光,大片碧绿的青稞和金黄的油菜花一望无际。河边一片片草地,一群群马匹、牛羊似珍珠撒在草地和田野上。天空是飘动的朵朵还以为,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低,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这里谷地平缓,土层深厚,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宜于农作物生长。一路上村落相望 人烟稠密,看起来比较富裕,实际上它的确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产粮区。</p> <p class="ql-block"> 坐在车里的小板凳上,腿都伸不开,我卷着身子,低着头,一手托着下巴。</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我这个姿势像那个法国雕塑家罗丹雕塑的“思想者”不? 我对妻说。</p><p class="ql-block"> 对面隔一排座上的一个姑娘嫣然一笑,能听懂我们的讲话,还好奇地瞅着我们,可能是个汉族姑娘。我打量着车里的乘客,除了那个像汉人的姑娘外,其他都可能是藏族人了。</p><p class="ql-block"> 对面左手坐着一位老人,说不上多大岁数。藏族老人的岁数难以分辨,有的人看起来比我岁数要大,但一谈话却比我都年轻。说不上眼前的这位老人有多大年纪了,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为他掉了牙齿的瘪瘪的脸增加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他戴着一顶藏式礼帽,穿黑色藏袍,满脸皱纹,古铜色脸庞。在西藏你随处可以看见晒得黑红、油亮的面孔,古铜色的皮肤似乎是上天给藏族人特殊的恩赐。我又仔细看了看他,多么吸引人的一张脸,多么慈祥的老人,简直是一个摄影和油画的活脱脱的模特。他朝我微笑了一下,朝后靠了靠,生怕挤着我。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我觉得有一分说不出的温暖和亲切。我又看了他一眼,他又回了一个微笑,把靠我脚边的一个塑料桶往座位下塞了进去,把一个包抱了起来,放到自己的膝盖上。我想说句感谢的话,但不知藏语怎么说,于是也点头笑了笑。一路上我看着他,他始终微笑着,那亲切的表情始终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让我很难拒绝他那慈祥的笑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日喀则开出去经过加措雄乡,过了宗对堆,一条土路往东南就能到夏鲁寺。夏鲁寺在后藏还是比较有名的,据说是十四世纪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一座寺庙形成夏鲁教派。寺内有四宝:一是拼经板。二是大殿的铜坛内圣水,十二年一开,若得一杯可百病不侵。三是六字真言和四个小塔的石板,传说在建寺破土时发现的,因此成了本寺的根基。四是盆状巨石,据说接满水后无法倒出。我们坐在车里只能朝那边望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洛江镇,到了百朗县, 公路边是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百朗县曾经是西藏著名的产粮区, 这里的白青稞很有名,可现在比白青稞更有名的是百朗的蔬菜,年产量达到1千多万斤,供不应求。原来藏族人很少种蔬菜,这些年在内地的援藏干部帮助下,种菜的藏族农民也多了起来。现在这里还种植黄瓜味、西红柿等多种蔬菜。沿途小摊卖西瓜的很多。</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热索乡、重孜乡,看来快到江孜县了。看着大片油菜地里盛开着金色的油菜花 乾坤未定,青稞地里绿油油的,若不是远山光秃秃的, 还真以为到了江南了。不远山上一座座古堡碉楼,原来以为到江孜才能看见古堡呢。这里沿途隔不远的山上都有古堡,藏族建筑有它的特点 ,传说中人死了以后会登上天界,山体就是天梯,彩虹就是登天的光绳。因此在西藏从古时候的房屋、特别是宫殿都建在山顶上或陡峭的山崖上,当然还有当时防御的考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江孜了,车停在县城十字路口的路边。乘客们都下了车,我同那位藏族老人挥手告别。我四周张望着,想先打听从江孜有没有发到拉萨或浪卡子的车。看来只有问那个汉族姑娘了。我瞧着她想问问,她也瞧着我和妻,可能猜出我们想问她打听什么。</p><p class="ql-block"> “请问,这里有没有直接去拉萨或浪卡子的车?” 我问。</p><p class="ql-block"> “到拉萨的有,只有早晨一趟,就走十字路口等,大约是8:00吧。过了点只能到日喀则转车了,到浪卡子的车可能没有。你们是……” 她好奇地问我。</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到西藏玩玩。” 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看像从内地旅游来的嘛。”</p><p class="ql-block"> “你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姑娘家怎么来这儿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河北人,家在黄骅,在这儿工作。” 她微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那还真是老乡。”</p><p class="ql-block"> “你们可以到那边去找住的地方,有好几家呢。” 她指着十字路口那边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孜建藏宾馆门脸不大,从大门进去是一院子,很僻静,往里头走到头是宾馆。我和妻走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哈罗!欢迎你们来到这里”。 一位小伙子看我们背着包,用英语对我们说。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是外国背包客。我想他把我们当作外国游客了。</p><p class="ql-block"> “你好!谢谢。” 我不加思索地也用英语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建藏宾馆接待室不像内地宾馆那样豪华,但干净整洁,很有特色。