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度游——古观象台(原创)

文心--840128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北京深度游——古观象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2025.3.21,周五,晴</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明城墙遗址东头出来向北走,我们去往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北京古观象台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著名的古天文台之一,始建于公元142年 (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持续天文观测近五百年,是世界上现存同期古代天文台中持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座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配套齐全的古天文仪器以及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442年(正统七年)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修建观星台,建筑结构为砖砌高台式样,底部边长约为24.6米,总高度达到14.25米,占地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将铜制的浑仪、简仪和浑象放在台上,并在台下修建紫微殿等附属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薇殿院落北边第一个房间是“遂古之初——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展厅。</p><p class="ql-block"> 遂古之初取自屈原《天问》,入口处影壁上的文字是选自诗经: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这个展厅让我们了解了祖先们是如何仰望星空,思考自然法则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尊,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在陶尊的上部刻有与天象有关的图案,反映了古人对太阳的观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食卜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国家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癸西贞日夕又食”。 释为 “癸酉日占,黄昏有日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刻干支表牛骨</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干支表,分刻为6行, 每行10 干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符号系统。殷墟甲骨文表明,至迟从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后期开始,干支已普遍用于纪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月食记录</p><p class="ql-block"> 《太平御览》:晋怀帝永嘉元峰(公一有7年)“月食,赤如血。”</p><p class="ql-block"> 《通鉴目录》:刘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七月十六日望四更二唱丑初,月始食,四唱食既,在营室十五度末,日在翼十五度半。”对月食的日期、开始时刻、食既时刻、月亮及太阳的位置都作了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字形刻划符号</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 5000 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蚌埠市双墩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蚌埠市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先民用一横一竖,来标记东南西北四方,并与季节对应,从而把空间与时间统一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鸟朝阳” 牙雕</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浙江省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双鸟纹象牙蝶形器,纵16.6厘米,横6.3厘米,厚1.2厘米。正面雕刻一组日鸟图像,中央由5个同心圆组成圆日,圆日两侧刻两鸟引颈昂首相望之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人石刻</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东门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高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太阳崇拜图像,石刻人像头的上方刻有发出23条光芒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角星纹彩陶豆</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400年~前4100年</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 通高26.4厘米,口径24.4厘米,足径15厘米。深红色陶衣上用白彩绘有5个方心八角形状纹饰,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中间的方形象征大地。归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象授时匾和天文图</p><p class="ql-block"> 正房紫薇殿是中国星空展。紫薇殿正中悬挂的匾额“观象授时”,为乾隆皇帝题写,左右楹联为:敬协天行所无逸,顺衍星好敕时几。</p><p class="ql-block"> 匾额下方有一张中国星空图,直观展示了“三垣四象廿八宿”和天上二十八宿在地上的分野等中国古代星象知识。</p><p class="ql-block">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对应着兖州、豫州、幽州;</p><p class="ql-block">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关联到冀州、并州、徐州;</p><p class="ql-block">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涉及雍州、凉州、益州;</p><p class="ql-block">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涵盖了荆州、扬州、梁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熙时代北京古观象台上的仪器布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觀天器銘》</b></p><p class="ql-block">粵古大聖,體天施治,敬天以心,觀天以器,厥器維何?璿璣玉衡。璣象天體,衡審天行。歷世更代,垂四千祈,沿襲有作,其製寢備。即器而觀,六合外儀,陽經陰緯,方位可稽;中儀三辰,黃赤二道,日月暨星,運行可考;內儀四游,橫蕭中貫,南北西東,低昂旋轉。簡儀之作,爰代璣衡,製約用密,疏朗而精。外有渾儀,反而觀諸,上規下矩,度數千隅。別有直表,其崇八呎,分至氣序,考景咸得。懸象在天,製器在人,測驗推步,靡忒毫分,昔作今述,為製彌工,既明且悉,用將無窮。惟君勤民,事天首務,民不失寧,天其予顧,政純於人,天道以正,勒銘斯器,以勵予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计里鼓车</p><p class="ql-block"> 具体发明时间不详。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自动计量道路里程的车辆。鼓车向前行走,带动足轮转动,利用齿轮传动机构将车轮行走的距离反映出来。车向前行一里,车上的木人击鼓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为灵台仪象展区,主要展示古观象台的相关历史,分为北京古观象台在世界天文台中的位置、明朝观星台、清朝观象台、古台新貌四个部分。展厅内有两块汉代画像石,一块上面雕刻着金乌、羽人、蟾蜍。另一块雕刻着四象之一的白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小正》</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历法叫《夏小正》,形成于春秋时期。《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把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因为《夏小正》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重要依据,所以夏历也叫做“农历” (俗称阴历)。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石 白虎</p><p class="ql-block">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此块画像石刻有四象之一的白虎。中国古人把天空分为四方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并与二十八宿严格对应。因此刻有白虎的画像石安放于墓室的西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石 神话形象</p><p class="ql-block"> 此块画像石从右往左依次刻有:金乌、羽人、蟾蜍。