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探访(下)

杨世宁

<p class="ql-block">  大堂(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 大堂,又名“望人寺”或“大庙”,位于澳门大堂区大堂前地1号。早于1622年落成,受风灾破坏而多次重建。大堂作为主教座堂,地位十分重要,澳门天主教会的重大庆典,都会在此举行仪式。开埠以来,澳门总督都习惯在主教座堂举行就职典礼。</p> <p class="ql-block">  大堂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外形庄严纯洁,大堂正立面对称,两侧建有钟塔,墙面用壁柱划分,建筑外墙正面用石材,两侧是水刷石墙面。</p> <p class="ql-block">  大堂入口处的设有木制葡式屏风,内部装饰清丽简约,色彩以淡绿色为主。大厅内没有柱廊分隔,显得格外宽阔,天花板为平顶,两侧墙上有高窗。主祭坛空间深远,后部有一列彩色玻璃装饰。</p> <p class="ql-block">  大堂前地</p><p class="ql-block"> 大堂前地位于大堂之前,相传是澳门首场弥撒的举行地。</p> <p class="ql-block">  大堂本身及周围的建筑物均具有甚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堂前地具有宗教色彩的喷水池及雕塑。</p> <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p><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位于中国澳门大堂区大堂巷7号,又名“金玉堂”。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大屋约落成于1889年。</p><p class="ql-block"> 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移居澳门。</p> <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临街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院落建筑內設天井多个,便于通风采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为中式青砖建筑,是晚清时粵中民居的典型之作。大屋为三开间三进上下兩层格局。中轴线上的前厅、中厅、后厅空间通透,仅以屏风隔断。房屋裝饰精细考究,中西风格并举,多种特色交融,反映了澳門特有的民居建筑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  大屋室内楼梯。</p> <p class="ql-block">  卢家大屋多幅灰塑中有一幅显得格外特别的“窗框”,因其是屋内唯一的一件仿砖雕作品。简单、优雅、低调、美丽而又经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  玫瑰堂</p><p class="ql-block"> 玫瑰堂又称多明我堂,位于澳门大堂区板樟堂前地。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建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p> <p class="ql-block">  玫瑰堂历史上经历多次重建。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玫瑰堂的外立面对称,墙面色彩以黄色为主,白色勾勒,绿色百叶窗非常醒目,整体形式简洁。</p> <p class="ql-block">  玫瑰堂内部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内部色彩以黄色为主,大型百叶窗使教堂内部非常明亮。高大的方型柱支撑着拱架,把正厅分为中厅和侧廊。侧廊设有圣龛,正厅后面为主祭坛。正厅地面为花型图案的瓷制砖。室内为平吊顶,拱顶正中彩绘修会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深远开阔,层叠的壁柱间以扭曲的麻花柱,断山花辅以蜿蜒的线脚,是澳门最美丽的祭坛之一,其巴洛克风格更是典雅精致。</p> <p class="ql-block">  二层唱诗席的挑廊几乎环绕整个中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板樟堂前地</p><p class="ql-block"> 板樟堂前地位于澳门半岛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位于玫瑰堂(又称板樟堂)前面。板樟堂前地南接议事亭前地,西连米糙巷,东通板樟堂街。1990年代,澳葡政府铺上黑白两色碎石,使之与周边街道成为一个行人、游客专用区。</p> <p class="ql-block">  板樟堂前不单有可供休息的地方,两旁亦有林林总总的食店及商铺。 </p><p class="ql-block"> 通往板樟堂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p><p class="ql-block"> 大三巴产牌坊,是圣保禄大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遗址,也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位于澳门花王堂区炮台山下。</p><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602年,直到1637年修建完成。1835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教堂,仅剩下教堂前壁、地基以及教堂前石阶,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就是教堂前壁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三巴”是葡文“圣保禄”的译音,冠以“大”字,用于区别另一座小三巴教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设计采用巴洛克风格,而其中雕刻又具有东方特色。大三巴牌坊主要以花岗岩建成,三至五层渐收构成三角形山花。牌坊上嵌有耶稣会圣徒、圣母像、天使浮雕、耶稣圣龛等雕刻,也有石狮、汉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东方元素。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三巴牌坊总共有五层,每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用雕刻表述圣经和信徒之事,被称为“立体的圣经”。</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层有三道入口,正中间的主门门楣上写有拉丁文“天主圣母”,表示教堂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p> <p class="ql-block">  牌坊前有68级石阶。</p> <p class="ql-block">  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政府对教堂遗址进行了考古和修复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收藏各类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span>三巴牌坊前身为圣保禄教堂前壁,该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圣保禄学院1594年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1762年7月关闭。