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或许你难以想象,一个理工男,某天突然握起笔杆时的笨拙模样。当我第一次在朋友圈晒出千字随笔时,评论区整齐排列的惊讶表情包至今仍在记忆里闪烁。然而,正是这份钝感力,让我在文字的原野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惧路旁或欣赏或质疑的目光,只顾埋头耕耘,将草根生活的露珠酿成文字的清泉。</p><p class="ql-block">最初在公众号、美篇敲下文字时,键盘上的每个字符都像未打磨的矿石。我总在深夜反复删改,光标在文档里徘徊如同迷途的候鸟。那时总想用华丽的比喻装点门面,用精巧的排比震慑读者,结果却让文字失去本真。直到某个清晨,我读到友人写在便签上的话:“文字是灵魂的镜子,擦拭得太过用力反而会模糊镜面。”这句话如惊雷般劈开混沌——原来最动人的力量,就藏在素面朝天的真诚里。</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开始任文字自然生长。清晨菜场的讨价还价,新桥巷子卖栀子花的老妪,阳台上新抽芽的绿萝,这些曾被忽略的生活切片,在文字里重新焕发光彩。没想到这些粗粝真实的记录,竟让公众号粉丝数像春天的爬山虎般悄然攀升。当后台显示“348万读者”时,我忽然意识到,348万双期待的眼睛,正在文字森林里寻找着共鸣的萤火。</p><p class="ql-block">写作于我,早已从刻意练习蜕变为呼吸般的本能。记得刚开始时,我套用“21天养成习惯”的理论,把写作当成工程图纸来规划。直到某个深夜,当手指在键盘上自然起舞,文字如溪流漫过心田时,才恍然惊觉:真正的习惯不应是苦行僧的戒尺,而是候鸟南迁般的天性使然。现在若一日不写,就像忘记给窗台的绿萝浇水,总觉得生命缺了份滋养。</p><p class="ql-block">这过程恰似培育一株盆栽。初期总忍不住修剪枝桠,追求完美造型,结果反而遏制了自然生长的韵律。后来学会放手,任其舒展,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干却成就了独树一帜的风骨。有位读者留言说:“在您文字里闻到了炊烟味,那是童年外婆家灶台的气息。”这样的共鸣,远比华丽的辞藻更令我欣慰。</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退休岁月里敲击键盘,恍然看见时光的涟漪。那些记录市井百态的篇章,既是对抗遗忘的锚点,也是赠予都市人的精神驿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人在朋友圈粉饰岁月静好,在短视频里扮演完美人生。而我想建造的,是一方允许袒露倦容的屋檐,让漂泊的灵魂能卸下面具,在文字里遇见真实的彼此。</p><p class="ql-block">我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生活中的想法自然而然流露于笔尖。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写作从不需要刻意“呈现”,就像山涧不会思考如何蜿蜒,野花不必计划何时绽放。当我们把生命体验化作笔尖的自然流淌,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自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叩响某扇渴望共鸣的心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