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太行,是一直想去却始终没有成行的地方,不是时间不对就是天气不好,各种原因吧。2025年的初春,有时间的时候刚好天气不错,当即决定马上出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行山,贯穿中国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衔秦岭,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国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一跃。人们习惯上将太行山分为三段:位于河北的北太行,山西境内的西太行,而河南与山西交界的部分称之为南太行。</span>南太行位于太行山脉的南段,横跨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新乡、焦作、安阳等地,以及山西省晋城、长治一带。这里以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貌和深厚的人文历史闻名,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区。</p><p class="ql-block">北方山地多缺水,而南太行仿佛造物主的钟爱之地。南太行所在的新乡、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被称为“华北地下水库”。得天独厚的降水滋润了南太行,使得这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地理断层形成的山高谷深、壁立千仞的北方气势和层峦叠嶂、飞湍瀑流的南方灵秀,在此浑然交织,可谓雄秀兼备。《中国国家地理》不吝赞美之辞,“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南太行”。</p><p class="ql-block">此次行程,只是走了南太行的 末段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选取邯郸作为中转地,除去里程合适的因素之外,3000年未更名的地方也是吸引力。以市区为中心,周边可看的太多了。鉴于此次出行的目标是南太行,就选择了最靠近河南的峰峰矿区作为此行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峰峰矿区,一听这名字就是工业之地,也的确如此。峰峰矿区,名字源于邯郸境内的峰峰煤矿。</p><p class="ql-block">而将矿区名作为城市名的恐怕全国仅此一家😀1950年,峰峰矿区始建。1952年,归河北省直辖。1954年,改为省直辖峰峰市。1956年,撤市设峰峰矿区,归邯郸市所辖。</p><p class="ql-block">峰峰矿区地处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划形状犹如一条船。中部有一条太行山系的支脉,鼓山—神麇山系,构成了峰峰地理上的中脊。这个中脊由老石台、一南一北两个石鼓、草帽顶、苍龙山、鏊子顶、滏口陉、老爷山、元宝山、白龙山、老槐山、石庙岭等一系列山峰组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峰峰矿区的新义公路旁,有一组大型山体浮雕。浮雕生动地展示了磁州窑瓷器的生产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细节。浮雕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古时的瓷器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各个工序和工种的精湛技艺,都令人敬佩。这些浮雕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大气磅礴,极具壮观之美,不仅是对磁州窑文化的精彩诠释,也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最后,浮雕以“丝绸之路”作为结尾,寓意深远。</span>磁州窑烧制技艺是河北省峰峰矿区的传统技艺。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风格独特。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它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装饰技法包括化妆白瓷、白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国蓝花及现代磁州窑图案等。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2006年5月20日,磁州窑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都无法展现出站在浮雕前那种心境。站在浮雕前,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千年文化之魅力~</p> <p class="ql-block">峰峰矿区著名的北响堂山石窟(错过的游玩时间,只能拍张大门的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南响堂山石窟,也是没赶上。</p> <p class="ql-block">这个砖塔,据说是宋代的~</p> <p class="ql-block">按计划,第二天转场到石板岩,感受南太行的魅力。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很悠闲的走。</p><p class="ql-block">对太行山的认知是从歌曲“太行山上”开始的,因而说起太行山,浮现的是“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山形。进入安阳界后,眼前伫立的山峰把铜壁铁墙具像化了,它们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地图上显示的路径是傍着一条不窄的河道,实际看到的却是干涸的河道,砂石裸露。偶尔路段上会出现一个二级饮用水源地,碧绿而清澈,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段的山水已是太行大峡谷的部分了,初春时节,山未绿,花已开。漫山的杏花怒放,恰似画中游,可惜没有河水相伴。</p> <p class="ql-block">石板岩镇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四周群峰环抱,到处悬崖峭壁。有4垴、8崭、28道深沟、44条险道。曾经的石板岩全镇300多个自然村,有近3000户人家,都分散在不同的山顶、山腰和峭壁之上。1946年由山里的四名汉子筹集1821元冀南币(折合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他们每天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为山里的百姓送日用品,再把农民要卖到山外的农副产品挑下山。</p><p class="ql-block">如今,供销社还在,经营也跟上了时代步伐,只是不知道山民们是否还能享受到传统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当天石板岩的空气质量</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猪叫石,令人发笑的名字。这个藏在太行深处的神奇传说,之前从未知晓。游荡的途中停下脚步一窥,颇有意思。</p><p class="ql-block">猪叫石也称"报警石"、"灵通石"、"神石"、"奇石"等,因其发音如猪叫,故称"猪叫石"。