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爷

三只耳

<p class="ql-block">  那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在岁月的长河里,承载着家族的记忆。照片里,爷爷身着晚清长袍,身形清癯,目光温和如暖阳,周身散发着独属于读书人的儒雅气质。尽管照片已泛黄,可爷爷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依旧鲜明。端详着这张照片,我的思绪不由自主飘远,仿佛看到爷爷骑着毛驴,在蜿蜒的秦岭山路上缓缓独行,身影在落日余晖下被拉得很长很长。</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愚昧闭塞的年代,爷爷是乡村里难得的文化人。偏远乡村里,能识字写字已然是令人羡慕的本事,而爷爷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不仅饱读诗书,还在年轻气盛时,毅然背井离乡,奔赴汉中,在一家典当铺谋得了账房先生的职位。</p><p class="ql-block"> 每至寒冬腊月,岁末将至,爷爷便骑着老板当作工钱支付的毛驴,满心欢喜地踏上归乡之路。这头毛驴,驮着爷爷对家人的思念,一路颠簸,回到熟悉的村庄。待春日来临,万物复苏,爷爷又会告别家人,徒步返回汉中,留下毛驴在家中,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寒来暑往,这头毛驴见证了爷爷为家庭生计奔波的艰辛,也成了维系爷爷与家乡的珍贵纽带。</p> <p class="ql-block">  彼时,奶奶独自在家,挑起抚养六个子女的重担。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奶奶有些喘不过气。家中的庄基,比其他兄弟家窄了许多,这窄窄的一片土地,是奶奶那些年艰难生活的无声见证者。爷爷在外辛苦打拼,奶奶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夫妻二人虽分隔两地,却都在为这个家默默付出。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模式,或许正是那个时代无数乡村家庭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位妻子,为他孕育一女一子后,不幸因病离世。后来,爷爷与本县南银王村的王氏,也就是我的奶奶结为连理。奶奶勤劳善良,又为爷爷生下三子一女,我的父亲聂福祥便在其中,是爷爷最小的儿子。爷爷去世时,父亲尚小,对爷爷的模样、声音都没有什么记忆。但从爷爷六十岁迎来长孙这一事实推算,他大概出生于1864年,于1925年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  在整理家谱的过程中,那些零碎的、散落于岁月角落的信息,如同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爷爷完整的一生。他不是声名远扬的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可他凭借知识,改写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他骑着毛驴,穿梭在家乡与汉中之间的身影,成了我们家族奋斗历程的起点,是我们后世子孙永远铭记的精神坐标。照片里,爷爷神态安详,目光中似乎藏着对后代的殷切期许与美好祝福。</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爷爷的后代已如繁茂的大树,开枝散叶,家族愈发兴旺。每当我轻轻捧起那张老照片,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暖便会涌上心头。爷爷虽然早已离开我们,可他留下的,远不止这一张泛黄的照片,更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坚韧不拔、努力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p>

爷爷

毛驴

奶奶

照片

泛黄

乡村

家族

汉中

这头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