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记忆—炊烟

天使海王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坐落在景泰泉北侧,距离不过二百多米,那里有一个高墙环绕的四合院。在我的记忆深处,这个四合院曾经住过十一户人家,都是同一个太爷的后人。院内的大家庭团结和睦,老人有家规,孩子懂礼貌,是一个充满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的家族。由于祖父母们的教育得当,父辈们大多早早投身革命工作,其中不少人最早从事教书育人。因此,他们大多在外忙碌于教育事业,而家中的劳力就落在了祖父母、母亲和妯娌们的肩上。她们起早贪黑,操持着家庭的日常琐事,教育孩子,还要到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 每天的三餐是奶奶和母亲婶婶们最辛苦的劳作。她们不仅要利用空余时间推碾子磨面,准备一日三餐,还得起早贪黑地做饭。清晨,四合院上空升起袅袅炊烟,这炊烟带动了景泰泉的乡亲们,整个村庄的炊烟随之升起,笼罩在景泰泉的上空。它们在空中交织、缠绵,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飘荡在天空中。那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无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炊烟并不陌生。熟悉那青砖灰瓦的老宅,更熟悉那每天从屋顶烟囱里飘出的炊烟。那充满质朴踏实的烟火味道,每每想起总能让人心头泛起无尽的遐想。老家乡风古朴,民情醇厚,是一个祥和而宁静的地方。过去冬季都是两顿饭,春夏秋家家户户都是三顿饭。过去做饭全靠柴草树叶秸秆烧煮,形成的烟雾特别大,那缕缕升起的炊烟,成了一道最为平常的乡间风景,一种农家人特有的生活语言。</p> <p class="ql-block">  清晨,太阳初升,照亮了整个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给这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树木披上了金色霞衣,仿佛沐浴在温暖的晨曦之中。这是一天生活的开始,也是乡村特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八里罕小学读书,每次放学回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地望见我们大院屋顶上飘起来的袅袅炊烟,好似闻到一股柴火的味道,心中便涌起一股心花怒放的温暖。那炊烟,像是家庭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告诉着我们:“孩子们,回家吃饭在了。”于是,小伙伴们你追我赶地加快了脚步,奔向那个充满爱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五更之后,公鸡打鸣声和犬吠声打破了景泰泉的寂静。左邻右舍的灶屋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很快,所有人家的烟囱都升起了袅袅炊烟,清晨的炊烟,如雾如霭,悠然升腾,映衬着绿意盎然的田野和宁静的农家小院。早起的家庭主妇们扎起围裙、点燃灶火,灶膛门前的火光映衬着她们稍显黝黑的脸庞。麻利地划着火柴把柴火点燃塞进灶膛,将铁锅里的烧水做饭。一日三餐早饭是最为简单的,一锅玉米面粥,再用玉米贴上几个饼子就着咸菜,吃着一天极为简朴的餐食。随着炊烟渐渐散去,她们又开始把与早饭同时做好的猪食一勺一勺舀到桶里拎到猪舍里喂猪。早饭吃过,开始准备着当天需要使用的农具,孩子们则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一蹦一跳地走在了上学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又陆续飘出姿态各异的炊烟,在阳光的照射下,炊烟如透明的羽翼,又轻又薄,升到半空,很快便融入了淡蓝色的天空。无论穷富,也无论忙闲,午饭是农家人一天中最为重视的一顿正餐。每次快到饭点,奶奶和母亲婶子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洗菜,刷锅、蒸煮,一切都围着锅台转。灶膛里柴火燃烧的“噼哩啪啦”声,锅台上铲刀与铁锅亲密接触的“锵锵”声,与那烟囱里袅袅升腾的炊烟,构成了一幅淳朴而绝美的乡村风景。伴随着缕缕炊烟的升起,空气中很快就弥散开阵阵的饭菜香味。早已胃肠辘辘的人们,望见炊烟,仿佛就望见那锅香喷喷的饭菜,八仙桌上那一碗鲜香翠绿的顿菜,还有那用面粉做成的贴饼子,每一口都洋溢着无比妙曼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夕阳西下,霞光烧红了西边的老鹰山,景泰泉村子里炊烟四起,乳白的炊烟与烟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象是给田野、树林和村舍都罩上了—层薄薄的面纱。热闹了一天的小村渐渐归于平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收拾起疲惫的身心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中,孩子们放学也加快了步伐。同样劳累了一天的主妇们依然难有空闲,从田间归来的她们仍旧要在锅台上不停地忙碌着,为辛苦了一天的家人们准备填饱肚子的餐食。晚餐虽较午餐简单,把中午剩下的饭菜,再做点粥糊或者菜粥,眼见锅中的稀粥,难以填饱前胸贴后背的肚皮。暮色中的炊烟成为了景泰泉人心目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道道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岁岁年年,村里的人们从来都把炊烟看得与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睡得着觉一样的重要。只要炊烟升起,家就有了生机,只要炊烟升起,再苦涩的日子也会让人从容不迫。那时,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座柴火土灶。时辰一到,灶膛里柴禾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聚焦于黝黑的锅底,即便是平庸无常的日子也能在烈焰中变得红红火火,那袅袅上升的炊烟,犹如农家人土地般朴实的日子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  那炊烟,也像是孩子眼中的变色龙,在袅袅升腾中嬗变出一道道美味佳肴。童年的记忆里,炊烟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也不全是美妙的,心酸和苦涩常常困扰着人们并不安宁的生活。奶奶母亲婶婶围绕着那座灶台,真是煞费苦心动足了脑筋。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各种应时的食物,贴心地抚慰着家人的肠胃和心灵。</p> <p class="ql-block">  那炊烟,又像是家人心中的桥梁,在袅袅升腾中编织成一根根亲情的纽带。一缕炊烟升起,就证明有个温暖的家。没有炊烟的照常升起,也就意味着家里没有了生机,炊烟承载着一家人每一天的幸福。炊烟起了,我在家门口等你。那时,人们只要远远地看到从自家烟囱里冒出的炊烟,就知道家里已经开始烧火做饭,再贪玩的孩子也要赶紧回家,如果回去晚了恐怕又要挨打受骂。一幕幕炊烟里的亲情至今还激荡在许多人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  那炊烟,更像是游子胸中的牵挂,在袅袅升腾中凝结成“一湾浅浅”的乡愁。许多离开家乡多年的游子,平时偶尔遇到一处老宅,一座老灶,一缕炊烟,也会凝视许久,每每回到老家最最贪恋的便是那锅透着浓浓烟火气息的柴火饭。如今,炊烟这个乡村里特有的文化符号,随着农村生活城市化步伐的大踏步迈进,它也将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多数家庭用上了电器和煤气,回到家乡里也见不到过去的浓浓的炊烟升起。炊烟升起勾起我的回忆,愿炊烟的味道,家的味道,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四合院只剩了老婶一户人家。但是每日三餐仍然炊烟腾空声起。炊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它还承载着千年丰富的文化象征。在家乡生活中,炊烟袅袅它象征着我的老家人们的生活气息和温暖,老家的炊烟是充满着生活的温暖与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