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骆岗公园,合肥市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和滨湖新区之间过渡地带,北至繁华大道,南至锦绣大道,东至包河大道,西至合安高速,规划总面积十二点七平方千米,是合肥市“一核四区”中心体系结构的唯一核心、安徽省区域性外向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区。骆岗公园前身为合肥骆岗机场。于二零二零年正式启动建设。骆岗公园共分园博园、锦绣湖、生态体验区、骆岗公园被称为合肥市的"城市封面"与"超级生态新地标",也是“世界最大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写进省级战略规划中的项目,安徽省委、省政府用12个字对骆岗公园进行了概括:"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品徽风晥韵、賞合肥风华。</p> <p class="ql-block">古逍遥津最初是淝水上的一个津渡,因三国时期张辽在此以七千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而名扬天下,史称“张辽威震逍遥津”。其名称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变迁,如明朝时被称为“窦家池”,清朝康熙年间改为“斗鸭池”,光绪年间又更名为“斗叶池”。古逍遥津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部,现为逍遥津公园,占地31.3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成。公园内融合了历史遗迹与现代园林景观,是合肥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张辽墓与塑像:公园内有张辽的衣冠冢和铜像,再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风采。逍遥湖与岛屿:湖中有三个岛屿,其中最小的岛屿相传为张辽衣冠冢所在地,湖上还有渡津桥和逍遥阁等景观。三国历史文化馆: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是了解古逍遥津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包孝肃公祠,是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专祠。包孝肃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包公园内,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环境幽雅。历史背景与重建过程,包孝肃公祠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去世后,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于包孝肃墓园。为了纪念这位清官,家乡人民在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建了一座祠堂,这是包公祠的雏形。明清两代的官吏和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和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重建,规模依旧,并增添了东西两厢房,建筑风格与主要景点,包孝肃公祠由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299号;2012年11月28日,渡江战役纪念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渡江战役纪念馆规划用地22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渡江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馆内陈列有《渡江战役展览》,室内艺术群雕“胜利之师”,纪录片《八百将士忆渡江》;截止2022年,渡江战役纪念馆展出文物1785件/套,有珍贵文物3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8套)、二级文物38件(21套),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渡江战役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徽名人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聚集名人最多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安徽名人馆将历史和文化精髓相融合,通过展现史前至现代安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体现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好形象。它既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是海内外游客了解安徽、认识安徽的重要窗口。整个场馆在建筑设计上借鉴了徽派及皖南民居的风格,外立面颜色采用相应的黑白灰三色。场馆一层由蜡像馆、餐厅、3D影院、报告厅、临时展厅、互动体验厅、国学讲堂、数位智库组成二、三层为基本展陈区, 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山水人文话安徽,安徽,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川流不息的淮河、长江、新安江和雄伟瑰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等,孕育了铄古灼今的名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以及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古有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59个县(市)、45个市辖区。全省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6103万;省会合肥,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徽文化等。徽戏是京剧诞生的主要源流,黄梅戏是重要戏曲剧种,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安徽文房四宝、活字印刷、万安罗盘、芜湖铁画等,无不闪耀着科技和智慧的光芒。灿若星汉的著名历史人物管子、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名垂百世,彪炳千秋。他们将穿越时空,在这里和您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