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外治疗法,你了解多少?

藏有引力

<h3>      藏医药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其中外治法是藏医药最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外治疗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轻重可分为温治、峻治、烈治三类疗法,其中温治疗法可分为罨熨法、浸浴法、涂摩疗法三种,这三种疗法分别对藏医三大基因疾病有着强力的作用,也是藏式康养机构用来养生保健的常见方法。</h3></br><h3>      在三种温治方法中,隆邪偏感者宜用涂摩法、赤巴邪偏盛者宜用药浴法、培根邪偏盛者宜用罨熨法。</h3></br><h3>藏</h3></br><h3><strong>涂搽法</strong><br></br></h3></br> <h3>      涂搽法是将食用动、植物油脂或外用涂擦、点滴身体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营养滋补、增强体质的一种治疗方法。</h3></br><h3>      该法对消瘦无力、劳神过多、营养不良、胃病、精液和体质耗损、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年迈体弱、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隆型病引起的疾病有显著疗效。在《四部医典》中,涂搽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还有恢复器官及延年益寿的功能。</h3></br><h3>      涂搽法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涂敷,《四部医典》中分为:酥油、芝麻油、动物的骨髓、脂肪四种,涂擦后搓揉、按摩、擦拭;另外,涂搽法剂型也有药膏剂型,其中所使用药物均属植物药煎熬的膏剂或已经特殊处理的煅灰药物,根据病情,在配药时可使用奶汁、酸奶汁以及动植物油汁等作为调合膏剂使用。</h3></br><h3>藏</h3></br><h3><strong>药浴法</strong><br></br></h3></br> <h3>      藏医药浴法是藏医外治方法中最著名的疗法之一,其药浴工艺、时令选择、病人护理等蕴含着藏民族特有的人文因素,在施治过程中综合运用藏药学、藏医诊断学、藏医护理学以及最初的传统制剂加工工艺进行内病外治,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罕见的,因此2018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br><h3>      藏医药浴法可分为两种,天然浴(温泉浴)和人工浴。温泉浴疗分为硫磺温泉、寒水石温泉、岩矾温泉、五灵脂温泉、石灰石温泉等五种,主要对皮肤病、关节筋络和外伤疾病等有显著效果;</h3></br><h3>      人工浴是在温泉浴疗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而成的藏医药浴特色疗法,其基础的配方是五味甘露浴,主要有水浴、敷浴、汽浴三种方式,其中药水浴是最普遍、最常用的,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全身脉络开通、袪风散寒、化瘀活络的一种方法。</h3></br><h3>藏</h3></br><h3><strong>罨熨法</strong><br></br></h3></br> <h3>      罨熨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调理目的的一种方法。罨熨法分为热熨(热敷)法和冷熨(冷敷)法两种。</h3></br><h3>      热熨(热敷)法多用于风寒引起的疼痛,主要以鹅卵石烤热、烘热砖头或瓦片、烘热土及矿物盐来热敷。主治能够增加人体软组织的延展性,促进血液循、缓解肌肉痉挛的症状、食欲不化、胃绞痛(特别是胆汁反流引起的),热敷也能够舒缓和放松情绪;</h3></br><h3>      冷罨(冷敷)疗法一般多用于发热病,主要以星夜之水、溪水底部石卵来冷敷。主治急性损伤由于突发的外伤引起紊乱热引起的充血,即刻冷罨能够抑制感觉神经,起到镇痛、治外伤发炎、麻醉效果。</h3></br><h3><strong>撰文</strong> | 王兴英<br></br><strong>排版</strong> | 曹生萍 <br></br><strong>审核</strong> | 王静<br></br><strong>总编</strong> | 张义智</h3></br><h3><strong>正文字体</strong>丨秀米默认字体;</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YbJ1CQia7xjgoYwnqRE1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