左面靠墙的沙发上坐着几个人外,这里不像拉萨那么多的汉族人,一看就能断定她们是藏族姑娘来。一个姑娘看我们进来,立刻站起来迎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欢迎到来,要住宿吗?” 姑娘也是一口英语,说得比那个小伙子还要熟练。我真有点惊讶,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人说这么熟练的英语。我也干脆一装到底,没说一句汉语。</p><p class="ql-block"> 小伙子带妻去看房间,妻看后觉得不错,接下来是砍房价,打听要走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到浪卡子道路不通,正在修路。已经不通班车了,只能坐车到拉萨,再转车去” 。姑娘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有私人的车吗?能到热龙乡,然后找拖拉机也希望,那里到浪卡子也不过4、50公里。难道那里的当地人去浪卡子也要绕回日喀则和拉萨吗?” 我问,经过在西藏的十几天旅行,觉得搭什么车都无所谓了。</p><p class="ql-block"> “不好找,来这里的游客都是从拉萨包车来的。玩一、两天后去亚东或又回拉萨了。从拉萨他们可以包车去羊卓雍湖的,那里可方便了。” 姑娘说。</p><p class="ql-block"> 我失望了,因为原来看地图到浪卡子县,要翻过一座5036米的雪山,直接可以去羊卓雍户外,而不用绕道去拉萨玩。先住下再说。</p><p class="ql-block"> “好玩,谢谢你,先登记一晚”。我说。</p><p class="ql-block"> “来先登记一下,请给我你们的护照。”</p><p class="ql-block"> “护照?我只有身份证。” 我笑着掏出了身份证,递给了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中午,外面滚烫的阳光洒向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是明晃晃、亮堂堂的,叫人睁不开眼睛。入住后小睡了一会儿,避开中午的炎热,到下午16:00才起来出去溜达。这时蓝天已被云彩遮住,只要不学,正好出门。</p><p class="ql-block"> 宾馆离宗山城堡不远,我和妻步行朝宗山堡走去,顺便逛逛江孜小城。街上人不多,街两边都是商店、饭馆、也有几家旅店,门面都比较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孜古城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由于地处萨迦日喀则、亚东关口通向拉萨的必经之路,土地富庶,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江孜向东可去拉萨、山南;向北可到日喀则;向西可经岗巴、定结直到定日;向南可经风光秀丽、横穿喜马拉雅山的亚东沟,直达边境口岸亚东。从日喀则有去亚东的长途车路过这里。去亚东需要办理边防证,可以在拉萨和日喀则办,但最好在身份证所在地办,那样不仅手续简单,费用也很低廉。这次到西藏,去这些地方没有列入计划,看来这次也只能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 宗山还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堡。仰望山上,宗山堡耸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宗山堡上仍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宗山炮台为当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藏族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刀剑、“乌朵”(是一种牛毛制成的甩石鞭子)、梭镖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6月,英军派来了援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的火药库被英军炮火击中爆炸物。江孜军民在最后逛完,仍用石头拼死抵抗,坚持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英勇的篇章。从此,江孜也被称为一座英雄城。</p> <p class="ql-block"> 山下的广场上耸立着“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有藏、汉两种碑文,圆形广场后面是的一片树林,树林后的宗山裸露岩石光秃秃的,倒使这一片树林显得格外绿。宗山广场始建于1996年,由上海徐汇区人民政府和徐汇区的一些单位援藏建设的,后来到2004年又由西藏自治区政府扩大投资进行改造,把宗山广场建成了开放性的纪念广场,已纪念和缅怀英烈。</p> <p class="ql-block"> 顺街朝西走便能到白居寺,去白居寺路上是新铺的水泥面,看样子也是近两年新铺的。路上马拉胶轮大车很多,比机动还多,在内地早就见不到这种胶轮大车了,时光仿佛倒流到上世纪的5、60年代。几个藏族姑娘坐在大车上,但每当我举起照相机,她们都害羞地把脸转过去。</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上卖小商品、纪念品的较多</p><p class="ql-block">。江孜很早以来就成为佛教徒、商贾、游人汇集支持他,也有些名特产品,主要有卡垫、地毯、挂毯和女用金丝帽等我。几辆四轮驱动越野吉普车开过来停在路边,从车上下来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小贩们围了上去,兜销着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江孜街上野狗挺多,每条路上都有不少狗,几乎就是一座狗的乐园。我和妻顺路走下去,每个角落都能看见三三两两,一群群的狗,有黑色、黄色、白色,还有花狗,有大有小,有的躺在路中间蜷缩成一团,有的似醒非醒,看起来那么淡泊、从容、个个懒洋洋的,不像能攻击人的样子,倒不可怕。但是我一路上却没有看到过有藏獒。</p><p class="ql-block"> 到了白居寺门口,门口也有几只野狗在游逛,停车场停着几辆越野吉普车,两个喇嘛懒散地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颇有闲情地磕着瓜子。