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花腔渔鼓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传统曲艺艺术形式,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由艺人薛本信(今萧县王寨镇吴丛行政村薛庄人)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2008年12月4日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传说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1825年(清道光五年),艺人被邀到县衙内宅演唱寒腔渔鼓; 1919年,萧县艺人薛本信在寒腔渔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其他曲种——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新创的曲调有花腔,尾音花腔和衬字花腔等。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p> <p class="ql-block"> 《黑驴段》是萧县渔鼓道情传统小段。写梳妆打扮的新媳妇回娘家,新郎倌穿着蓝大褂儿,挎着红包袱儿。新娘跨上调皮的小黑驴,这驴儿生的白尾巴尖儿、白尾巴根儿,白顶门儿、长了四只白银蹄儿。新娘头上梳了一座庙儿,庙里梳了三尊神,红脸是关公,白脸是刘备,叉叉胡子是张飞儿。一路上爬山过河,小黑驴撒欢四蹄生风,小夫妻象吃了蜜样甜到心底。此曲段萧县渔鼓艺人薛本信经常演唱。全曲情节虽然简单,但因唱词生动有趣,演唱时薛本信用了垛口、贯口和衬字等方面的技巧,再加上优美的舞蹈动作,整个演出,从头至尾,妙趣横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坠子、琴书也有此曲目,但情节略有不同。坠子演员吕明琴,擅唱此曲,唱遍安徽、河南各地。</p> <p class="ql-block"> 萧县艺人薛本信演唱段子最为精彩。1958年在原蚌埠地区曲艺会演中演出的《翻车段》、《黑驴段》、《借髦髦》和《王刚画庙》等均获奖。同年前三个段子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曲艺观摩汇演,又荣获了三个一等奖;其中的《黑驴段》被省、地确定为进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的曲目。萧县花腔渔鼓具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大胆的改革精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观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