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的东白湖镇廖宅村,春阳灿烂,山色如画。我们诸暨市休闲登山协会一行50人、红十字救援队10人与其他参加者一起,聚集在东白湖镇廖宅村委大楼,开启一场与茶香为伴的徒步之旅,活动启动仪式简短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有领导讲话,诸暨市茶协会主席马亚平先生与诸暨休闲登山协会会长俞文光老师共揭两协会战略合作之牌。其中马亚平先生的“西施石览茶”介绍令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马亚平先生说,“石笕”有三重含义:一是源于诸暨核心产茶区——石笕岭,位于会稽山脉东白山麓。这个地方山石嶙峋,土壤富含矿物质,常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故以“石”强调其原产地的地理特征。 二是“笕”原指引山水的竹管,好山水滋茶树,好山水泡茶叶,茶甘。三是茶农需将采摘的鲜叶或加工后的茶叶从陡峭的山路挑运下山。因山路崎岖,挑担者需用搭柱换十肩以挑下山,故“换十肩”形容这一过程的辛劳,表示茶农“步步艰辛”的生存状态。</p> <p class="ql-block"> 在仪式之前,马亚平先生与村妇女主任还给我们泡刚制作的石笕茶。唔,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茶汤入口,醇厚回甘,仿佛在舌尖上跳跃的不仅是茶味,还有这片土地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 接着诸暨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国标先生宣布石笕探源开始,我们便踏上了前往鹊桥之路。鹊桥横跨溪流,古朴而静谧,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世俗与仙界。从这里开始,我们沿着石笕岭游步道缓缓上行。石笕岭是东白山的一条古老茶道,蜿蜒曲折,两旁是茂密的竹林和山林。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脉搏上。茶农们曾在这条路上往返,将采摘的茶叶送往山下,制成闻名遐迩的石笕茶。如今,我们走在这条路上,虽无茶篓在肩,却也能感受到那份传承千年的茶农精神。</p> <p class="ql-block">(亲水不已)</p> <p class="ql-block"> 登山的途中,山风拂面,树香四溢。石笕岭的茶园错落有致,茶树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光泽。偶尔停下脚步,俯身细看,茶叶的嫩芽微微有点绽出,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艰难生长故事。茶,不仅是这片土地的馈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龙门顶山庄。这座位于海拔740米的山庄,是东白山上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山庄的主人徐金兵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他的祖辈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靠山吃山,种茶为生。站在山庄前,远眺群山翠绿连绵,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息,品尝了山庄主人自制的石笕茶,茶香浓郁,回味悠长,仿佛将山间的灵气都凝聚在了这一杯茶中。</p> <p class="ql-block">(徐金兵先生亲自泡茶)</p> <p class="ql-block">(大家或合影或休憩)</p> <p class="ql-block"> 从龙门顶山庄出发,我们沿着另一条小径下山,到一个丫路口,大多数队员往左下山,他们将错就错,最后按原路返回。我们后边十多人往右下山,即向铁塔方向下山。这段路虽不如原路,却别有一番野趣。脚下的泥土落叶松软,踩在上面滑滑的,发出嚓嚓声。下山的路并不轻松,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最终,我们抵达了平石坑水库,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为这段徒步之旅画上了一个宁静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路返回廖宅村委大楼,大家虽有些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段徒步之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东白山的自然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石笕茶,不仅是这片土地的骄傲,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所有人到后,我们乘车前往越红博物馆午餐。饭后,我们走进了这座展示越红工夫茶历史的殿堂。博物馆的四个展厅,分别以“百年岁月”“越红诞生”“技术创新”和“香飘五洲”为主题,详细展示了越红茶的百年浮沉。那些古老的制茶器械、发黄的文献资料,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茶农们的辛勤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在二楼的品茶室,我们坐下来,先欣赏郭中秀女士的茶艺表演。音乐响起,她娴熟地演示着,茶香随着热气升腾,弥漫在空中,让人不禁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她还用PPT讲解了越红工夫茶的历史与被誉“爱国茶”之缘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一位皆轻啜那口越红工夫茶。唔,茶汤醇厚,回甘悠长,仿佛每一口都能品味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馈赠。茶,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品尝结束后,我们走出博物馆,大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返回,又一次回望大山,春晖洒在东白的山间,仿佛为这一天的行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回味这一天的旅程,从石笕岭的古道到龙门顶的山庄,从平石坑的湖水到越红博物馆的茶香,每一步都充满了自然的馈赠与文化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 茶,是这片东白土地的灵魂,也是我们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在这片茶香弥漫的土地上,不管是西施石笕茶还是越红工夫茶,我们都品到了茶的醇香,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或许,这正是东白山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块心灵的栖宿地。</p> <p class="ql-block">(登协周杏珍学炒石览茶)</p> <p class="ql-block">作者后记:</p><p class="ql-block"> 诸暨技师学院教师郭巨松向诸位阅读者致意,希望大家把往事故地、风俗美味、游山玩水的美篇传上来,共享,把做人的滋味弄得丰润些,把人生的韵味拉得绵长些。</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