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静影天宁寺

乐在山水间

<p class="ql-block">  3月23日(周日),微有浮尘。久未骑行,开启蛇年“第一骑”,骑着大行背着摄像包,前往目的地——天宁寺。</p><p class="ql-block"> 跨过白色大理石门槛的刹那,二环路的车马声倏然沉入地底。山门壁画的四大天王怀抱法器,靛青甲胄流淌着的矿彩,怒目所及处,一缕阳光穿透浮尘织成经纬。</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天宁寺在辽金时期坐落在北京都城的中轴线西侧,到了明清时期,广安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又称彰仪门。明朝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 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 天宁寺的位置从城里变为了城外。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可想而知,明清时期的广安门客流量非常大,而坐落在广安门的天宁寺也非常热闹。 </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守着“广安门”,天宁寺在明清时期非常有名,也非常受欢迎。根据崇彝所著的《道成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在清朝,天宁寺中“设有花牌,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同、光间为士夫招伶人宴饮之所”。</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的山门弥勒貌似是铜铸的。山门不大,却把安检设施放在了山门,有点“煞风景”,破坏氛围。</p> <p class="ql-block">  韦陀降魔杵触地,想来是不接受外来僧人挂单的了。</p> <p class="ql-block">  三空门,即佛教中的“三解脱门”,包括‌空门‌、‌无相门‌和‌无愿门‌(或无作门)。这三门是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法门,帮助修行者摆脱世俗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p><p class="ql-block"> 空门强调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空门的核心是“无我随观”,即去除对自我和事物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表示既然所有事物都是空的,修行者应看到男女性别等表面现象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存在。无相门的核心是“无常随观”,即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不被表面的幻象所迷惑。</p><p class="ql-block"> 无愿门(又称无作门或无欲门)表示如果修行者了解到所有事物的真相是无相的,就不会再对世界有任何期望和需求。无愿门的核心是“苦随观”,即从贪爱和欲望的痛苦中得到释放。</p><p class="ql-block"> 三解脱门各自有着独特的修行方式和目标,但它们共同指向心灵的解脱。通过修习这三门,修行者可以逐步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在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  钟、鼓二楼二层皆不可上。钟楼内一层供奉着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  鼓楼内一层供奉观音菩萨。钟鼓楼不仅有钟鼓,还成了供奉观音、地藏菩萨的供奉之所。</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称为“光林寺”。随后在隋仁寿时期更名为“宏业寺”,至唐开元时又改称“天王寺”。辽代时,寺后增建了现存的舍利塔。然而,元末的一场兵火使寺院化为灰烬,只剩下孤零零的高塔。</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内有一尊纯木雕刻的阿弥陀佛接引像。在很多寺院内,阿弥陀佛的像大多是坐像,站像很少。修行净土宗的信众认为,此生虔诚念佛,临命终时,就能看见阿弥陀佛,到时候就可以坐上莲台,跟随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凝眸大雄宝殿的释迦金身,光照处,宛如撞碎三重光尘,足下千叶莲台在青砖上洇出涟漪。木鱼铜磬,安然静谧;人处期间,未敢高语;壁画庄严,美不能溢。</p> <p class="ql-block">  透过门,感受壁画的美。</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天宁寺塔下,很不巧天宁寺塔正在修缮中。脚手架撑起的尼龙绿网,将辽塔下半截裹成一只未破茧的夏蝉,塔影在围挡上洇出青灰的轮廓。自云端往下数,十二层砖棱切割着不同朝代的阳光——最上层辽代的灰浆还凝着草原的霜,第十层明砖上留着燕王扫北时的鞭痕,第五层清釉里渗着查嗣瑮诗中的灯油……</p><p class="ql-block"> 据说天宁寺塔塔座上的莲花瓣在清代初期还是铁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注油点灯。皇帝会在春节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所以有了查嗣瑮的“灯明三百六十点,风撼三千四百铃。最好天宁云外塔,恨无梯级上青冥”诗句。可惜,因为修缮,很多东西看不到了,仅仅还能从每层的风铃上找到点“风撼三千四百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看介绍,天宁寺塔建于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上。塔座由须弥座和平座组成,雕刻主要以狮子、莲花、金刚力士、斗拱等为主。须弥座为八角形,又可分上下两层束腰。下层束腰每面有6座壶门龛,龛内均雕刻有一狮子,狮头自内向外伸,雕刻精美细腻,神形兼备;龛与龛之间则雕刻着7朵形态各异的缠枝莲,并配有蒲草、茨菇等水生植物图案。</p><p class="ql-block"> 看不到的美,今次只能在想象中了,翌日工成当再近瞻。</p> <p class="ql-block">  东方三圣药师殿的琉璃鸱吻正午正吞咽着炎灵,两名信众安然而坐,佛纳八方,信者入门……</p> <p class="ql-block">  东方三圣衣袂间的金箔簌簌,在信众合掌的瞬间金光熔铸。绛红流苏扫过莲台,便洇出胭脂色的潮汐。</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幽邃,西方三圣自九品莲台垂落衣褶,阿弥陀佛掌心向地,托着永不闭合的往生莲;左侧观世音净瓶倾泻的杨枝露凝成琉璃盏中一滴琥珀;右侧大势至菩萨的宝幡在青烟里翻卷。檀香托着三千往生名讳,坠入阿弥陀佛掌中永不凋零的莲心。</p> <p class="ql-block">  脚手架横纵间截断了查嗣瑮诗中的灯河,而我的目光注定无法穿透21世纪的尼龙布,抚摸那些正在修复中沉睡的辽代指纹。绿网裹住辽塔的基座,像蚕茧囚着半截青铜断剑。脚手架切割的视野里,唯有塔刹沐着夕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