到这里来旅游的内地游客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外国背包客。</p> <p class="ql-block"> 站在门外,可以看见寺里的独具特色的佛塔、罗汉堂和沿山而建的赭红色围墙。白居寺保护得没有拉萨和日喀则的寺院那么好,有点破旧。看介绍该寺建于1414年,藏语意为“吉祥轮大乐寺”,寺内有闻名西藏的泥塑罗汉堂,寺内吉祥多门塔共九层,塔座方形,分五层,每层四面八角,六层以上为塔瓶,呈圆形,内设四间佛殿,顶上是塔尖。塔座底层每层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絵满了壁画,据说加起来有十万尊之多,故又号称十万尊佛塔。看上去白居寺的建筑还是挺有风格,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物,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塔白墙上描绘的一双眼睛,眼纹细长,特别吸引人。妻说好多藏族人都是这种眼纹。</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的门票价格不菲,时间也不算早了,再说从围墙外基本都能看到里面的建筑,若不是特别对佛堂内的壁画和佛像赶兴趣得花纹就没什么必要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 颇引人注目的是各家居民的院子墙上贴着晾晒的牛粪饼。牛粪饼是西藏乡村普遍的燃料,其状若硕大的烧饼,贴在院墙上晒干后堆在门前。藏语中称牛粪为“九瓦”,称牛粪为“呆布”,在西藏用牛粪作为燃料烧茶做饭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在西藏农牧区普遍能看见用牛粪加工的牛粪砖垒搭庭院围墙、牛羊圈的。一排排整齐而大小一致的牛粪饼打在自家房院的墙壁上晒干,这不仅给房屋起着保护作用,冬季还可以防寒。有的用牛粪作为房顶装饰。特别在后藏百朗、江孜等地屋檐装饰更考究,在“牛粪砖”上再加一层刻意加工的“搭嘎玛”(又圆有薄的大牛粪饼)。我仔细看了一下,贴在墙上的牛粪饼是一行略压着一行,晒干后你想用,那就只能从一边按顺序揭下,若想从中间拿还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把经济、实惠的牛粪再生利用,不仅解决了燃料问题,给生活带来方便,更主要的是祖祖辈辈节省了不知多少棵树木,有意无意地为保护藏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藏族小朋友放学了,一个个背着书包,瞪着大眼睛好奇地瞧着我们。这里的小孩胆子挺大,打招呼开口都是“哈罗”,举起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做一个“V”形手势。你只要盯着她,她就会对着你笑,从不回避你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铅笔,给我一根铅笔。”</p><p class="ql-block"> 妻掏出一把糖块,散给了这帮小学生。小孩拿到了糖果显得很高兴。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样子,妻也高兴得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孩子们都能说汉语,在西藏小学一般三年级后开始学习汉语,也许是闭塞的原以为,大多说得并不熟练,不过他们热情很高,路上争着和我们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来西藏旅游已经有15、6天了,发现西藏的基础教育办得还是比较好的。,一般在乡镇有完全小学,孩子们住校、学费免除。同时每人每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初等教育完成后国家有专门的内地班,即通过考试考上内地中学,则孩子全部交给国家。他们的生活、学习等都不需要家人操心我,这些内地班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回到西藏工作,他们是西藏未来的希望。当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的匮乏,在偏远的地区都是多层次混合班级,即一个老师可能会教1——5年级的所有课程,孩子们也都在一起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建藏宾馆已经是傍晚了,宾馆院子里停放着好几辆越野吉普车,都是刚来的外国游客。我和妻歇息了一会儿,去马路对面吃晚饭。像西藏其它地方一样,街上都是些四川餐馆,我俩选了一家,店面还算可以,也还干净。老板娘在前台招揽生意,两个帮工正在摘菜,老板在后面厨房。我和妻进了餐馆挑了张桌子坐下,看邻桌还没有食客。老板娘热情地上来招呼我们,介绍了餐馆的拿手菜,都是些鸡、鸭、鱼的,但听了妻只点了两样蔬菜以后,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这是我头一次遇到的店家,以前所到的四川餐馆,不管点菜点多点少,是贵是便宜,主人都是高高兴兴动物,和气生财嘛。后来停两个帮工说今年来江孜的旅游的客人少,不像去年青藏铁路刚通车后来的游客多,生意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黑后江孜街上就没什么转的了,回到宾馆我看电视,妻看书。</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里写的江孜。” 妻指着一段让我看。</p><p class="ql-block"> “1903年,著名的英国冒险家荣赫鹏率领一万多英印士兵再次锡金入侵西藏。英国绅士们哄骗藏军说要谈判,并从上满了子弹的枪膛里退出了一粒子弹。藏军小伙子不知道英军枪支的构造,看对方退了子弹就老老实实地掐灭了自己的火枪引线。英军马上全线进攻,数分钟内即射杀藏军五百余人,并顺利闯入了曲米香果山口,随后血洗江孜,攻占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不得不逃往蒙古避难,希望得到沙俄的支持 但未果。后来还是由清政府派唐绍仪与英国人谈判善后事宜,签订《拉萨条约》,允许英国在亚东、江孜驻军。也谈到了印度在西藏的特权问题。也许现在很多人也已经不知道,印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一直在西藏拥有大量特权,甚至有驻军,这是继承自英国两次侵藏战争的“成果”。印度驻军的主要地点就在江孜和亚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