其中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相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 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故称三足金乌;羽人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神界或仙界,寄托了古人希望羽化登仙的愿望;蟾蜍则代表月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钦定书经图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钦定书经图说》中的尧帝命官授时图。先民制定历法的标准星, 已经从燧人氏时期的单一大火星,扩展到鸟星、大火星、显星、 昴星四种昏中星。</p><p class="ql-block"> 《尧典》上说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国月定四时成岁” 强调了闰月在调整历法和四季关系中的重要性,说明尧颁布了以阴阳合历为标准的政令。 《尧典》中“寅宾出日” “寅饯纳日” 等恭敬地迎接太阳出没,象征着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礼考工记》说,“土圭尺有五对,以致日,以土地。”《饮定书经图说》中的夏至致日图描绘了最古老的立杆测影土圭测影。经历史演变,土圭发展为后来的圭表、日晷和正方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厢房为西学东渐展区,列举了古代中西方天文学成就,以及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相互影响后的成就。展厅内还展示了受战争影响,法德抢走的古观象台仪器和归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压力于1902年归还我国。德国侵略军将明制浑仪和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德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我国。十件古仪全部归还后,我国又将清代八大铜仪按原来布局安于台上,明制浑仪则安于紫微宫左侧,简仪安于右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十大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者为了不间断观测,曾经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即半径为清制天体仪的一半)各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记载这段重要史实,石碑背面则列出修造仪器所用的各类款项和银两。这块石碑现在立于紫微宫左侧的耳房前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鉴澄先生(1905-2006)</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李鉴澄先生的生平展。李鉴澄先生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他先后在天文仪器装置、东北地区地震地磁、人造卫星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等领域展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李鉴澄先生是北京天文馆最初的一批研究员和科学顾问,也是《天文爱好者》杂志的首任主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前往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参观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50周年台庆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衡铜像</p><p class="ql-block"> 紫微殿院内有六座天文学家的人物雕像。南怀仁,比利时耶稣会教士。祖冲之,南北朝时天文学家。张衡,汉代天文学家。一行,唐代天文学家。徐光启,明末天文学家。汤若望,德国耶稣会传教士。院内还摆放着简仪、星晷、月晷、地动仪等仪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台阶登上古观象台,这里是最值得重点参观的地方。高台顶部陈列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包括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赤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赤道经纬仪构造类似黄道经纬仪。外径六尺一寸。子午圈刻有去极度(°),从南极伸出两个象限弧支撑赤道圈(不能转)。灵台仪象志载十四项用途。主要为测量真太阳时和恒星的赤经赤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限仪又叫距度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弦长六尺,圆半径六尺。柄端小环用来承受滑车。用半圆齿轮支撑,可全角转动。使用时先用中干对准两星中间,转动仪面使之与两星连线平行。再用窥衡和游表确定两星的度数。可用来测定60º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仪</p><p class="ql-block"> 地平经仪外径六尺二寸,立表高四尺四寸。立表上端到横表两段有线,用以标准目标恒星。制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台仪象志载用途有十八项,</span>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地平经度和方位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丰)。有十一项功能,主要是测定天体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体仪即天球仪,古代叫浑天象。</p><p class="ql-block"> 制于清代康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也没的时间和方位,以及求任何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p><p class="ql-block"> 西汉耿寿昌发明于前二世纪中叶。现存两个,紫金山和古台,均为清代铸造。直径六尺铜球。子午圈连接齿弧,可转动改变北天极高度。通过转动时盘上的游标,可以测量诸多信息。据说共有60项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象限仪</p><p class="ql-block"> 象限仪又地平纬仪。制于清代康配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和天顶距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玑衡抚辰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大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p class="ql-block">模仿浑仪。仪分三重,最外重是子午圈(双环)和天常赤道,都是焊死的不能转,上面都有刻度,子午圈下面和天常赤道圈两侧由龙柱托着。第二重是赤道经圈(双环),两面分刻去极度和赤纬,中腰连接(在天常赤道内侧),此圈有两个南极伸出来的象限弧支撑它。最里一重是四游圈(双环),两面刻去极度和纬度,轴中间夹着窥衡。仪上各表均散失。</p> <p class="ql-block">玲珑仪</p><p class="ql-block"> 高台前面院子最南边有一台复原的玲珑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表面标有星官位置并开孔。可以旋转,于球心能读取日月的赤道坐标,有测量与演示星象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浑仪(古台仿制)</p><p class="ql-block"> 浑仪(浑仪和浑象合成浑天仪),最早由落下闳设计,只有四游仪和赤道环两重。李淳风在外面加了六合仪,第二重改为三辰仪。现存浑仪为宋苏颂设计,明代正统年间造,存于紫金山。三重。最外重为六合仪,正立双环为天元子午圈,无刻度,平卧单环为地平圈,外刻干支八卦,内刻分野,侧立一单环为天常赤道圈,刻十二时一百刻,三圈联结不动。因测量范围包括东西南北上下,得名六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简仪系郭守敬创。</p><p class="ql-block"> 云架上,中间为四游双环,即浑仪的四游仪,又叫赤经圈,中间有窥衡。四游仪上方有百刻环(定极环),如同天常赤道圈;下方为赤道环和百刻环,如同游旋赤道圈,刻二十八宿周天度数。四游环测天体去极度。四游环和赤道环测天体入宿度。四游环和百刻环测地方真太阳时。北极云架下,地平圈成为阴纬环,上面刻方位;立着的为立运环,为地平经圈,刻度数,中有横矩、有窥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内还有几座没有标名字的天文仪器,还有郭守敬和沈括的雕像。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参与建立了元司天台,创制了简仪、仰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文大地测量,算出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编撰的《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沈括,宋朝天文学家,创作有《梦溪笔谈》,改制了浑仪、圭表等仪器,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十二气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平式日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古观象台的信息量有点大,我得慢慢学习,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都是对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