是</span>远东地区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主要实施西教育,培养传教士进入中国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陈列大三已牌坊往年绘画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不同的角度看大三巴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耶稣会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 耶稣会纪念广场 ,位于澳门大三巴牌坊前之广场,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广场连接大三巴街、大三巴巷、大三巴右巷。由古老的小碎石铺设而成,四周建筑建于1920至1930年间。此广场为纪念到澳门建立了圣保禄学院的耶稣会会士。现在,广场成了旅客聚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  哪吒庙</p><p class="ql-block"> 哪吒庙,位于澳门圣安多尼堂区大三巴斜巷6号(大三巴牌坊侧),建于1888年,1901年哪吒庙改建。</p><p class="ql-block"> 哪吒庙主要供奉哪吒三太子。从17世纪后期开始受澳门民间供奉,是澳门本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信仰。</p> <p class="ql-block">  哪吒庙面积为38平方米,为两进式建筑,建筑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装饰简约,整体风格内敛平实,是一轻巧别致而真切实在的民俗小庙。</p> <p class="ql-block">  旧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 旧城墙遗址,位于澳门安多尼堂区圣方济各斜巷与大三巴右街交叉口西北约40米。澳门城墙最早追溯至1569年葡萄牙人建造,当时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于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p><p class="ql-block"> 葡萄牙人在澳门筑城墙,由于中国官府反对,城墙多次建而又拆。</p> <p class="ql-block">  旧城墙遗址为夯土建成的墙体,夯土主要由泥沙、细石、稻草掺合蚝壳粉逐层夯实而成。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是当时葡萄牙人所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大炮台</p><p class="ql-block"> 大炮台,别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台,位于澳门花王堂区澳门博物馆前地112号。始建于1617年,至1626年建成,前后花费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p><p class="ql-block"> 大炮台坐落在澳门半岛中部的一个小山岗上,位居澳门半岛中央,为主要的制高点,便于控制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大炮台占地约8000平方米,设施完备,炮台内设有蓄水池、军需储存库、官兵营房等一应俱全,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中心。</p> <p class="ql-block">  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于花岗岩基础上,炮台的底部由石块砌筑,墙身以夯土砌建,并用掺加蚝壳粉末灰浆抹面。</p> <p class="ql-block">  大炮台呈不规则四边形。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东南墙两角更设有碉堡。</p> <p class="ql-block">  炮兵马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往炮台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宗教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炮台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火力防卫网。 现在大炮台上展示有22门大炮。这些大炮全为英国制造,铸造年代在1860至1879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大炮台的中央是1998落成的澳门博物馆,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可俯瞰大三巴和澳门市内景色。</p> <p class="ql-block">  现代建筑与停留在炮口上的鸽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又名花王堂,位于澳门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前地,约建于1558至1560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多次毁于火灾而後重修,于1875年重建而形成现在的面貌,外观水刷石饰面则为1930年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是全澳门最早的教堂,所以其他教堂都以其鸣钟为表率,每当其教堂响起钟声时,其他教堂即群起响应。</p><p class="ql-block"> 教堂奉圣安多尼为主保(婚姻主保之神),以往信徒婚礼多在此举行,信徒皆身着白袍,手拥花枝,故又有“花王堂”之称。</p> <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对称,迁就周围的道路及场地影响,空间局促,所以只建造一座钟楼,造成不对称的立面形式。另外,通往圣安多尼教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教堂建于高地之上。进入门口的前地要踏台阶而上。</p> <p class="ql-block">  前地有矮墙围合,树立的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安多尼教堂的外观,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以横线条为主,形式简洁,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  教堂室内为椭圆形木构拱顶,室内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无柱廊阻隔,主祭坛位于中厅端部。墙面用壁柱划分,以拱券装饰。顶棚与墙体用齿饰线脚区分、勾勒。室内色彩以黄色为基调,用白色装点。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檐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叠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p> <p class="ql-block">  堂内还有多个小祈祷室,并有壁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鸽巢前地</p><p class="ql-block"> 白鸽巢前地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面,旧城区的北端。