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古韵风华,千秋学脉

张工资

<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的中岳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光辉的嵩阳书院。它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那时它初名嵩阳寺,作为佛教寺院,晨钟暮鼓,梵音袅袅,僧人们在此修行诵经,佛光普照下,它是一方超脱尘世的修行净土。</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至隋代,它摇身一变,更名为嵩阳观,成为了道教活动的热闹场所。道家的仙风神韵在这里飘荡,道士们炼丹修行,追求着长生不老与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它又化身为太乙书院,开启了作为儒学活动中心的新篇章,儒家的思想精髓开始在这里扎根、发芽。而宋代景祐二年的那次重修,赐院额“嵩阳书院”,更是让它声名远扬,从此踏上了辉煌的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书院的建筑布局规整而严谨,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依次排开,从南向北,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了历史的长河。先圣殿内,孔子及四大弟子的塑像庄严肃穆,他们仿佛在静静聆听着后世学子的朗朗书声,传承着儒家的仁爱思想与智慧光芒。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也让嵩阳书院成为了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讲堂,是书院的核心所在,这里曾是鸿儒们讲学论道的舞台。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师曾在此聚众讲学,他们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杨时与游酢为了向程颐请教问题,在大雪纷飞中静静站立在门外等候,雪深至膝也未曾离去。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敬重,成为了千古佳话,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勤奋求学、尊师重道。</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司马光等北宋名儒也曾在这里留下讲学的足迹,他们的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为嵩阳书院增添了璀璨的光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的严谨与执着,都深深影响着书院里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内,周公、大禹、尧帝的塑像令人心生敬畏。他们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圣贤,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祠内悬挂的“帝尧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测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图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让后人得以领略到古代圣贤的智慧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往昔曾存放着琳琅满目的儒家经典,堪称知识的浩瀚宝库。那些珍贵典籍,是历代学子汲取智慧的源泉,见证了书院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使命。</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硬山式建筑风格尽显古朴典雅。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碑廊里,50余通碑刻林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书院的发展历程和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p> <p class="ql-block">北宋黄庭坚的《诗碑》,字体飘逸洒脱,笔力雄健;明代的《四箴碑》,内容深刻,蕴含着儒家的修身之道。这些碑刻,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在嵩阳书院的众多文物遗存中,将军柏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它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历嵩山,来到嵩阳书院。当他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时,被眼前几棵高大挺拔的柏树所震撼。他首先看到了一棵柏树,这棵柏树虽然不是最高大的,但由于先入为主,汉武帝惊叹之余,当即封它为“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可当他继续前行,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一棵更加高大粗壮的柏树。汉武帝心中有些后悔,但身为皇帝,金口玉言,岂能更改。无奈之下,他只好封这棵柏树为“二将军”。然而,这还没完,他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棵比前两棵都要高大的柏树。汉武帝此时已经有些尴尬,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封它为“三将军” 。</p> <p class="ql-block">这三棵柏树被册封后,却有了各自不同的“反应”。“三将军”觉得自己明明是最粗壮高大的,却被封为最小的三将军,心中不服,一气之下,竟然引火自焚,在清初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只留下一段令人叹息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二将军”也满心委屈,敢怒不敢言,日积月累,肚子都气炸了,如今我们看到它,树干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空洞,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而“大将军”呢,也许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封有些名不副实,心中羞愧,树干渐渐倾斜,好像在低头认错。登封的老百姓还为此编了一首打油诗:“汉武帝游嵩山,大封小来小封大,先人为主成笑话。三将军不服被焚死,二将军不服肚子气炸,大将军羞愧头难当,金口玉言谁评价?”这首打油诗生动地描绘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也让将军柏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如今,“大将军”柏高12米,围径5.4米,冠幅11.5米 ,虽然身躯略显矮小,但依然苍劲挺拔,枝叶繁茂。“二将军”柏则更加雄伟壮观,高18.2米,围径12.54米,冠幅17.8米 ,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柏树,有“中华第一柏”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1958年,林学专家对将军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它的树龄在4500年以上。4500多年的岁月,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一位坚毅的卫士,守护着嵩阳书院,守护着这片古老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嵩阳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金、元至明代中期,讲学活动陷入低潮,书院仿佛沉睡的巨人,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清康熙年间,它迎来了又一次的复兴。广纳天下名儒,倡导理学,扩建学舍,购置书籍,书院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学田达1750多亩,生徒数百人,藏书2000余册,再次成为了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代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书院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改为高等小学堂。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被磨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得到了全面整修,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成为了4A级游览区,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来到这里,感受着千年学府的文化底蕴,聆听着历史的回声,仿佛能够触摸到古代学子们勤奋求学的身影,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这座古老的书院,它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它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文化内涵,都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而将军柏,作为书院的标志性景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奇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它见证了嵩阳书院的辉煌与沧桑,也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