传说每逢天下有事,必叫无疑,大事大叫,小事小叫,像猪在石头里边跑边叫,声音忽高忽低,一次能叫百余声,但录音则难。猪叫石整体呈紫红色,体形方正,头西尾东斜插于山崖下的沃土里,周围群山环抱,山峰突兀,层峦叠嶂,山松柏茂盛,郁郁葱葱,四季如春,白云缭绕,山风习习,百鸟争鸣,光照霞映,如诗如画。猪叫石的上方是悬崖峭壁,危崖倒悬如斧劈刀削。</p><p class="ql-block">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回忆,这块石头只有每逢世间将有大的事情发生时才会出现鸣叫,这里的老人们代代相传,耳闻目染,屡试不鲜。上次中国大陆出现大瘟疫流行前,此石鸣叫半月之余,更验正了这块“奇石”的预见性。据当地老人说,我国发生的几次大事,猪叫石都有预兆。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前,猪叫石叫了一个月。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猪叫石发出了欢快的叫声。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发生之前,猪叫石都发出叫声。近几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山民们又听到猪叫石发出了叫声。 </p><p class="ql-block">玄而又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魏巍太行山深处,得天独厚的水土,孕育出一块可以发出猪叫声的神奇石头。</span>这块色彩斑驳、独处一地的神奇石头,怎么就能发出声音?而且单单发出猪的声音?它是如何知道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又是如何得知2002年的SARS疫情的?它关注宇宙人生,体验民生疾苦,它的叫声也许正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而我们何时才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藤缠树</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馈赠的山泉,清澈甘洌,源源不绝</p> <p class="ql-block">已经禁止攀登的一线天,看着腿都发软了</p> <p class="ql-block">留下一瓶可以直接饮用的山泉,看着很清澈吧😝🤪</p> <p class="ql-block">离开神奇的猪叫石,继续前行,目的地是祥云湖,位于山西长治的山村。快乐在于行进的过程,蜿蜒起伏的山路,驾驶乐趣陡增。</p> <p class="ql-block">看轨迹,回忆行走的感受,可以说是惊叫不已,或者说是惊吓不断。一个接一个的急弯儿,老司机无比的享受驾驶乐趣。一来一回的重复路线,释放了长久没有享受驾车乐趣的郁闷情绪😀😀😀</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友人提及祥云湖,或许根本关注不到这个大山深处的井底村。或许是旅游带来的发展,深山里的井底村居然还有六层楼房,与印象中传统的村落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告别祥云湖,距计划中的目的地没多远了,又不想直接过去,翻看地图上有什么吸引眼球的🤭虹梯关吧。导航前行,突然看到“红旗渠”指示牌,及时更改了导航,改去红旗渠了。</p><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红旗渠”儿时已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也是张口即出的宣传语。看过三峡、黄河、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的宏伟,红旗渠就是太小的工程了。</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自古以来林州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红旗渠总干渠以浊漳河为水源,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分水闸</p> <p class="ql-block">渠首的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行动轨迹😀没多远的距离拐了无数个弯儿。开车的爽歪歪,坐车的心跳加速</p> <p class="ql-block">反复在山西、河南间穿行,最终进入了河北,目的地是涉县。穿出平涉隧道,河北的山峦呈现出了绿色,弥补了河南、山西没看到绿色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鳌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p><p class="ql-block">娲皇阁位于中皇山,至今还保留着原始人类生活过的洞穴。娲皇阁坐东面西,紧依崖壁而建,通高23米,由四层组成。第一层是一个天然石窟,最初石窟外只有神庙三盈,明天启6年(1626)为烘托主体建筑的高大宏伟,在石窟外券起了进深两间的石条宝券顶,并在宝顶上建起三层纯木制结构的阁楼。由于上面三层阁楼就像是积木一样搭建在石条宝券顶之上,没有深厚根基,加上背后与山崖没有任何连续,当阁楼上站的人多了,楼身就会前倾,非常危险,因此,聪明的工匠拉起了九根铁索链(一头系在崖壁的八个拴马鼻上,一头系于阁楼的柱子上),当楼身前倾 ,铁链绷紧拉直,给楼体一个反作用力,使楼体尽量恢复原状,故而被t誉为“活楼”、“吊庙”。</p> <p class="ql-block">记录下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p> <p class="ql-block">娲皇宫建在石壁上,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建都于邺城(今邯郸临漳),由于军事及政治的需要,经常往来于邺城与晋阳(今山西太原)之间,涉县作为途中的整修站,于是在中皇山下建起行宫别馆。同时,为方便自己礼佛,在山崖上凿刻了六部佛经,分别刻在五块崖壁上,总面积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万7400余字,字体楷隶混杂,体态圆熟逸宕,投笔展波间笼罩着一片禅家经卷气息,其刚劲有力、飘洒自如的魏笔书法为世代书法家所酷爱,被誉为“银勾铁画,天下绝奇”。刻经保留至今已有1450余年的历史,自南而北分别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遗教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p> <p class="ql-block">镜头中的湖水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所用石料所形成的空洞,现称“补天湖”</p> <p class="ql-block">返回途中,经过129师的纪念地,在广场上看了看。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是抗战时期129师在太行山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游玩也是个围城😛在家时想出门,出门了想回家。这不,下午就突然想回家了,没有原因,不需要理由,决定明天就回去。</p><p class="ql-block">原来是可以在外游玩十天以内,现在只能四五天了,不知未来会不会就不愿意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3日于邯郸涉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