其名字与十八世纪曾在此居住的葡萄牙富商马葵士有关,因马葵士所养白鸽栖于檐宇,远观像白鸽巢一样,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白鸽巢前地周边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居住区。在白鸽巢前地旁边的建筑有圣安多尼教堂、基督教坟场和东方基金会会址,其他名胜还有白鸽巢公园。</p> <p class="ql-block">  前地绿树成荫,设有条椅,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前地紧邻白鸽巢公园。白鸽巢公园所在山岗,清代称为凤凰山,当时山上种植凤凰木甚多。</p> <p class="ql-block">  东方基金会会址</p><p class="ql-block"> 东方基金会会址,原名花园大宅,位于澳门圣安多尼堂区白鸽巢前地13号,建于18世纪70年代。原址是葡国皇室贵族俾利喇的别墅。建成后曾租给东印度公司,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馆,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p> <p class="ql-block">  大门</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p><p class="ql-block"> 今日建筑规模是在大修基础上形成的,与最初的模样已大相径庭。坡屋顶已改为平屋顶,窗已简化,外墙为白粉刷,隅石、窗线、女儿墙等为粉红色。入口则有西班牙式大台阶,室内也改建成为展览空间。屋前花坛已改为水池。</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坟场</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坟场,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位于澳门圣安多尼堂区东方基金会旁,辟于1821年,是中国澳门第一座基督新教坟场。</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坟场分两部分,前为马礼逊小教堂,后为墓园。</p> <p class="ql-block">  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单层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双坡顶。山花顶上有十字,两侧墙面有扶壁,外墙表面为白色粉刷,正立面有半圆形透视门。外观古朴淡雅,属罗马式建筑样式</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平面长方形,室内装饰简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墓园,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坟场,其后供基督教新教徒安葬的墓园,大多数采用石棺。坟场早已停止入葬,成为历史古迹</p> <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又称基亚炮台、松山炮台、东望洋山炮台,位于澳门大堂区东望洋山。炮台本为军事禁区,直至1976年,葡军撤走,才成为景点。</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包括东望洋炮台、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p> <p class="ql-block">  炮台上的灯塔与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炮台</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炮台修筑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扩大增修,翌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炮台占地约800平方米,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p> <p class="ql-block">  炮台墙高约6米,立面主要由花岗石筑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架设在炮台上的铸铁大炮。</p><p class="ql-block"> 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女儿墙稍为降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炮台边角的碉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灯塔</p><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灯塔为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今仍在沿用。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为是澳门于世界地图上的地理定位。(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灯塔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略大往上收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塔顶设置巨型射灯。</p> <p class="ql-block">  圣母雪地殿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母雪地殿教堂位于东望洋炮台内。约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祀奉雪地圣母。</p> <p class="ql-block">  位于灯塔旁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立面设计较为简单,两边壁柱加上三角形山花,而入口大门亦以相同手法设计。</p> <p class="ql-block">  两侧墙身较为厚大且有扶壁,以承托筒拱结构的屋顶。教堂为坡屋顶,以红瓦铺设</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空间较小,主祭坛右侧设有一祭衣房,唱诗台则在门口上层,极为狭窄。</p><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壁画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汇。这种特色是本地区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东望洋炮台座落在澳门半岛最高的山岭上,炮台上设有风讯杆,台风来临之际于山顶上悬挂起大型台风讯号,以向市民发出警示。</p> <p class="ql-block">  铁锚造型立于炮台上。</p> <p class="ql-block">  站在炮台远望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p>