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包容”——走进马来西亚

ynsmwzx

<p class="ql-block">  马来西亚,这片热带天堂,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卓越的包容性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文化交汇与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以和谐共生的方式并存,共同塑造了马来西亚独特的社会与文化面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主要源于其丰富的种族组成。这里的居民包括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以及沙巴和砂拉越地区的土著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形成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由英治时代的殖民地政府建造于公元1897年,以容纳多个重要部门的行署办公之需;百余年风云过后,依然为吉隆坡城中一处非常令人瞩目的别致景观。尤其是它之于建筑美学上的“混血造型”——巧妙地糅合了雄伟堂皇、细节繁复的印度莫卧儿、西班牙摩尔及英国古典建筑等多重东西方风情,不仅至今仍吸引着不少各国历史学家与建筑系学生来此进行专题研究,也是世界游人必到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伊斯兰建筑之美,在于它既非对中东样式的简单模仿,亦非对现代主义的全盘拥抱,而是以伊斯兰精神为内核,对热带环境、族群记忆与技术可能性进行创造性转化。它用几何的理性、光影的灵性、自然的诗性与装饰的叙事性,构建了一个既能安顿信仰、又能回应现代生活的美学世界。现代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在此和谐共存、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现代建筑以其大胆创新、文化融合和独特的城市天际线闻名,展现了马来西亚在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探索。</p> <p class="ql-block">默迪卡118以678.9米高度成为东南亚第一高楼,其菱形玻璃幕墙灵感来自马来传统工艺品“songket”的编织纹理,该项目通过雨水回收、光伏系统等绿色环保技术以求达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新皇宫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西南方,于2011年11月15日建成。据说,新皇宫占地241.5英亩,比旧皇宫大 ,其雄伟的外观显现了君主立宪制在马来西亚具有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艺术馆建于1958年,位于吉隆坡。艺术馆聚焦本土现当代艺术(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兼藏东南亚及国际艺术作品,举办毕加索、村上隆等国际特展,链接本土与全球艺术网络。</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吉隆坡柏威年广场,广场品牌标识以简洁的英文“PAVILION”为核心,字体线条利落,辅以金色与白色搭配,传递经典奢华感。 作为吉隆坡高端商业地标,东南亚及欧美等一流品牌皆齐聚于此,商业氛围浓厚,集繁华和奢华于一身。柏威年商业广场通过品牌视觉体系与橱窗设计的精细化美学策略,成功塑造了奢华与本地文化交织的消费空间形象,其设计不仅服务于商业逻辑,更成为城市公共美学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国油双子塔作为吉隆坡最著名的象征,双塔的设计将伊斯兰几何美学与现代摩天楼技术结合,体现了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国家的文化内核。双子塔,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设计,于1993年12月27日开始建造,并于1996年2月13日竣工,总高度达到452米,曾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双子塔内设有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名为Suria KLCC,位于双子塔的底部。这个购物中心汇集了各种国际和本地品牌,包括时装、珠宝、电子产品和美食等,是吉隆坡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粉色清真寺,又称普特拉清真寺,位于马来西亚的新行政中心布城,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宗教与建筑地标。建筑使用玫瑰色花岗岩,呈现独特粉色,视觉上柔美醒目,建筑上融合波斯穹顶、摩尔式拱门及马来传统元素,粉色清真寺将宗教功能与美学设计结合,成为马来西亚现代伊斯兰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总理府。</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黑风洞,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位于吉隆坡北郊11公里处,在丛林掩映的半山腰,从山下循272级陡峭台阶而上即可到达,也有缆车抵达。黑风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群,形成于约4亿年前。 这里最初是古生物的栖息地,1860年左右被英国人发现,后来逐渐成为印度教徒的朝圣地,洞穴内供奉着印度教的湿婆神(Shiva),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达42.7米的黄金湿婆神像。</p> <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马六甲,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马来半岛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州的首府也叫马六甲,曾经的马六甲王国都城,郑和下西洋有六次在此停靠,如今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马六甲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六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内有马六甲海上清真寺、圣保罗教堂、荷兰红屋等,其中圣保罗教堂建于1521年,曾是葡萄牙人的教堂,后成为荷兰贵族墓地,可俯瞰马六甲城市景观。</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海上清真寺,也被称为马六甲海峡清真寺,是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岛上的一座独特宗教建筑。该清真寺建于2003年至2006年间,其设计融合了马来和阿拉伯的建筑风格。建筑主体位于海上,通过钢筋混泥土柱子支撑,与陆地相连。清真寺的中央是金色的圆形穹顶,四周则装饰有帆形玻璃幕墙,四个角则为柱形方塔。</p><p class="ql-block">当水位高涨时,整个建筑仿佛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幅独特的景观。清真寺内部可以容纳1500人,其简洁高雅的外观和与大海的紧密结合,使其成为马六甲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荷兰红屋,建于1641年至1660年间,是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它最初作为教堂使用,后来转变为市政府,目前是马六甲博物馆的所在地,博物馆内藏有和展示马来西亚、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历史文物的展览。</p><p class="ql-block"> 荷兰红屋位于马六甲河畔,占地面积49200平方米,拥有厚厚的红砖墙和笨重的硬木门。其门前有宽阔的石级,是访问者进入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的必经之路。荷兰红屋不仅是一座建筑,它也见证了马六甲的兴衰历史,包括荷兰、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圣保罗教堂,是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被认为是东南亚最古老的教堂。该教堂的建设始于1521年,由葡萄牙人建造,以纪念他们在该地区的征服。教堂的最初形式为一个小教堂,后在1545年至1552年间,由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使用。</p><p class="ql-block"> 1641年,荷兰人占领了马六甲,并将教堂扩建并改造为城堡的一部分。在此期间,教堂被重新设计并改名为圣保罗教堂。1953年,现在的圣保罗大教堂重建,以纪念原始的教堂和它的历史。教堂外部的墙上仍保留着许多历史上的子弹孔,这些弹孔见证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个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圣方济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城门,位于马六甲圣保罗山脚下,是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修建的城堡的一部分。这座城门是城堡唯一幸存的部分,见证了马六甲的殖民历史。</p> <p class="ql-block">2025.03.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